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永芬

作品数:16 被引量:179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底栖动物
  • 5篇互花米草
  • 5篇潮间带
  • 4篇湿地
  • 4篇小型底栖动物
  • 3篇生态学
  • 3篇生物监测
  • 3篇小型动物
  • 3篇丰度
  • 2篇盐沼
  • 2篇盐沼湿地
  • 2篇生物量
  • 2篇生物扰动
  • 2篇食物网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污染
  • 2篇物量
  • 2篇纤毛
  • 2篇纤毛虫

机构

  • 9篇南京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集美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6篇杜永芬
  • 6篇高抒
  • 5篇王丹丹
  • 5篇徐奎栋
  • 4篇类彦立
  • 4篇高文华
  • 2篇代仁海
  • 2篇王家栋
  • 1篇吴晓东
  • 1篇孟昭翠
  • 1篇吴德力
  • 1篇华尔
  • 1篇张志南
  • 1篇王艳芳
  • 1篇谢文静
  • 1篇沈永明
  • 1篇于子山
  • 1篇张龙辉
  • 1篇冉琦

传媒

  • 2篇海洋与湖沼
  • 2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海洋科学集刊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4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海冷水团及周边海域夏初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及空间分布研究被引量:26
2011年
2007年6月经由专项航次对黄海冷水团及邻近海域共48个站位(北黄海17个,南黄海31个)的小型底栖动物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及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所调查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达(2195±1599)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843±1291)μgdwt/10cm2,冷水团内的平均丰度较冷水团外站位低约25%,生物量低约18%。北黄海的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是南黄海的2倍多,平均丰度分别为(3410±1578)ind/10cm2和(1529±1121)ind/10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766±1344)μgdwt/10cm2和(1336±901)μgdwt/10cm2。在分选出的18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中,线虫在丰度上平均达总量的87.9%,其他依次为桡足类(5.9%)、甲壳类幼体(2.9%)、多毛类(1.3%)和动吻类(1.2%)。而生物量上的贡献依次为线虫(42%)、多毛类(22%)、桡足类(13%)和甲壳类幼体(12%)等。在垂直分布上,79%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0—2cm沉积物表层,17%分布于2—5cm次表层,底层5—8cm仅占4%。统计分析显示,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水深、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中值粒径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生物量与沉积物(粉砂+粘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黄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呈近岸低、中央冷水团高的特点,可能与夏季环状流形成的海水涡旋有关。本研究在北黄海所获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系中国海域同类研究的最高值,黄海的小型底栖动物高现存量区域与传统的高生产力区域一致。研究还发现,自长江口向东北方向分布的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较周边海区为高,该路径与长江冲淡水向黄海的扩展路线一致,这可能是由于长江淡水带来丰富的营养盐,提供了较充足的食物所致。
王家栋类彦立徐奎栋杜永芬
关键词:黄海冷水团小型底栖动物丰度
海洋底栖原生生物和小型动物方法学研发及案例研究
徐奎栋杜永芬类彦立代仁海
海岸带湿地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的生态功能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4年
线虫是一种丝线状的小型多细胞动物,生存于多种环境.其中约有25%线虫栖息在海洋中,在海洋沉积物中的数量一般为1×10^6-12×10^6 inds m^-2,通常以泥质河口和盐沼区域密度最高.盐沼湿地中大量被固定的碳通常以碎屑通道形式进入生态系统,在此过程中海洋线虫通过摄食及生物扰动作用扮演重要角色.盐沼植被的生长对海岸带沉积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进而改变海洋线虫的分布模式.在微食物网中,海洋线虫通过与细菌/碎屑耦合,刺激细菌生长,进而加速营养物质的再矿化;海洋线虫是较高营养阶元的食物来源,也是微型和大型底栖动物的重要联接.此外,海洋线虫作为潜在的环境指示种,在生物监测领域被广泛应用.我国海岸带湿地跨越不同的气候带,但是该区域中有关海洋线虫现有资料非常匮乏.为了刻画海洋线虫在海岸湿地的区域生态功能,有必要深化海洋线虫的生物生态学基础研究,定量刻画海洋线虫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贡献.其中,生物多样性的估算是生态系统动力机制研究的核心内容.除室内和野外受控实验研究外,应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预测生态系统对环境扰动的响应.为了提高数据获取的效率,方法学的改进也应给予重视.
杜永芬高抒WARWICK R M华尔
关键词:海洋线虫海岸湿地生物监测中国海岸带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生物扰动实验研究
本研究以化学稳定的示踪砂作为示踪颗粒,以大型底栖生物菲律宾蛤仔(Rudiptapes Philippinarum)为材料,分别于2003年7月、10月和12月在青岛市汇泉湾潮间带采用现场插管采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室内实验...
杜永芬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生物扰动
文献传递
菲律宾蛤仔的生物扰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2
2004年
以化学稳定的荧光砂作为示踪颗粒 ,研究底栖双壳类软体动物菲律宾蛤仔对沉积物的扰动 ,探讨滤食性贝类通过生物扰动作用在水层—底栖耦合过程中的作用。实验表明 ,在整个实验周期 ( 15天 )内 ,表层示踪砂有 2 8.2 %悬浮进入水体 ,3 6.1%由表层垂直向下迁移 ,垂直迁移率为 1.65× 10 -5·g-1·cm-2 ·d-1;沉积物 8cm深处示踪砂分别有 2 7.0 %向上和12 .6%向下迁移 ,迁移率分别为 1.5 2× 10 -5·g-1·cm-2 ·d-1和 0 .61× 10 -5·g-1·cm-2 ·d-1。个体大小和摄食状态均对蛤仔的扰动作用有影响 :个体增大 ,表层示踪砂悬浮进入水体的量增加 ,以单位湿重表示的迁移率降低 ,但均无显著性差异 ;投饵组大于无饵组 ,除 8cm深处小蛤的垂直上移率外 ,其它无显著性差异。
杜永芬张志南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生物扰动
胶州湾大沽河口潮间带底栖纤毛虫和小型动物生态学研究
杜永芬徐奎栋类彦立
苏沪浙闽海岸互花米草盐沼的环境-生态动力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20
2014年
互花米草在其原产地具有生态重要性,然而引入我国并在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海岸广布之后却引发了争议.本文通过相关数据、资料的集成分析,试图对互花米草引种的环境和生态效应作出综合评述,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科学问题.在本区域,互花米草盐沼具有减小水流底部切应力、促进悬沙沉降、提高沉积速率的作用;现场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盐沼初级生产高,为底栖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本地盐沼的部分大型、小型和微型底栖动物得以迁入互花米草盐沼,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在纬度地带性和海岸类型等不同背景因素影响下,上述环境-生态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杭州湾以北,全新世基底位置高,潮间带宽度大、坡度小,互花米草盐沼只占据潮间带的较小部分,在海岸防护和生态系统功能上主要起正面作用;杭州湾以南,全新世基底高程低,潮间带宽度小,潮滩主要形成于海湾之内,互花米草的扩展挤占了潮间带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因而有生态上的负面作用.在沿海开发和海岸带管理中,互花米草效应的地域性差异应予以充分考虑.此外,为了预测互花米草盐沼的未来演化问题,除继续进行现场观测外,还要建立以海陆耦合、环境-生态动力过程耦合为特征的互花米草盐沼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
高抒杜永芬谢文静高文华王丹丹吴晓东
关键词:盐沼湿地环境影响
江苏如东海岸互花米草盐沼沉积物叶绿素a分布特征被引量:8
2012年
潮间带沉积物叶绿素a(Chl-a))是潮间带生态系统底栖微藻初级生产力的表征因子。为了解互花米草盐沼沉积物Chl-a的分布,于2010年夏季及秋季对江苏如东海岸11个站位的表层底质(0~8cm)内Chl-a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上,除10月1~5站位垂直分层不明显外,整体变化趋势为,在0~2cm,随深度的增加而锐减,2~8cm,变化较小,光照的垂直递减是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在水平方向上,夏季,沉积物Chl-a含量在互花米草盐沼高于光滩,秋季则相反;光照和沉积物组成的季节变化是造成沉积物Chl-a水平方向分布格局的直接原因;互花米草枝叶对光照的遮挡及对细颗粒物质的圈闭作用随植株生长阶段而变化;互花米草一方面通过促进细颗粒沉积物堆积影响底质的粒度组成,另一方面通过其枝叶生长影响滩面接受的光照,直接影响潮间带微藻的生长,继而影响底栖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王丹丹高抒杜永芬高文华
关键词:叶绿素A潮间带互花米草
海洋微型和小型底栖生物相互作用研究综述被引量:3
2009年
海洋微型底栖生物(microbenthos)主要包括细菌(bacteria,cyanobacteria)、微藻(microalgae;主要为硅藻)及原生动物(protozoa)(Mare,1942)。底栖原生动物又常称为微型底栖动物(microfauna),主要包括纤毛虫、鞭毛虫和肉足虫等单细胞真核生物。其中,海洋鞭毛虫和纤毛虫常可达极高的丰度,如潮间带沉积物表层的纤毛虫密度可高达2500 ind/mL(Hamels et al.,1998;Dietrich et al.,2000;Wickham et al.,2000),而且原生动物的代谢率可占原生动物和小型动物总代谢率的29%~96%(Hamels et al.,2004)。因此,在底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杜永芬徐奎栋类彦立
关键词:小型底栖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小型动物食物网潮间带
南海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5
2010年
2007年10—11月对南海海域(17—21°N,109—112°E)的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平均为(901±913)ind/10cm2,自近岸向外海域呈递减趋势;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798±713)μgdwt/10cm2和(7185±6421)μgdwt/10cm2。研究海域小型动物的平均丰度与莱州湾和南黄海冬季的研究结果较接近,高于东、黄海,低于胶州湾和长江口。在分选的17个主要类群中,海洋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92.9%),多毛类(2.5%)和桡足类(1.5%)所占比例均较小。在生物量上,海洋线虫(41.9%)和多毛类(40.1%)为绝对优势类群,其次是介形类(3.6%)和桡足类(3.2%)。在垂直分布上,占总量约53%的小型底栖动物和52%的海洋线虫分布于0—2cm表层,该结果与长江口较为接近,而较渤海和黄海低。统计分析表明,本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和线虫的数量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由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数量比(N/C)与本海域环境状况的分析表明,该数值在一定尺度上可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参考。
杜永芬徐奎栋孟昭翠王家栋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线虫丰度生物量生物监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