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沓世念

作品数:18 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肇庆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广东省肇庆市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结肠
  • 4篇直肠
  • 4篇肝炎
  • 4篇肠镜
  • 3篇血清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结肠镜
  • 3篇肝炎患者
  • 2篇蛋白
  • 2篇乙型肝炎患者
  • 2篇直肠炎
  • 2篇注射
  • 2篇慢性
  • 2篇慢性乙型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结直肠
  • 2篇放射性
  • 2篇放射性直肠炎
  • 2篇肠癌

机构

  • 12篇肇庆市第二人...
  • 4篇肇庆市第一人...
  • 4篇肇庆医学高等...
  • 1篇肇庆医学高等...

作者

  • 17篇沓世念
  • 4篇植中敬
  • 2篇沈均南
  • 2篇黄伟建
  • 2篇黄志伟
  • 2篇梁鸿健
  • 2篇陈华锋
  • 2篇邵少慰
  • 2篇江志远
  • 2篇陈祖河
  • 2篇黄志伟
  • 1篇何宝贞
  • 1篇冯爱仪
  • 1篇黄德秋
  • 1篇吕建广
  • 1篇汤之明
  • 1篇莫乃榕
  • 1篇谈瑞芳
  • 1篇刘秀萍
  • 1篇李文钊

传媒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国工业医学...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哈尔滨医药
  • 1篇临床医学
  • 1篇药物流行病学...
  • 1篇江西医药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微创医学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第四届全国肠...

年份

  • 2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在胃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胃癌患者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胃溃疡患者5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50例、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40例,比较各组血清中的PGⅠ、PGⅡ水平以及PGⅠ/PGⅡ(PGR)。结果五组PG水平比较,胃癌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血清PGⅠ、PGR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和胃溃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胃癌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间、对照组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间、血清PGⅠ、PG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血清PGⅠ、PGⅡ显著高于对照组、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PGⅠ和PGR诊断胃癌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6.80ng/ml和6.84,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2.25ng/ml和6.34。结论血清中PG在不同胃病中的表达水平有不同,对鉴别诊断不同的胃病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杨清梅黄志伟沓世念贾伟建
关键词:血清胃蛋白酶原胃病胃癌
内镜喷洒血竭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观察内镜喷洒血竭治疗消化性溃疡活动性出血(溃疡病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溃疡病出血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用血竭粉3克溶于30ml生理盐水中内镜直接喷洒,对照组38例用去甲肾上腺素8mg溶于100生理盐水冷溶液中取30ml内镜直接喷洒,比较两组的镜下即刻止血成功率、再出血率;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镜下即刻止血成功率分别为37例/40例(92.5%)和28例/38例(73.7%),两组再出血率分别为4例/37例(10.8%)和9例/28例(32.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喷洒血竭治疗溃疡病出血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易于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沓世念覃绍珍李东辉石风群冯爱仪
关键词:内镜喷洒血竭去甲肾上腺素止血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含量512例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血清标志物模式的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HBVDNA含量的特点。方法应用ELISA对512例病人血清中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同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标本中HBVDNA的含量,分别统计每组的HBVDNA阳性例数及其阳性率,用u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HBsAg(+)/HBeAg(+)/抗HBc㈩组168例,HBVDNA阳性161例,占95.8%;HBsAg(+)/抗HBe(+)/抗HBc(+)组163例,HBVDNA阳性51例,占31.3%;HBsAg(+)/抗HBc(+)组181例,HBVDNA阳性94例占51.9%;三组之间互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结论HBsAg(+)/HBeAg(+)/抗HBc(+)组中HBV复制最活跃,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比血清标志更能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与复制情况。
黄志伟沓世念常剑锋黄德秋黄伟建沈均南陈文
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PCR血清学标志
107例重症肝炎患者的医院感染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重肝)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与防治对策。方法对107例重肝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107例重肝患者有73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组73例死亡62例,无医院感染组34例死亡20例,两组病死率经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以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尿路感染为常见,其病原体大多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链球菌等条件致病菌。反复穿剌插管,长期应用激素、以及意识障碍长期卧床的病人绝大部分发生了医院感染。结论医院感染是重肝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避免各种易致医院感染的医源性因素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沓世念陈志玲梁鸿健
关键词:重症肝炎医院感染
英夫利西单抗与美沙拉嗪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疗效对比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比较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与美莎拉嗪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A组(英夫利昔单抗组)18例和B组(美沙拉嗪组)18例,后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CRP(C-反应蛋白)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A组总有效率(94.00%)高于B组(78.00%),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16.00%与28.00%),而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CRP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英夫利昔单抗在CD患者具有较佳的疗效,且具有较好安全性。
植中敬刘永洁夏伟琼沓世念
关键词:英夫利昔单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
构建内科学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促进医学生临床岗位技能培养被引量:2
2007年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已经初步建立起一种适合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社区实践教学的模式。通过积极开展内科学社区实践教学,把社区见习与医院见习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提高见习质量;提高医学生的岗位技能、社区卫生保健意识及能力;利用教学资源服务于社区,促进社区卫生健康服务。
张学思阳艳郑恒张少华汤之明林玩萍沓世念刘秀萍
关键词:内科学教学模式
放射性直肠炎34例分析
2008年
回顾分析34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临床特点,该病以女性、急性患者为多,主要表现为血便、腹泻、里急后重等非特异症状,病史和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的主要依据。近距离放射源治疗、照射剂量大、照射前有盆腔或下腹部手术史、年龄偏高等是放射性直肠炎的影响因素。
沓世念陈祖河何宝贞
关键词:放射性直肠炎结肠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对预防肝癌的研究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研究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实施抗病毒治疗对其肝癌发生的预防效果。方法 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开展研究。依据住院号尾数单双号随机选出29例予以常规保肝抗炎治疗(A组),另外29例患者采取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B组),对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乙肝病毒基因(HBV-DNA)及谷丙转氨酶(ALT)进行检测,并统计肝癌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病人经过治疗后HA、Ⅳ-C、CG、PCⅢ及LNH等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含量均得到有效控制,且B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A组;B组病人治疗后HBV-DNA及ALT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肝癌总发生率B组为3.45%,相比A组17.24%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慢性乙型肝炎病人采取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其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HA、Ⅳ-C、CG、PCⅢ及LNH等)含量,同时降低机体HBV-DNA及ALT水平,对肝癌发生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杨健沓世念黄滔李文钊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肝癌抗病毒治疗
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法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临床效果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注射法内镜下黏膜剥离切除法(EMR)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EMR治疗的32例LST患者为EMR组,术后对所有标本进行统一规范化处理,并进行全瘤评估。同时选择2010年7月~2014年7月于我院采用传统电凝、氩离子凝固术及外科手术治疗的90例LST患者为传统治疗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后3、6、12个月行肠镜随访,评价EMR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治疗成功并获得随访。EMR组32例患者均获得完整病理标本,病理提示管状腺瘤18例,绒毛状管状腺瘤9例,绒毛状瘤3例,2例黏液癌。2例黏液癌病例中,1例术后病理标本显示切缘2 mm无病变残留,无须追加外科手术;另1例提示残留,追加外科手术;完整切除率为96.9%。术中未发生穿孔,3例患者出现出血,均镜下止血成功。传统治疗组仅15例患者获得完整标本,均为手术病例,病理结果均提示为腺瘤,其中管状腺瘤10例,绒毛状管状腺瘤3例,绒毛状瘤4例;2例患者发生术中出血,均成功止血,无二次开腹手术病例。EMR组和传统治疗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复发率比较(0.00%vs.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12个月的复发率比较(6.25%vs.28.90%,9.40%vs.3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MR能处理绝大部分临床内镜下发现的LST,与传统治疗方式比较,具有疗效确切、创伤性小、复发率低、标本完整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植中敬陈慕维吕建广邵少慰沓世念谭飞鸥
关键词:注射法
术中胃镜联合结肠镜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术中胃镜联合结肠镜在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5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术中运用胃镜联合结肠镜对下消化道进行系统探查。结果:15例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过胃镜联合结肠镜探查,13例于下消化道查明出血病灶以及原因,并顺利完成手术;1例最后经术中胃镜检查上消化道,明确为十二指肠降部溃疡出血;1例不能明确出血部位以及原因,术后继续保守治疗直至治愈出院。结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术中胃镜联合结肠镜探查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江志远谈瑞芳陈华锋何启雄沓世念
关键词:胃肠出血胃镜结肠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