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震 作品数:22 被引量:37 H指数:4 供职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语言文字 更多>>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肾功衰36例治疗体会 2006年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ARF的诊治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血压、血清肌苷、尿素氮、出现ARF的时间、尿特种蛋白、血β-微球蛋白检查值、甘露醇的用量、药物的使用及预后。结果:死亡20例,好转16例。尿紊氮每日升高4、6~11.3mmol/L者17例、肾衰管型1例。使用甘露醇250ml Q8h,速尿40~200mg/d3d以上者8例。所有患者均使用甲氰咪呱,3例使用伊曲康唑。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ARF原因众多,治疗需树立全局观念,从抗休克,避免肾毒性药物的使用,积极处理并发症,密切观察尿量,生化指标的变化等方面着手,防治并才能提高治愈率。 李成勋 李贤彬 熊震 叶坤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急性肾功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9例 被引量:2 2000年 李贤彬 叶坤 熊震 姚源 李成勋 曹华政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 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240例 2004年 目的 介绍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 采用CT定位 ,立体定向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 ,对 2 40例帕金森病人的苍白球和 (或 )丘脑腹外侧核进行射频毁损术治疗。结果 手术效果优良 ,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 97 6%。 李贤彬 叶坤 曹华政 姚源 熊震 李成勋关键词:帕金森病 并发症 对接受手术治疗后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汤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分析对接受手术治疗后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汤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分析组(55例/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手术治疗。在术后,为分析组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血肿的全吸收率、肢体活动功能的评分、认知功能的评分和病情的复发率。结果:治疗后,分析组患者血肿的全吸收率、肢体活动功能的评分、认知功能的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在治疗后3年内,分析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对接受手术治疗后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血府逐瘀汤进行辅助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其肢体活动功能和认知功能,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 熊震关键词:血府逐瘀汤 慢性硬膜下血肿 外伤性低颅压综合征21例报告 2002年 叶坤 曹华政 李成勋 姚源 熊震 李贤彬关键词:颅脑外伤 低颅压综合征 病例报告 血塞通冻干粉联合应用生物蛋白海绵对老年椎管内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干预效果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血塞通冻干粉联合生物蛋白海绵局部应用干预老年椎管内肿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收治的老年椎管内肿瘤患者38例,其中19例术后单纯采用生物蛋白海绵局部干预(对照组),19例采用血塞通冻干粉联合生物蛋白海绵局部干预(观察组)。随访1.0~1.5年,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当天和术后1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以及术后的平均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JOA、平均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45、2.535、5.312,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除神经根粘连、感染、便秘及尿潴留外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均明显少于对照组(χ2=16.592、16.592、16.592、7.812、14.378、14.378、16.592、16.592、14.378,P<0.05或0.01)。结论采用血塞通冻干粉联合生物蛋白海绵局部干预老年椎管内肿瘤患者,能够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熊震 黄宇星 袁苹关键词:生物蛋白海绵 并发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术后并发症39例 被引量:2 2000年 李贤彬 姚源 熊震 叶坤 李成勋 曹华政关键词:帕金森病 术后并发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 几种不同方式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的分析 黄宇星 熊震一种颅内穿刺定位仪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颅内穿刺定位仪,该定位仪包括半圆柱形的定位本体(1),该定位本体(1)一端具有凹槽(2),该凹槽(2)为球面,所述定位本体(1)的中轴线通过所述球面凹槽(2)的球心,沿所述定位本体(1)的中轴线开有针... 李成勋 熊震 李贤彬文献传递 钻孔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幕上脑出血的疗效 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分析钻孔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幕上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33例高血压幕上脑出血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联合组(钻孔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n=76)、对照组(钻孔引流,n=57);术后24 h,评估2组疗效,检测血清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术后2周评价神经功能及其他术后指标;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inkin量表(mR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预后。结果:术后24 h,联合组血肿清除率[(83.63±5.95)%vs(62.66±9.66)%]及病情好转率(48.68%vs 28.07%)高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TIMP-1、MMP-9水平均下降,且联合组的降幅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2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言语、肢体肌力维度评分均下降(P<0.05),2组间降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再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NICU停留时间则较对照组长(P<0.05)。术后3个月,联合组mRS评分低于对照组,GOS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钻孔引流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幕上脑出血疗效确切,但较单纯钻孔引流,联合治疗并未获得更显著的神经功能、短期预后改善获益。 侯启凤 熊震 邓莉莎关键词:钻孔引流 开颅血肿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