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丽丽

作品数:7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文学

主题

  • 3篇代文
  • 3篇文学
  • 2篇当代文学
  • 2篇叙事
  • 2篇现代文
  • 2篇现代文学
  • 1篇当代文学史
  • 1篇当代新诗
  • 1篇新诗
  • 1篇兄弟
  • 1篇学史
  • 1篇犹太
  • 1篇犹太身份
  • 1篇再传播
  • 1篇战争
  • 1篇战争伦理
  • 1篇哲学
  • 1篇知识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机构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7篇王丽丽
  • 3篇程光炜

传媒

  • 1篇江汉论坛
  • 1篇河北学刊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当代文坛
  • 1篇海南师范学院...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199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战争伦理与人性伦理的双重书写——读伊萨克·巴别尔的战争奇书《骑兵军》被引量:7
2006年
前苏联著名作家巴别尔的短篇小说集《骑兵军》记录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段非常奇特的战争生活。但与同类小说“认同”式的叙事视角不同,《骑兵军》的“奇特”之处也许在于它对战争伦理与人性伦理之间矛盾冲突的深刻揭示和双重书写。而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犹太人文化身份与哥萨克骑兵行为的纠缠重叠、作品对战争的越轨描述、以及透过革命、民族等现象的历史悲悯,都成为作品多层和重要的阅读侧面,值得反复回味与研究。
王丽丽
关键词:犹太身份战争伦理
从夏氏兄弟到李欧梵、王德威——美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现当代文学被引量:10
2009年
本文意在通过对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追本溯源,在台湾大学、夏氏兄弟、纯文学立场、感时忧国精神、新的晚清五四观等知识点上,建立前者90年代以来进入大陆学界之历史途径。从而意识到,90年代的大陆现当代文学研究,不仅来自对80年代新启蒙论的继承与传递,而且也掺杂了域外海学的诸多因素。而二者知识差异性的比较,也能促使我们对今天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有更深的理解。
王丽丽程光炜
关键词:纯文学晚清
论1949年前后中国新诗的变动
1999年
王丽丽程光炜
关键词:中国新诗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当代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的又一次探索——试论四十年代的文学环境被引量:6
2003年
1937年到1945年,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国广大的版图被分割为“沦陷区”、“国统区”和“根据地”三个部分。这种分割,对本时期的文化、文学的构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进一步考察,这三个文学区域中文学流派、作家群体的组成是比较复杂的,其间有一个迁徙、转移、分化和重组的过程。重庆、延安和昆明这三座城市代表着三地,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坛面貌,反映了40年代前半期中国文学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在40年代,虽然战争使交通和媒体的传播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文艺协会和杂志的活动、发行仍然呈现出比较活跃的局面。1946年“五·四”文艺节的次日,上海《大公报》发表了该报编辑萧乾写的“社评”《中国文艺往哪里走?》,对文艺现状和发展前景表示了深深的忧虑,表现了40年代后半期相当一部分中国人中所普遍感受到的一种“大茫然”。
王丽丽程光炜
关键词:文学环境文艺政策中国现代文学
时间与叙事——解读托妮·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被引量:9
2004年
文章运用叙事学的手法,分析了莫里森小说《宠儿》中"中心叙事"和"边缘叙事"的内在关系,以及作者的女性化写作带给英语文学界的崭新意义。作者认为,作品中的"黑人经验",以其异质性的视野和技巧,丰富了当代世界文学创作的画廊。
王丽丽
关键词:边缘叙事
知识与控制——论三本中国当代文学史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再评价、再生产和再传播被引量:1
2007年
大学并非只是实施教育的机构,同时也是掌握知识并加以再生产的传播中心。在文学教育方面,大学承担着讲授、评论、组织文学史生产,并将作家作品经典化的一整套程序,在此意义上说,大学教授变成了现代知识的裁判者和传授者,拥有教育体制所赋予的多种权利。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孟繁华、程光炜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三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创作所作的再评价、再生产和再传播,发挥了"重说"经典、规范知识的作用。
王丽丽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史
弱者哲学与反抗的叙事——论库切长篇小说《耻》中的连环叙事被引量:4
2005年
文章认为,长篇小说《耻》的男女主人公面对命运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显示了他们作为“弱者”的心理层面,而这种“弱者哲学”则使读者观察到人类的根本性的生存境况,从而对当代南非人的生命体验有了更为深切的认知。
王丽丽
关键词:弱者反抗叙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