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利军

作品数:13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哲学
  • 4篇自我
  • 4篇自我意识
  • 2篇思维
  • 2篇黑格尔
  • 2篇感性
  • 1篇对象化
  • 1篇形而上学
  • 1篇学理
  • 1篇意识内在性
  • 1篇折衷主义
  • 1篇哲学革命
  • 1篇哲学基本问题
  • 1篇哲学王
  • 1篇政治
  • 1篇政治理论
  • 1篇政治理论课
  • 1篇政治理论课教...
  • 1篇政治哲学
  • 1篇社会

机构

  • 8篇武汉大学
  • 5篇中南财经政法...

作者

  • 13篇王利军
  • 1篇卢德友

传媒

  • 2篇甘肃理论学刊
  • 2篇马克思主义哲...
  • 1篇理论导刊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天府新论
  • 1篇黑龙江高教研...
  • 1篇前沿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何谓马克思“真正的实证科学”
2012年
针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的争论,有的学者综合两派的观点而提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两条线索是并存的。在我们看来这种观点与其说是辩证的,而毋宁说是一种折衷主义,因为马克思通过感性实践的对象化理论否定了抽象的科学主义和抽象的人本主义,实现了人与自然、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从而将无家可归的"独立的哲学"重构为"真正的实证科学"。
王利军
关键词:折衷主义对象化
自我意识:从封闭走向开放——论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思维方式的批判被引量:5
2011年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反对黑格尔以绝对理念吞没个体主体的做法,将自我意识从绝对理念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赋予自我意识以独立和自由,同时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并没有像黑格尔的绝对理念那样囿于自身,而是超出自身,走向世界,实现"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当然这时的马克思还没有超出黑格尔的论证方式,即理性对现实的统治,但是由于他赋予"感性"以本体论意义,表现了马克思试图从人的感性实践中理解社会历史的运动,正是由于这两个原因马克思打开了黑格尔思维方式的缺口。
王利军
关键词:自我意识思维方式感性
费尔巴哈对“意识内在性”的批判及变革企图
2012年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抽象的人本学,但是与法国唯物论、德国古典哲学唯心论相比,这并不是他的失误,反而恰恰是他的功绩所在,我们对于这一理论的批判决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如果我们忽视甚至简单否定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将其学说简单界定为唯物主义一般,这将会引起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解,将马克思理论简单地实证化为关于自然、社会规律的学说,而忘记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从哲学发展史来看,恰恰是这一理论触及到了作为近代形而上学建制的"意识内在性"。虽然费尔巴哈最终无法在自己的体系内实现变革的企图,但是却为马克思最终击穿"意识内在性"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王利军
关键词:意识内在性人本学自然主义感性直观
莫把柏拉图当孔子——论柏拉图对政治哲学的解构被引量:1
2010年
作为中西文化的开启者——孔子和柏拉图,人们往往相提并论,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孔子提出的"圣王"思想和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思想,二者旨在使政治道德化,通过道德高尚的圣贤来拯救日渐衰落的世道人心,建立和谐的"大同社会"或"理想国"。但是通过"洞穴比喻""第三次浪潮""哲学王"悖论,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并不是要在人间建立理想天国,而是在解构政治哲学,因为哲学家在道德上的完满不足以保证其在政治上获得成功。这和孔子的"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形成鲜明对比。
王利军
关键词:柏拉图哲学王解构孔子圣王
文化哲学与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契合
2010年
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许多学者试图探索其表现形态的创新。当文化哲学被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文化哲学品味被发掘出来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体系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市民社会理论与文化哲学存在两点契合,这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表现形态上被赋予了文化哲学的韵味。
卢德友王利军
关键词: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市民社会
自我意识与哲学基本问题
2012年
自我觉知不同于自我意识,自我觉知属于直觉体验,原则上无需借助反思,而自我意识是经过对象意识的中介,从对象意识返回到自身,即"对意识的意识"、"对思想的思想"。自我意识产生在对象意识之后,但是在自我意识产生之后,对象意识并没有消失,因为自我意识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对象意识。哲学基本问题正是在自我意识获得自觉的基础上才被明确地提出来的,思维与存在从二元分裂到虚假统一再到以实践为中介的辩证统一过程,就是自我意识从独立化、神秘化走向现实化的过程,是自我意识的纯粹结构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中转变成现实的历史过程。
王利军
关键词:自我意识进化论
马克思自由观的社会历史维度
2012年
以往我们将马克思的自由观理解为对外在必然性的认识,通过哲学史的考察我们发现这种自由观其实是斯宾诺莎的自由观,这种自由与必然处于二元分裂的状态,还远远没有达到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度,因而更不可能是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阐释,反而由于我们将自然认识领域的自由观推广和应用到社会历史领域,从而造成了恩格斯与马克思自由观的分裂,也造成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二元分裂。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不自由不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他发现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逻辑的必然性不过是人的异化的表象,于是他将这种必然性收归到人自身,即通过对异化的扬弃来解除资本逻辑的铁的必然性,实现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的统一。
王利军
关键词:黑格尔历史唯物主义
施蒂纳对马克思的意义:自我意识的批判界限
2013年
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直接促使了马克思重估费尔巴哈哲学的意义,而施蒂纳关于个体自由、"利己主义者的联盟"等思想启迪了马克思重新思考个体自由与共产主义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看到了施蒂纳理论中存在的矛盾:试图在形而上学的范围内解构旧形而上学,即作为推翻旧形而上学之基础的"我"最终还是作为抽象的主体被固定下来了。在施蒂纳与费尔巴哈的对决中,马克思看到了自我意识的批判界限,找到了绝对主体的感性实践基础。
王利军
关键词:施蒂纳形而上学哲学革命
自我意识的历史辩证法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自我意识本体进行历史进程与逻辑结构的剖析,一方面要阐明从先前定向于物的存在论到后来的自我意识的存在论,这一转向并没有抛弃前者,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继续追问存在,毋宁说这两种存在论是同一个东西;另一方面要阐明自我意识将形式推理的主观的主体收归于客观主体,形成了"主—客同一体"。最后以马克思哲学的视角,梳理自我意识的历史辩证法的理论贡献与不足,以警惕两种情况:因其理论贡献而囿于黑格尔哲学城堡,或因其理论不足而把它当作一条死狗抛弃掉。
王利军
关键词:自我意识存在论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反思被引量:3
2014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同时又强调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基层阵地,必须深入贯彻"8·19讲话"精神,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要,避免照本宣科、寻章摘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
王利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