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民 作品数:15 被引量:9 H指数:2 供职机构: 装甲兵工程学院基础部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理学 文化科学 更多>>
强子多重数分布的Glasma流管模型 被引量:1 2015年 在考虑质子密度分布随碰撞质心能量增加而变宽的情况下,利用Glasma流管模型分别计算了在不同碰撞质心能量下赝标快度为|η|≤0.5和|η|≤1时的带电强子多重数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利用Glasma流管模型计算的理论结果与ALICE合作组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但是若不考虑质子密度分布,当强子产生数m较大时,该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偏差较大。最后,从理论上对大强子对撞机在碰撞质心能量为14 TeV时的带电强子多重数分布情况进行了预测。 王宏民 孙献静关键词:负二项分布 高能p-A碰撞Drell-Yan过程中的初态核效应(英文) 2007年 核遮蔽和能量损失效应是p-A碰撞中两种重要的初态核效应.本文利用从轻子-原子核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数据中抽取的束缚核子的部分子分布函数,在色弦模型中研究了Drell—Yan双轻子对产生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效应.通过对FNAL E772和E866实验数据的X^2分析,得到夸克在冷核中的能量损失率为-dE/dz=2.06GeV/fm.这和该模型理论预言的结果(-dE/dz~2GeV/fm)一致.通过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发现考虑到能量损失后能很好的解释实验现象. 王宏民 孙献静 侯召宇关键词:能量损失 平均横向动量随多重散射数的变化 2016年 基于色玻璃凝聚理论建立了唯象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了高能质子-质子(铅核)碰撞过程中产生带电强子的平均横向动量,通过对ALICE合作组最新实验数据的χ~2分析获取了唯象模型的参数值,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了不同碰撞能量下带电强子平均横向动量随多重散射数变化的曲线。通过与实验数据比较发现:对于质子-质子碰撞过程,理论值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而对于质子-铅核碰撞过程,即使在多重散射数较小时,理论值与实验数据仍有一定的偏差。 王宏民 王洋 孙献静超高能核核碰撞中的重子阻止现象 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了平均参与碰撞核子数,通过傅里叶变换从饱和模型中抽取了未积分胶子分布函数解析式,研究了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RHIC)能量下金-金碰撞中不同碰撞参数区间的重子阻止现象。计算发现:理论结果能够很好地解释BRHAMS合作组实验现象。在此基础上,对正在运行的欧洲大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能量下铅-铅碰撞中大快度区域重子阻止现象作出了理论预言。 王宏民 许永晗 孙献静关键词:蒙特卡罗方法 物理学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008年 物理学史是一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互渗透的综合科学.它包含了丰富的素质教育素材。把物理学史引入大学物理课堂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以及人文素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王宏民 孙献静关键词:物理学史 素质教育 重离子碰撞中的量子饱和机制 被引量:5 2010年 分别利用胶子半经典饱和与量子饱和机制,研究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净余质子产生截面的大横动量现象。通过贝塞尔函数多项式近似与辛普森求积法的结合应用,解决了对贝塞尔函数的二重高振荡积分问题。计算发现:量子饱和机制的计算结果能很好地解释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最新实验现象,从而证实了高能重离子碰撞中胶子量子饱和机制的存在。 王宏民 任志明 王洋 孙献静关键词:相对论重离子碰撞 横动量 高能γ射线与物质作用中的三电子产生 2013年 应用量子电动力学理论以及实验室参考系与质心参考系的变换方法,探讨了高能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过程:三电子产生.通过对三电子产生的阈能、截面及次级γ射线辐射的探讨和分析发现:三电子的产生阈能为2.04MeV,产生截面随入射光子能量增加而急剧增加,但随原子核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王宏民 孙献静关键词:阈能 产生截面 LHC能量下的强子多重散射 被引量:1 2014年 考虑到质子内部结构以及胶子饱和标度与核子半径的依赖关系,分别利用唯象胶子饱和模型和rcBK(running coupling Balitsky-Kovchegov,rcBK)演化方程抽取的未积分胶子分布函数计算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LHC)能量下质子-质子碰撞中带电强子赝标快度分布和负二项分布。计算发现:理论结果很好地解释了ALICE和CMS合作组实验现象。此外,笔者还对质心能量为14 TeV时质子-质子碰撞中多重散射实验现象作出了理论预言。 王宏民关键词:负二项分布 蒙特卡罗方法在研究J/ψ大横动量现象中的应用 2009年 利用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elativistic Heavy Ion Collider,RHIC)提供的质子-质子碰撞中J/ψ产生随快度变化的最新实验数据,抽取了快度在作为随机变量时的概率分布密度函数,在建立的Glauber蒙特卡罗模型中研究了氘-金碰撞中J/ψ粒子产生的大横动量现象。经计算发现:在考虑到核遮蔽效应和核吸收效应后,理论结果能很好地解释最新实验现象。 王宏民 王秀庭 孙献静关键词:蒙特卡罗方法 横动量 快度 氘-金碰撞中J/ψ产生截面随x_F变化的研究 2008年 在不同碰撞质心能量下对氘-金(d-Au)碰撞中J/ψ核吸收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碰撞质心能量下J/ψ核吸收截面随动量分数xF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利用以上结论,计算了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能量下J/ψ在氘-金(d-Au)碰撞中与质子-质子(p-p)碰撞中的产生截面比,并与实验数据比较发现,理论结果能很好的解释实验现象。最后,为欧洲大强子对撞机(LHC)实验作了理论预言,理论结果将为即将运行的LHC实验所检验。 王宏民 许永晗 孙献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