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病毒
  • 3篇细胞
  • 3篇CHO-C2...
  • 2篇滴度
  • 2篇血清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乙型肝炎表面...
  • 2篇同源模建
  • 2篇培养基培养
  • 2篇轮状
  • 2篇轮状病毒
  • 2篇分子对接
  • 2篇风疹
  • 2篇风疹病毒
  • 2篇肝炎
  • 2篇DMEM
  • 2篇HBSAG
  • 2篇表面抗原
  • 2篇病毒滴度

机构

  • 5篇兰州生物制品...
  • 3篇兰州生物制品...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药品生物...
  • 1篇中国生物技术...

作者

  • 9篇林杰
  • 5篇魏至栋
  • 5篇窦强
  • 4篇邢家强
  • 4篇姚伟
  • 2篇李玉
  • 2篇寇桂英
  • 2篇刘晓凡
  • 2篇徐枫
  • 2篇张平
  • 1篇苟凝虹
  • 1篇路东
  • 1篇李佳林
  • 1篇胡忠玉
  • 1篇任雅萍
  • 1篇刘溯
  • 1篇梁争论
  • 1篇郭振泉
  • 1篇张岩锐
  • 1篇贺倩

传媒

  • 3篇药物生物技术
  • 2篇中国生物制品...
  • 2篇中国新药杂志
  • 2篇微生物学免疫...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风疹病毒E1蛋白与受体结合特定结合域的预测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同源模建E1蛋白及其受体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MOG)的三维结构,应用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E1蛋白与其受体MOG的候选结合氨基酸残基。方法 采用MODELLER程序预测E1蛋白及其受体MOG的三维结构,并应用CASTp server进行活性口袋的预测;采用ProtScale进行疏水性分析,应用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HMM)算法的SMART程序搜索蛋白序列的motif;采用PyMOL-APBS软件设计E1蛋白及其受体MOG分子的腔介质结构,分析其表观静电势,应用PLATINUM程序进行分子对接,寻找其结合位点。结果E1蛋白由3个结构Ⅱ组成,其中D1、D3处于结构的底部,形成一个大的口袋,C-末端与D2的一侧形成另一个大的口袋,其余口袋主要集中在D2上半部的融合面中;MOG的结构模型为8个反平行的β折叠组成的一个β折叠桶,预测结构的主链构象的所有氨基酸均处于允许区。在MOG N-末端1~17位的氨基酸残基形成一个moti(flow complexityregion),46~127位的氨基酸残基形成了一个motif V型免疫球蛋白样结构Ⅱ(Immunoglobulin V-Type,IGv);lowcomplexity region段氨基酸残基表现为强疏水性。MOG N-末端的5个残基基序及ARG101~GLU107构成的β转角共同形成一个突起的结构,插入到E1蛋白的活性口袋中,与口袋中的ALA86、TYR90、TYR101、PHE102、ASN103、GLY105、SER107、TYR109、ALA122、PHE123、HIS125、SER126相互结合。结论 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了E1蛋白与其受体MOG结合的特定结合Ⅱ,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其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邢家强刘晓凡窦强林杰魏至栋
关键词:风疹病毒同源模建分子对接
轮状病毒LLR株在两种不同细胞中病毒滴度的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通过轮状病毒LLR株在牛肾细胞和Vero细胞中培养效果的比较,为轮状疫苗的生产筛选最佳的细胞基质和培养条件。方法:将轮状病毒LLR株按MOI 0.02分别接种牛肾细胞和Vero细胞,在相同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每天观察两种细胞病变的情况,同时抽样检测病毒滴度,分析两种细胞对轮状病毒LLR株的敏感性。结果:牛肾细胞在感染轮状病毒LLR株后d 3病毒滴度达到最高,为6.8 lgCCID50.mL-1;而Vero细胞在感染轮状病毒LLR株后d 8病毒滴度达到最高,为7.3 lgCCID50.mL-1。轮状病毒LLR株在牛肾细胞和Vero细胞上均能达到满意的病毒表达量。结论:轮状病毒LLR株在Vero细胞中培养能够达到理想的病毒表达量,利用Vero细胞培养轮状病毒LLR株,有利于提高疫苗的产量和质量。
林杰窦强刘溯魏至栋
关键词:VERO细胞病毒滴度
^(60)Coγ射线照射的新生牛血清对培养细胞的影响被引量:4
2002年
为了获得质量合格的牛血清用于大规模细胞培养 ,以 3种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的新生牛血清加入细胞培养液 ,并用加热灭活的牛血清做对照培养CHO -C2 8细胞 ,观察两种灭活方法对除去牛血清中热原的效果及对细胞贴壁、生长增殖及分泌HBsAg的影响。结果表明 ,γ射线照射可除去牛血清中的热原质 ,在培养前期试验组牛血清对细胞贴壁和细胞生长增殖效果优于对照组。在培养中期 ,当γ射线的照射剂量为 2 0KGy时 ,细胞生长增殖和分泌HBsAg与对照组接近 ,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当照射剂量≥ 3 0KGy时 ,可抑制细胞分泌HBsAg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因而在细胞培养中采用γ射线照射牛血清以除去热原质是可行的 ,但照射剂量应≤ 2 0KGy。
姚伟李玉林杰
关键词:^60COΓ射线照射血清细胞培养
两种DMEM培养基培养CHO-C28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在同一实验条件下,比较了赛尔生物化工厂的DMEM培养基(国产DMEM)和Gibco公司的DMEM培养基(进口DMEM),在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生产过程中,对细胞的生长状况、HBsAg的分泌、及纯化收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国产DMEM更有利于重组(CHO)乙肝疫苗的大规模生产。
路东寇桂英苟凝虹徐枫林杰姚伟
关键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应用不同代次兔肾细胞培养风疹病毒松叶株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为提高兔肾细胞产量用于增加风疹病毒生产。方法 SPF级家兔肾细胞经传代培养10代,对不同代次兔肾细胞进行遗传稳定性、外源因子及兔脑原虫检测后接种风疹病毒松叶株(Matsuba strain)的试验。结果兔肾细胞产量得到提高,由1对兔肾平均生产1瓶细胞增加为8瓶,细胞核型检查传至第10代的细胞染色体数目与初代细胞一致,细胞培养物均一性提高。第0~第3代细胞病毒培养物滴度间无显著性差异,χ2检验返回相关性的P值均大于0.95。结论第1~第3代细胞培养风疹病毒与第0代相比,可获得相同滴度的病毒培养物,p3代兔肾细胞应用于疫苗生产可显著提高细胞及病毒产量。
刘晓凡邢家强魏至栋窦强林杰徐小明
关键词:病毒滴度
牛肾细胞的冻存及复苏后连续传代的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牛肾细胞的冻存及复苏后连续传代的可行性,为轮状疫苗生产提供稳定、一致的细胞基质。方法:将原代牛肾细胞培养至一代消化后冻存,复苏后进行连续传代培养,观察和记录细胞生长情况。从原代开始,每隔5代对牛肾细胞做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查牛肾细胞传代稳定性。结果:牛肾细胞冻存后复苏可连续传至15代,细胞增殖数量、培养时间相对稳定,细胞生长良好,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牛肾细胞在传代过程中遗传性状稳定,未发现有染色体缺失或异倍体现象。结论:牛肾细胞冻存复苏后可连续传代培养,能够为轮状病毒疫苗生产提供稳定、一致的细胞基质。
林杰窦强邢家强张平魏至栋
关键词:冻存传代稳定性
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1与干扰素调节因子结合结构域的分析
2016年
目的同源模建轮状病毒NSP1 C末端效应区及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IRF5、IRF7结合结构域(IAD)的三维结构,应用分子对接的方法,预测NSP1与IRF的候选结合氨基酸残基。方法以Prot Scale进行疏水性分析,APBS进行表观静电势的分析,采用MODELLER程序进行三维结构的预测,对NSP1 C末端效应区和IRF3、IRF5、IRF7的IAD应用PLATINUM程序进行分子对接,寻找它们的结合位点。结果 NSP1与IRF3、IRF5、IRF7的作用表现为2个不同类型,其中NSP1与IRF3的作用位点集中在效应区LEU 3~ARG 67一个较大范围内;作用方式呈现多样性(疏水作用、芳香共轭作用以及氢键作用);NSP1与IRF5、IRF7的作用位点集中在效应区SER74~GLU87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作用方式也表现为单一的氢键作用。结论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了NSP1和IRF3、IRF5、IRF7的作用方式及结合位点,为进一步研究NSP1对IRF的作用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邢家强李佳林贺倩李宏斌于梅林杰窦强魏至栋
关键词:同源模建分子对接
应用国产改良型DMEM培养基培养CHO-C28细胞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解决CHO-C28细胞在大规模培养过程中易增厚、脱落和不易维持的难题。方法 试验组用国产改良型DMEM培养基连续培养CHO-C28细胞2个月,对照组用进口和国产DMEM培养基,观察细胞贴壁、增殖、维持和分泌HBsAg情况。结果 试验组细胞贴壁和长满单层时间明显快于对照组,维持2个月细胞未出现增厚和脱落,分泌HBsAg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使用国产改良型DMEM培养基培养CHO-C28细胞效果显著优于现用进口和国产DMEM培养基。
姚伟李玉张岩锐任雅萍林杰梁争论胡忠玉郭振泉陈文庆
关键词:DMEM培养基CHO-C28细胞HBSAG
pH值和新生牛血清浓度对CHO-C_(28)细胞分泌HBsAg的影响被引量:1
2006年
为解决CHO-C28细胞在大规模培养中易增厚、大片脱落、不易维持以及HBsAg滴度低的问题,对细胞培养液pH值和新生牛血清(NCS)浓度进行调整。结果表明,CHO-C28细胞在2个月维持时间内未出现明显增厚和大片脱落,HBsAg表达量明显提高。该实验为大规模培养CHO-C28细胞提供了依据。
寇桂英林杰张平徐枫姚伟
关键词:CHO-C28细胞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