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金祥

作品数:35 被引量:116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手术
  • 7篇肿瘤
  • 7篇外科
  • 6篇胸腔
  • 6篇食管
  • 6篇外科手术
  • 6篇肺癌
  • 6篇并发
  • 5篇心脏
  • 5篇胸腔镜
  • 5篇术后
  • 4篇动脉
  • 4篇食管癌
  • 4篇体外循环
  • 4篇切除
  • 4篇外循环
  • 4篇细胞
  • 4篇并发症
  • 3篇导管未闭
  • 3篇电视胸腔镜

机构

  • 31篇南京军区福州...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福建省立医院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34篇林金祥
  • 18篇张荣良
  • 15篇杨胜生
  • 12篇陈龙
  • 10篇肖海
  • 10篇庄聪文
  • 9篇吴光林
  • 8篇王文睿
  • 8篇宋昌礼
  • 6篇张哲明
  • 5篇谷颖诚
  • 5篇曾志勇
  • 5篇盛继红
  • 5篇苏祖栋
  • 4篇徐驰
  • 3篇程先进
  • 3篇陈炜生
  • 3篇吴纪瑞
  • 3篇黄淑贞
  • 2篇胡寿鹏

传媒

  • 7篇福建医药杂志
  • 3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实用癌症杂志
  • 2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实用肿瘤学杂...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人民军医
  • 1篇肺癌杂志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5篇1999
  • 4篇1998
  • 2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 2篇1994
  • 1篇1993
  • 3篇1991
  • 1篇1989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开胸经皮动脉导管未闭栓塞术
1998年
目的:研究非开胸经皮动脉导管未闭(PDA)栓塞术。材料和方法:对14例动脉导管未闭行此手术。操作方法:(1)主、股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或直接用带囊导管测量,确定 PDA 大小及形态。(2)制备适宜 PDA 大小的塞子。(3)建立股动脉—PDA—股静脉钢丝绳轨道,由动脉端送入塞子,关闭 PDA。结果:我院作14例手术均获成功。随访10.5年均恢复正常工作。结论:本法对治疗 PDA 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并发症最常见的是塞子脱落,可引起梗塞。
宋昌礼林金祥谷颖诚杨胜生吴纪瑞黄淑珍沈玉忠
关键词:栓塞术动脉导管未闭
非小细胞肺癌中Aurora-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09年
目的探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成员Aurora-B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SCLC组织中Aurora-B蛋白的表达,其中肿瘤组织121例,癌旁组织41例,Ⅰ期86例,Ⅱ~Ⅲ期35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T-PCR)检测NSCLC细胞株A549、H460及H1299等细胞株中Aurora-B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上述细胞株中Aurora-B蛋白的表达。结果Aurora-B蛋白在121例NSCLC组织中的表达率为77.7%(94/121),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为9.8%(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urora-B蛋白的表达在不同病理类型之间(腺癌、鳞癌及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鳞癌中表达明显上调;与NSCLC的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也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因素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NSCLC细胞株A549、H460及H1299中均存在Aurora-BmRNA及蛋白的表达,其中以A549细胞株的表达水平为最高。结论在NSCLC组织及细胞株中存在Aurora-B的表达;Aurora-B蛋白表达在NSCLC的分化、转移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多种NSCLC细胞株中Aurora-B的表达水平存在一定差别。
王文睿杨胜生林金祥曾志勇刘道明刘洪涛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AURORA-B免疫组化荧光定量PCR
120例心瓣膜替换后抗凝治疗观察
1993年
1979年1月至1992年8月,对120例心瓣膜替换后病人进行了抗凝治疗观察,其中机械瓣118例,生物瓣2例,结果良好,现予报道. 一、临床资料120例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12~55岁.二尖瓣96例,主动脉瓣10例,二尖瓣??主动脉瓣14例.瓣膜基础病变:风湿病117例,退行性变3例.心胸比例为0.52~0.75.心功能3级108例,1级12例.伴有房颤24例,室性早搏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例.观察时间最长为13年7个月,最短3个月.抗凝期并发症及原因见附表.
宋昌礼胡寿鹏张荣良林金祥谷颖诚肖海杨胜生苏祖栋吴光林郑国强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并发症抗凝疗法
经皮氩氦超低温定向消融治疗肺癌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经皮氩氦超低温定向消融治疗肺癌的近期疗效。方法:对无手术适应证的36例IIIb期和IV期肺癌患者,应用低温冷冻系统在CT引导下行经皮氩氦超低温定向消融治疗术。结果:患者术后早期多数出现一过性疼痛,无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治疗结束后肿瘤CT值明显下降,治疗后3个月多数患者肿瘤缩小、局部疼痛减轻、KPS评分改善。结论:CT引导下氩氦超低温经皮靶向治疗肺癌是一个安全、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近期治疗效果良好。
杨胜生曾志勇程先进庄聪文林金祥
关键词:肺癌氩氦刀消融治疗
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被引量:17
1996年
作者采用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治疗2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除1例因重度肺动脉高压导管较粗、1例小血管出血转为开胸手术外,另19例均手术恢复良好。术后1例出现可逆性喉返神经损伤,2例左胸腔少量积气,1例再通行二次VATS手术,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死亡。均未放置引流管及输血,证实VATS治疗PDA是一安全可靠、创伤小、术后痛疼轻、恢复迅速的新方法。
肖海张荣良林金祥吴光林庄聪文杨晓群华北年张宝仁
关键词:电视胸腔镜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手术
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相关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SPSS软件回顾分析80例获得随访资料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结果:(1)TNM分期、Ki-67标记指数以及微血管密度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耐药基因GST-π和病理类型是预后的相对危险因素。(3)患者年龄、性别、病程长短、肿瘤大小、部位、有无坏死与预后无显著相关。结论:TNM分期是非小细胞肺癌最重要的预后独立指标,其次为Ki-67标记指数、微血管密度,而肿瘤耐药基因GST-π和病理类型则是预后相对指标。
王文睿欧阳学农徐驰林金祥陈龙
关键词:肿瘤分期抗药性预后
非同时性三原发癌一例
2012年
患者男,56岁,2007年因出现刺激性咳嗽2个月,伴活动后气喘、呼吸困难入我院,无咳痰、咯血,入院行CT示:左下肺占位,考虑肿瘤;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全身骨关节显影未见异常.2007年12月13日在全麻下行左下肺叶切除术,于紧靠支气管断端见一中央型肿物,约3.5 cm×3 cm×3 cm,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累及支气管;术后病理(图1)示:肺低分化癌(以腺癌为主,合并透明细胞癌以及神经内分泌癌),伴大片坏死,累及软骨,支气管残端阴性,肺门淋巴结见癌转移;肿瘤分期:T2N1M0.术后10 d出院.术后予标准方案(顺铂50 mg+多西他赛60 mg)化疗2个疗程.
连铎煌曾志勇林金祥陈安平
关键词:原发癌食管术后病理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导管在心血管内断裂的预防及处理被引量:1
1998年
导管在心脏血管内断裂比较少见,我院自1992年始共施导管检查912例,发生导管断裂3例,其中右心导管2例,左心导管1例,占所比例为0.32%。经及时处理而愈。现予报道。例1,女,40岁。诊断为风心病,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病变。于1996年4月26日在局麻下,经皮穿刺右股动脉,沿血管外鞘管送入Cardis7F 猪尾巴导管至主动脉瓣上1.5cm 行升主动脉造影,当导管退至主动脉弓降部时导管前端突然断裂,断裂段长7cm。
宋昌礼林金祥陈龙吴纪瑞黄淑贞杨永岩
关键词:血管造影导管断裂
肺癌病人血清α_1抗胰蛋白酶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1991年
α1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简称α1-AT)是由肝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在体内具有抑制蛋白酶作用,对正常细胞不受其拮抗酶的破坏,维持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α1-AT与吸烟、肺气肿及肝癌等有密切关系。1986~1988年,我们采用光谱法对部分正常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部良性占位性病变及肺癌病人进行血清α1-AT活力测定,以探讨α1-AT对于肺部疾病的临床意义,尤其是作为肺癌血清标记物的价值。
肖海俞淑萱林金祥张荣良
关键词:病人血清良性占位抗蛋白酶肝癌病人抗胰蛋白酶血清标记物
恶性心包间皮细胞瘤四例报告
1991年
恶性心包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浆膜的间皮、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早期难以诊断,临床上极为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4例报道如下。病例介绍例1.男性,26岁。胸部隐痛伴低热二个月入院,体温:37.5℃,BP16.0/9.33KPa,颈静脉饱满,右前胸叩诊5×5cm浊音区,心率98次/分,无心包摩擦音,肝脾不大,无下肢水肿。EKG示窦性心律,部分导联T波低平。X线检查为右心缘弧形膨凸,直径7cm,边界清晰,密度均匀,气管未受累,透视下肿物搏动明显。
肖海张荣良姜洪卢起棪林金祥吴光林
关键词:心脏肿瘤心包间皮瘤手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