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俊
- 作品数:49 被引量:311H指数:12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型无绿藻致脑膜炎国内首例报告
- 患者,男性,24岁。头痛、发热9月余。患者脑脊液直接镜检发现有较多圆形孢子,连续三次在沙氏葡萄糖琼脂37℃培养,4天后见同一类型的乳酪样菌落生长,菌落涂片可见许多大小不一的园型或椭圆型孢子,壁厚、无菌丝及芽孢,内含较多内...
- 章强强翁心华朱利平李莉王家俊
- 文献传递
- 斑替木丝霉引起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报告
- 病例:患者,女,43岁,浙江余姚农民。因“面部溃疡12年”,于2000年9月24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自1992年起在无明显诱因下面颊、颈部、前胸出现红色丘疹、斑块、伴有小脓疱,破溃后形成溃疡,有疼痛,并逐渐扩展。于95年在...
- 李莉章强强王家俊朱敏
- 文献传递
- 利拉萘酯对常见病原性丝状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观察被引量:3
- 2006年
- 利拉萘酯(1iranaftate)为新一代硫代氨基甲酸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皮肤浅部真菌感染。近年来,真菌体外药敏试验方法不断增多,但对丝状真菌而言,目前仍以2002年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颁布的M38-A方案为标准。本文参照此方案.以微量稀释法对251株皮肤癣菌、孢子丝菌、暗色真菌等作了体外敏感试验,观察利拉萘酯对上述菌种的抑制作用。
- 章强强李莉郝玉杰邵惠王家俊
- 关键词:丝状真菌利拉萘酯活性观察体外抗菌病原性体外敏感试验
- 盐酸特比萘芬乳膏1周与咪康唑乳膏1周、4周治疗趾间型足癣的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1%特比萘芬乳膏1周、2%硝酸咪康唑乳膏1周、4周治疗趾间型足癣的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法,入选患者分层随机分为3组,包括特比萘芬1周组(特比萘芬外用每日2次连续1周后再使用3周安慰剂)、咪康唑1周组(咪康唑每日2次连用1周+3周安慰剂)和咪康唑4周组(咪康唑每日2次连用4周),用药后第1、3、4、6、9、12周随访进行临床、真菌学评估。结果152例真菌培养阳性的患者进入疗效分析。4周随访时,特比萘芬1周组,咪康唑4周组和咪康唑1周组的真菌治愈率分别为94.7%、87.8%和82.6%;3组综合疗效有效率分别89.5%、81.6%和63.0%;第12周随访时,3组真菌复发率分别为12.96%、13.95%和21.05%;不良反应发生率3组分别为2.38%、2.38%和3.57%。结论外用1%特比萘芬乳膏1周治疗趾间型足癣与外用咪康唑乳膏4周疗效和复发率相近。
- 李岷张建中王家俊章强强温海顾军曾凡钦赖维姚晨张文娟顾菊林徐红陈江汉毕新岭张军民黄怀球朱敏张超英李莉吕桂霞沈永年刘维达
- 关键词:抗真菌药临床研究性
- 对甲真菌病治疗方案选择的建议被引量:2
- 2009年
- 王家俊
- 关键词:甲真菌病抗真菌药物感染病原菌毒副作用适应症
- 2004年中国部分地区甲真菌病致病菌流行病学调查
- 目的对全国6家主要真菌病研究中心培养呈阳性的1418名甲真菌病患者的致病菌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全国6家真菌病研究中心同时进行多中心、开放性研究,采用统一培养基(含放线菌酮的葡萄糖、蛋白胨、...
- 李福秋曲生明李若瑜王家俊刘斌赖维郑岳臣金学洙
- 文献传递
- 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实验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了解临床和环境中分离所得的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美国国家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M27-A方案推荐的酵母菌微量稀释法,检测77株来自临床和环境中分离所得新生隐球菌对立福康唑和氟康唑的MIC值。结果氟康唑、立福康唑的MIC范围分别为2.0~128μg/mL、0.008~0.5μg/mL,前者MIC50、MIC90几何均数值分别为4μg/mL、8μg/mL,后者几何均数值分别为0.125μg/mL、0.25μg/mL。其中,对氟康唑敏感菌株占81.8%(63/77),中度敏感或剂量依赖性敏感菌株占16.9%(13/77),耐药菌株占1.3%(1/77)。中度敏感和耐药的14株菌中,临床分离株占85.7%,尽管在临床菌株与环境分离株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仍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结论虽然部分新生隐球菌对氟康唑出现中度敏感或耐药,但立福康唑对其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有望成为治疗隐球菌病药物的又一选择。
- 李莉朱利平章强强翁心华王家俊张永信
-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药物敏感性抗菌活性
- 女性面部体癣伴毳毛内感染一例被引量:1
- 2001年
- 李静波高以红王家俊
- 关键词:女性体癣
- 絮状表皮癣菌和西弗念珠菌引起皮肤疣状增生:一例报告被引量:5
- 2001年
- 患者外伤数年后,先后在两足部、两踝部、两小腿出现皮肤疣状增生30余年,时有溃疡。治疗前皮损9次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5次阳性,可见细长分隔菌丝和(或)孢子。用沙堡培养基25℃培养,2次有黄绿色菌落生长,鉴定为絮状表皮癣菌;5次有酵母样菌落生长,用API鉴定为西弗念珠菌。治疗后6次真菌学检查,均检出西弗念珠菌,而无絮状表皮癣菌。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皮棘层、颗粒层和角质层内可见细长分隔菌丝,角质层内可见孤立或成堆的芽孢、孢子和厚壁孢子。因此,认为皮肤疣状增生是由絮状表皮癣菌和西弗念珠菌混合感染所致。先服用氟康唑胶囊50mg,每日1次,共5周,后服用特比萘芬片250mg,每日1次共36周和250mg,每日2次,共18周。服特比萘芬片第5周时,左小腿胫前有大块皮损脱落,以后疗效不明显。
- 沈威敏王家俊章强强严志福陈美娟毛维翰
- 关键词:絮状表皮癣菌疣状
- 皱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型与表型差异性分析被引量:2
- 2003年
- 目的 分析皱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型与表型的差异性。方法 利用来源于真菌保守区核糖体基因和可变区内转录间隔区 (ITS)基因为靶序列 ,应用通用引物扩增 13株非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基因组DNA ,并将该PCR产物进行克隆、序列分析鉴定 ,将鉴定为皱落念珠菌的临床分离株进一步作表型 (CHROM念珠菌显色培养及API 2 0CAUX真菌鉴定系统 )分析。结果 有 2株临床分离株基因型鉴定为皱落念珠菌 ,两者间同源性为 10 0 % ,与皱落念珠菌标准菌株 (ATCC 10 5 71T)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 95 %。但是 ,通过CHROM显色培养基及API 2 0CAUX系统进行表型分析 ,却均与热带念珠菌表型完全一致。
- 朱利平章强强石尧忠翁心华王家俊
- 关键词:临床分离株基因型表型念珠菌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