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地区经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效果
- 2023年
- 目的 分析经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022年于我院消化科内镜中心就诊的疑似消化道异物的患者299例,均为经内镜下治疗.对其临床特点做进一步分析。结果 上消化道异物最常见的部位为食管234例(78.3%),食管异物常见于食管入口105例(35.1%);食管下段异物好发于老年人(P<0.05);异物种类分布:食管入口异物种类主要为食物类,胃内异物种类主要为其他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情况:常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渗血118例(39.46%)。结论 西藏地区上消化道异物患者中食管下段好发于老年人;食管入口异物食物类多见;异物造成的消化道并发症较轻,经内镜下治疗上消化道异物是较为安全、有效、并发症较轻的方法。
- 韩丹次仁央金王中华
- 关键词:消化道异物内镜
- 分析拉萨地区ERCP术后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危险因素
- 2024年
- 目的分析拉萨地区(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PEP)、高淀粉酶血症(PEHA)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行ERCP的患者414例。将术后发生PEP设为观察组(97例)、将PEHA设为对照组(317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辅助检查、手术操作信息与PEP、PEHA的关系。结果本研究PEP发生率9.4%,PEHA发生率14%;影响PEP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女性、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术后24h白细胞计数(WBC)。结论需严格掌握ERCP适应症,识别高危患者,早期予以预防措施,减少PEHA向PEP转变、减少重度PEP的发生。
- 央金卓嘎王中华索朗玉珍
- 关键词: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
- 高原地区老年消化性溃疡22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某院15年间胃镜检出的225例老年消化性溃疡,并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原地区老年消化性溃疡以胃溃疡多见,男性多于女性,藏族患者发病率高于汉族。结论高原地区老年人由于其机体生理功能的衰退造成消化性溃疡与其他年龄组有所不同。
- 杨夕霞王中华巴桑
- 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老年人
- 白细胞分化抗原14稳定过表达SGC-7901细胞株的建立及其凋亡
- 2013年
- 目的构建白细胞分化抗原14(CD14)真核表达载体,建立重组质粒转染的胃癌SGC-7901细胞系,筛选并鉴定CD14稳定表达的细胞株并初步探讨CD14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PCR扩增人CD14编码区序列,使用基因重组技术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GFP中,得到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EGFP-CD14。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后,利用脂质体法将其转入人胃癌SGC-7901细胞中;G418筛选得到稳定转染细胞系;RT-PCR及Western blot鉴定转染前后CD14的表达;Hoechst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从胃癌SGC-7901细胞中成功克隆了CD14编码区;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pcDNA3.1-EGFP-CD14载体构建成功;成功筛选出CD14稳转细胞系,其mRNA表达量为未转染组的2.61倍(P<0.01),蛋白表达量为未转染组的1.88倍(P<0.01)。Hoechst33258染色结果显示CD14稳定转染组出现了明显的细胞凋亡。结论成功构建了CD14过表达载体,并获得了CD14稳定过表达的胃癌SGC-7901细胞株,CD14能够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
- 李康旦增王中华旺加
- 关键词:CD14稳定转染凋亡
- 粪隐血试验在高原地区社区人群胃癌初筛中的效能探讨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初步探索粪隐血试验(FOBT)在高原地区社区人群胃癌筛查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乃琼镇社区作为调查研究现场,以35岁以上人群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FOBT结合胃镜序贯筛检方案进行胃癌筛查。结果共完成FOBT 1 281例,阳性36例,阳性率为2.8%。FOBT阳性人群进一步行电子胃镜检查,检出高原地区常见上消化道疾病7种,分别为糜烂性胃炎14例(38.9%),慢性浅表性胃炎7例(19.4%),消化性溃疡5例(13.9%),十二指肠球炎4例(11.1%),慢性萎缩性胃炎3例(8.3%),胆汁反流性胃炎2例(5.6%),高山食管胃黏膜像1例(2.8%)。FOBT阳性人群胃镜筛查未能检出癌前病变胃黏膜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也未能检出早期及中、晚期胃癌。结论 FOBT在高原地区社区人群常见上消化道疾病筛查中具有一定意义,但对于胃癌初筛其价值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 李康旦增巴桑王中华刚组
- 关键词:胃癌粪隐血试验
- 胃巨大结石一例报告
- 2010年
- 旦增索朗王中华德吉
- 关键词:胃石结石植物成分动力下降动物性
- 自动痔疮套扎技术在痔病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0年
- 本文主要论述了痔疮套扎技术在痔病治疗中的特点、方法以及操作步骤等,同时提到了套扎治疗肛肠病的历史演变。
- 王中华旦增德吉
- 关键词:胶圈套扎
- 拉萨市健康人群与Hp感染者肠道菌群多样性特征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究拉萨市健康人群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与菌群结构组成特征。方法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拉萨市健康人群与Hp感染者肠道菌群为研究对象,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构组成及菌群差异性。结果在肠道菌群Shannon多样性指数上,Hp感染明显低于健康组,Hp感染后肠道细菌多样性下降,菌门水平健康组置信区间较广,Hp感染组置信区间较窄,而在属层面结果相反,说明Hp感染后肠道细菌菌群结构发生了紊乱;健康组优势菌门为Bacteroidota、Firmicutes、Actinobacteriota和Proteobacteria,优势菌属为Prevotella,Hp感染组的优势菌门为Bacteroidota和Firmicutes,优势菌属是Prevotella和Faecalibacterium,在菌门水平对比显示,Hp感染组Actinobacteriota出现明显下降,未注释到的未知菌群有明显上升,在菌属水平,Hp感染组各个菌属平均相对丰度有不同程度降低,肠道菌群发生了紊乱;健康组和Hp感染组在Campilobacterota菌门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Lachnoclostridium属和Senegalimassilia属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原地区人群感染Hp后,肠道菌群细菌多样性降低,菌群结构发生紊乱,感染Hp后,显著差异菌群Campilobacterota门、Lachnoclostridium属和Senegalimassilia属等是引起菌群多样性和结构特征变化的关键菌群。
- 姚芸霞王中华
- 关键词:肠道细菌幽门螺旋杆菌多样性
- 西藏地区食管疾病内镜检出情况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西藏地区28年食管疾病内镜检出率,以期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窥镜中心于1990—2018年胃镜检查资料,统计食管各类疾病检出率并分析各类食管疾病与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相关性。结果100858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共检出17种不同食管疾病,检出率最高是反流性食管炎,为9.8%,最低是食管乳头状瘤,为0.03%.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食管息肉、食管乳头状瘤好发于男性,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管良性狭窄、BE食管在男女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349,P=0.074);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和BE食管好发于藏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管息肉、食管良性狭窄、食管乳头状瘤在各民族中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408,P=0.056,P=0.100);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食管狭窄、食管乳头状瘤、BE食管随着年龄的增大检出率增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管息肉在各年龄组无明显差别(P=0.182);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好发于居民(P<0.05),食管癌、食管息肉、食管良性狭窄好发于农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管乳头状瘤和BE食管在各职业间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藏地区食管疾病检出病种与国内数据一致。西藏地区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高于国内数据,而食管癌检出率低于国内水平,针对这两类疾病需要深入全面研究;藏族男性、农民易于罹患反流性食管炎、食管静脉曲张、食管癌等食管重大疾病,需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和农区需要加强慢病管理。
- 郭展鹏次仁央金旦增王中华
- 关键词:藏族食管炎食管息肉
- 拉萨地区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栓塞术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12例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组织粘合剂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内镜将组织粘合剂准确地注入胃底曲张静脉内,栓塞曲张静脉,使出血立即停止,达到止血和预防出血的目的。结果内镜下通过注射针注射组织粘合剂栓塞曲张静脉治疗胃底静脉曲张12例,12例止血成功,止血率100%,曲张静脉消失8例(66.6%),减轻3例(25%),再出血1例(8.3%),发生并发症1例(8.3%)。结论内镜下通过注射针注射组织粘合剂栓塞曲张静脉治疗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具有止血率高,曲张静脉消失率高,再发出血率较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作为首选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王中华旦增刚珠蒋秀英
- 关键词: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组织粘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