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主泉
- 作品数:96 被引量:372H指数:10
- 供职机构:贺州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广西社科规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关于桂林旅游纪念品市场的调查被引量:8
- 2008年
- 分析桂林旅游者的层次结构、旅游者的购买行为和旅游者对桂林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看法,桂林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开发应抓好旅游纪念品的规划工作;建立和规范纪念品市场;突出地方特色,加大开发设计力度;以市场的导向,构建多层次旅游纪念品结构。
- 吕华鲜杨主泉
- 关键词:旅游纪念品
- 基于PSR模型的桂林市旅游生态安全动态评价被引量:12
- 2014年
-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有关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桂林近10 a的统计年鉴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处理,对桂林2001—2010年间生态安全的动态发展过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10 a间桂林旅游生态环境安全值呈现2个明显的阶段,并在2007年实现发展的突破,从安全指标的Ⅲ级上升到Ⅱ级,生态环境安全程度较高,并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但是仍处于生态环境压力较大的阶段,仍需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力度。
- 杨主泉张志明
- 关键词:桂林旅游生态安全PSR模型
- 第二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综述
- 2011年
- 2011年7月21—24日。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旅游专业委员会、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藏文化馆承办,《旅游论坛》编辑部协办的第二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在青海省西宁市顺利召开.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旅游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共计30多家单位、80余人参加了会议。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黄忠彩司长、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孙九霞教授等知名学者也应邀出席了会议。
- 杨主泉吴忠军
- 关键词:旅游论坛中国民族中国人类学知名学者民族旅游
- 生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驱动模型构建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实现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的前提。文章在分析动力主体和动力机制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模型,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杨主泉
-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
-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生态补偿概念识别标准研究——对国内外50个生态补偿概念定量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生态补偿是现在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态补偿的外延庞大繁杂,涉及生态学、资源与环境学、法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内容,相关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实践需要对生态补偿理解不同,内涵的复杂性以及角度的分散性给生态补偿概念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总结国内外生态补偿概念综述,从生态补偿研究文献中选取50个有影响力的概念作为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词技术提炼出生态补偿概念中6个核心识别标准:正外部性内部化、负外部性内部化、经济/行政/法律手段、一种制度安排、生态责任/利益重新分配、矛盾/利益整合器,最后对生态补偿的概念进行辨析和总结。
- 王丽娜杨主泉
- 关键词:生态补偿
- 乡村旅游中民宿的发展研究——以富川县为例被引量:4
- 2019年
- 民宿作为非标准住宿业,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民宿业的发展,民宿业的发展又推动了乡村旅游的振兴。富川县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民宿发展却比较落后。通过对富川县乡村民宿发展存在的五大共性问题的分析,提出乡村民宿发展的思路,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帮助。
- 高凡杨主泉
-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宿
- 林分价值的密度效应模型及其应用被引量:5
- 2001年
- 在同一生长阶段上 ,林分价值随密度增加而上升 ,当密度增加到某一值时达到最高 ,尔后随立木密度的增加而下降 ,这种密度对林分价值的效应规律可用二次效应模型表示。以林分价值的密度二次效应模型为基础 ,采用连续状态的动态规划方法建立林分经营密度模型 ,符合人工林林分生长规律 。
- 江希钿杨锦昌杨主泉王素萍
- 关键词:动态规划马尾松密度效应模型
- 一种多功能组合餐饮桌椅
- 一种多功能组合餐饮桌椅,涉及家具技术领域,它包括靠背、坐板和四个支撑腿,坐板顶端一边缘处设有靠背,坐板横架于四个支撑腿之间,两个相邻支撑腿之间通通过连接杆连接,坐板相对两侧的两个支撑腿顶端通过扶手连接,其中一个扶手顶端均...
- 杨主泉粟巧兰臧良运吴大为赵凯玥周越高凡黎嘉谜
- 文献传递
- 岩溶石漠化山地林分生物量分布规律和生产力特征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为探明岩溶石漠化山地生态重建后的植被生产力特征,对桂北地区岩溶石漠化山地12年生的林分进行野外实地观测,采用分层切割法对主要造林树种的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个主要造林树种在岩溶石漠化山地上均能表现出良好的生长状态,在6种绿化树种中,刺槐的各项生长指标都表现出最好的生长效果,胸径和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分别达到0.65 cm和0.58 m;其次是乡土树种女贞,胸径和树高年平均生长量分别为0.63 cm和0.43 m;4个乔木树种干的生物量比例分别是刺槐(78%)、女贞(45%)、臭椿(67%)、榆树(45%),刺槐和臭椿的主干非常明显,而分枝很少;4种乔木的枝叶指数大小依次是榆树(0.41)、女贞(0.40)、臭椿(0.26)、刺槐(0.15),说明榆树和女贞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可以充分利用光能生产干物质;6种绿化树种的冠根比分别为刺槐(2.24)、女贞(2.64)、臭椿(3.88)、榆树(2.76)、冬青(1.39)、酸枣(4.56),表明酸枣对岩溶石漠化山地的适应性最强,而冬青最弱;单株生物量最大的是刺槐,为21.61 kg/株,其次分别为女贞、臭椿、榆树、冬青和酸枣,酸枣的生物量相对较小、仅为2.89 kg/株;6种不同林分单位面积生物量的大小为女贞>刺槐>榆树>臭椿>冬青>酸枣,相对于其他4个树种,刺槐与女贞林分表现出了很好的优势,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达了42 139 kg/hm2和50 522 kg/hm2。
- 杨主泉
- 关键词:林分生物量生产力
- 旅游发展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桂林阳朔县为例被引量:10
- 2014年
- 为研究旅游发展典型区域--阳朔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利用该县1999、2005和2010年以及土地规划中规划年末202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为基础,参考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估算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损益,并分析旅游产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9年~2005年阳朔县耕地面积缩减980 hm2,林地、水域和湿地都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未利用土地减少了约5262.9 hm2;2005年~2010年间各类型的土地面积都有所增加,林地增速最快,共增加了16257.7 hm2左右,而未利用土地缩减了约42915 hm2;1999年至规划年末2020年耕地有小幅缩减,未利用土地缩减幅度最大,而林地、水域和湿地面积持续增加。整个研究期内,阳朔坚持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未利用土地面积大幅缩减并转化为林地、水域用地等以改善生态环境。1999年阳朔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067.37×106元,2005年小幅上升,到2010年已达到1487.29×106元,而1999年至规划年末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002.88×106元,由此可见,阳朔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逐年增加且增幅也在加快。阳朔县以生态旅游、山水休闲旅游和农业旅游为主导的旅游产品发展策略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促进了当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不断提升。
- 杨主泉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