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毕燕会

作品数:61 被引量:88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1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16篇生物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7篇海带
  • 19篇配子体
  • 18篇配子
  • 14篇碳酸酐酶
  • 14篇基因
  • 14篇海带配子体
  • 13篇蛋白
  • 11篇编码蛋白
  • 10篇碳酸酐酶基因
  • 10篇酶基因
  • 8篇水合
  • 8篇水合反应
  • 7篇雄配子
  • 7篇雄配子体
  • 7篇缺刻缘绿藻
  • 7篇重组蛋白
  • 7篇绿藻
  • 7篇分子标记
  • 5篇单性
  • 5篇单性生殖

机构

  • 55篇上海海洋大学
  • 4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9篇毕燕会
  • 55篇周志刚
  • 5篇孙诤
  • 3篇邹丹燕
  • 3篇谷俊刚
  • 3篇刘宇
  • 2篇杨旭
  • 2篇李利华
  • 2篇刘艳省
  • 2篇宁璞
  • 2篇陈晓武
  • 2篇陆广琴
  • 2篇王雯
  • 2篇刘鹏飞
  • 1篇刘正一
  • 1篇华雪铭
  • 1篇孙育平
  • 1篇陈秋生
  • 1篇王寅初
  • 1篇胡乐琴

传媒

  • 7篇水产学报
  • 4篇华北农学报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上海水产大学...
  • 1篇生命科学
  • 1篇海洋渔业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海洋科学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吉林广播电视...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海洋经济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4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带雌配子体特异性分子标记FSMSJ-1294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海带雌配子体特异性分子标记FSMSJ‑1294及其应用,属于基因工程领域。海带雌配子体特异性分子标记FSMSJ‑1294的序列如SEQ ID NO:5所示,其扩增引物的序列如SEQ ID NO:3和SEQ I...
周志刚李郅杜宇郑倩刘鹏飞毕燕会王雯
文献传递
缺刻缘绿藻CDP-乙醇胺:二酰甘油乙醇胺磷酸转移酶的基因序列和应用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领域,公开了缺刻缘绿藻CDP‑乙醇胺:二酰甘油乙醇胺磷酸转移酶的基因序列和应用,MiEPT基因包括SEQ ID NO:1或SEQ ID NO:3所示或与其互补的核苷酸序列,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周志刚 焦建璐毕燕会
光对海带雌、雄配子体lhcf5和lhcf6基因相对转录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了在不同光照强度、光质及有利于配子产生的条件下,lhcf5和lhcf6基因在海带(Laminaria japonica)雌、雄配子体中转录量的变化。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光源为白光),lhcf5和lhcf6基因在黑暗中接近不转录;雌配子体在光照强度40μmol·m-2·s-1时转录量最高,而雄配子体的最高转录量出现在80μmol·m-2·s-1的光照强度处;高于此光照强度,2个基因的转录量都会随光照强度增加而降低。相对于同强度的白光来说,红光照射无论是短时间(3d)还是长时间(7d),都会促进2个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蓝光对雌配子体中2个基因转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对它们在雄配子体中的转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将海带配子体从营养生长转至有利于配子发生的条件下,雌、雄配子体lhcf5和lhcf6基因在第1天的转录量都明显增加;雌配子体在第4天以及第12天(lhcf6)或第14天(lhcf5)均显著增加,第6天及第10天接近不转录;雄配子体在第8天及第14天增加,第10天也近似不转录;发育阶段其他时间内的转录量都低于营养生长期的。结果表明,海带配子体lhcf5和lhcf6的转录受光诱导,其中红光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其转录可能因有利于配子体细胞叶绿体结构的完善及物质与能量的积累而利于细胞分裂与营养生长。
邹丹燕毕燕会周志刚
关键词:海带配子体光质
海带配子体细胞核及胞质分裂的显微观察
2024年
在人工培养条件下,海带配子体能够进行有丝分裂以形成无性繁殖系(克隆)。为分析海带配子体克隆有丝分裂的细胞学特征。本实验首先制备海带配子体石蜡切片,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结合DAPI染色,获得其核分裂各期的细胞结构变化图像。结果显示,通过DAPI染色,清晰展示出不同分裂期核大小及形态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成功观察到由中心体发射出的纺锤丝及“钟罩”状纺锤体。随后,制备海带配子体的超薄切片,透射电镜下,于细胞板的形成位置观察到由质膜内陷产生的向内生长的分裂沟。分裂沟的最前端呈现封闭的弯曲状,其中无或仅少量细胞壁成分,以促成向心式生长,直至最后接触、融合和形成新的细胞壁,完成胞质分裂。最后通过压片法制备染色体,苏木素染色后利用DAPI进行复染,获得配子体完整细胞的染色体图像,从而进一步明确海带配子体具有31条染色体。研究表明,本实验首次获得海带配子体有丝分裂完整过程(核分裂和胞质分裂)的图像和结构特征,同时完成海带配子体完整细胞的核型分析。实验结果为海带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更多准确数据,也为褐藻胞质分裂方式及机制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证据。
郑倩乔亚明毕燕会周志刚
关键词:海带配子体核分裂胞质分裂苏木素
海带配子体碳酸酐酶(CA)基因的克隆及其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根据海带雄配子体抑制消减cDNA文库2个长为376 bp的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sequence tag,EST),Blastn搜索发现它们与掌状海带的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J130777)有70%的相似性,结合该EST以及掌状海带CA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得到海带配子体CA基因部分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再以此为基础设计基因特异性引物,然后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克隆得到一条长2 804 bp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JF827608),其中5'-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UTR)长166 bp,3'-UTR长1 765 bp,且具有明显的polyA尾巴,ORF长873 bp。它编码一个由290个氨基酸组成的前体蛋白,预测在20 Gly-21 Val处有一个典型的信号肽酶切位点,酶切后的成熟蛋白由270个氨基酸组成,具有3个锌结合的His残基所构成的催化活性中心,其分子量为30.44 ku,等电点为5.06。无论在cDNA或者DNA序列上,雌、雄配子体CA基因都没有差异,且无内含子。Southern-blotting杂交结果显示,海带配子体CA基因为单拷贝基因。蛋白同源性搜索,发现该基因的编码蛋白与掌状海带的α-CA蛋白有87%的同源性。基于36个C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所构建的邻接(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显示,自海带配子体中所克隆的CA基因位于α-CA蛋白所组成的一支,推测它可能为α-型,因而不在线粒体中起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real-time PCR,Q-RT-PCR)结果表明,在增加CO2浓度的条件下,CA基因在海带雌、雄配子体中的日表达量均较未增加的条件下有所增加,由此推测该CA基因不属于胞外CA;基于海带配子体CA蛋白仅具有一个信号肽,可以推测它是定位于叶绿体外膜上,以泵的方式为叶绿体光合作用提供充足的CO2。
余贞毕燕会周志刚
关键词:海带配子体碳酸酐酶基因
大型海藻能源化利用的研究与思考被引量:16
2011年
随着一次性能源资源的枯竭及环境的恶化,生物质能越来越被更多的人们接受为未来重要的一种可再生能源。大型海藻因生活于海洋、不含有木质素、单位面积产量大等优点,必将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但关于大型海藻生物质积累的生物学基础、合成代谢途径、微生物降解及其效率等方面的研究都非常缺乏。针对大型海藻能源化的潜能、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周志刚毕燕会
关键词:海藻海水养殖碳同化生物乙醇
不同地理种群瓦氏马尾藻ITS序列特征及其系统进化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为研究不同地理种群瓦氏马尾藻ITS的序列变异,实验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方法,获得了3个不同地理种群15株瓦氏马尾藻的ITS全长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5个个体共出现4种不同的ITS序列,它们相应的ITS1、5.8S、ITS2长度相同,均为762、158和507 bp,共有3个位点发生碱基变异。结合从GenBank中下载的马尾藻科3个属24种马尾藻的ITS序列,以羊栖菜属的羊栖菜,喇叭藻属的拟小叶喇叭藻和下延喇叭藻作为3个外群,采用邻位相连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瓦氏马尾藻的ITS序列优先聚在一起然后以较高的置信度与南海马尾藻和球囊马尾藻聚为一支,在系统发生上显示出更近的亲缘关系。在选取的马尾藻中瓦氏马尾藻与南海马尾藻遗传距离最近为0.004,与拟小叶喇叭藻遗传距离最远为0.422。
毕燕会杨旭周志刚
关键词:ITS序列地理种群系统进化
海带配子体18S rRNA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作为内参基因的应用被引量:9
2009年
通过基因克隆和序列测定,获得了海带(Laminaria japonica)配子体的18S rRNA基因序列,其长度为1 716bp,GenBank登录号为EU293553。以蓝藻为外类群,采用邻接法(NJ)对分属9个门的藻类的18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褐藻门的海带与蓝藻门的念珠藻Nostoc sp.PCC7120、红藻门的日本凋毛藻(Griffithsia japoni-ca)、绿藻门的莱哈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遗传距离依次为0.819,0.303和0.219;杂色藻类中,海带与隐藻门的蓝隐藻(Rhodomonas sp.CS24)遗传距离最大为0.201,与黄藻门的Heterosigma carterae遗传距离最近为0.103。提取不同光强条件下海带配子体RNA,利用18S rRNA基因作内参,通过半定量RT-PCR研究海带配子体光捕获蛋白基因lhcf6(Light-harvesting complex containing fucoxanthin)的不同光强条件下的表达量,揭示该基因随着光强增加而增加。
毕燕会邹丹燕周志刚
关键词:海带RRNA基因
位于海带配子体细胞周质空间的α-碳酸酐酶(CA2)的基因克隆与特征分析
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是一种含锌金属酶,能够有效催化HCO3-和CO2之间的可逆水合反应,在藻类无机碳浓缩机制(inorganic carbon concentrating mechani...
乔亚明毕燕会周志刚
关键词:海带配子体碳酸酐酶荧光定量PCR
一个鉴别海带雌配子体的特异性ISSR-SCAR标记
本发明涉及一个鉴别海带雌配子体的特异性ISSR-SCAR标记,所述的特异性ISSR-SCAR标记具有SEQIDNO.5所述的核苷酸序列。还提供这一特异性ISSR-SCAR标记的提取方法和用途以及一种用于扩增海带雌配子体基...
周志刚谷俊刚孙育平毕燕会
文献传递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