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
- 作品数:11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适宜微喷灌灌水频率及氮肥量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被引量:41
- 2016年
- 为明确微喷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灌溉次数和氮肥用量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该试验在灌水定额1 500 m3/hm2下设置微喷2次(拔节期750 m3/hm2+开花期750 m3/hm2)、3次(拔节期450 m3/hm2+开花期750 m3/hm2+灌浆期300 m3/hm2)、4次(拔节期450 m3/hm2+孕穗期300 m3/hm2+开花期450 m3/hm2+灌浆期300 m3/hm2)和氮肥追施45、90、135 kg/hm2处理,N肥随灌水等量分次施入,考察群体光合特性、物质生产和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微喷3次和4次相比于微喷2次,产量提高了5.3%~18.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3%~27.8%,但微喷3次与4次之间差异不显著。适当增加微喷次数提高了开花期和灌浆期群体绿色叶面积指数,延缓了叶片衰老,提高了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增加了千粒质量,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多次微喷(3次或4次)降低了总耗水量和开花前耗水比例,提高了开花后耗水比例;适当增施氮肥能进一步提高花后物质积累和花后耗水比例。综合来看,1 500 m3/hm2灌溉定额下微喷4次,追施氮肥90 kg/hm2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
- 张英华张琪徐学欣李金鹏王彬周顺利刘立均王志敏
- 关键词:氮肥冬小麦水分利用
- 小麦旗叶背腹面光合性状特征及其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为了深入了解小麦叶片背腹面光合作用特性及其对干旱逆境的响应,为高光效育种挖掘整株光合潜力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选取不同年代的10个栽培品种,比较了不同小麦品种叶片背面与腹面的光合特性差异,包括气孔分布、荧光参数、光合速率及...
- 王嵘嵘张英华王彬吴金芝孙祥明高明兰王志敏
- 关键词: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干旱
- 超晚播节水栽培冬小麦品种花后光合与灌浆特性被引量:2
- 2017年
- 为探寻黑龙港地区超晚播节水栽培条件下冬小麦的适宜品种,采用大穗型(潍麦8号)、小穗型(衡水4399)和中间穗型(济麦22)3种不同类型品种连续3年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穗型品种的花后光合特性和籽粒灌浆特征。结果表明,在超晚播栽培下,不同品种产量的差异主要是千粒重的差异;3个品种中济麦22千粒重和产量均最高,主要是由于灌浆持续期特别是活跃灌浆期较长、灌浆后期的灌浆速率较高所致。与潍麦8号和衡水4399比较,济麦22在灌浆后期不仅具有较高的光截获率,还具有较高的叶片光合活性,这是其灌浆期较长、后期灌浆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因此,中间穗型品种济麦22是黑龙港地区超晚播节水高产栽培的适宜品种。
- 王彬张萌陈景天张英华黄琴王志敏
- 关键词:冬小麦籽粒灌浆
- 北京地区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及其对水分的响应被引量:6
- 2013年
- 为探讨北京地区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籽粒微量元素含量的演变规律,选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的7个主要推广品种,分别种植在春不浇水和春浇二水条件下,测定了小麦籽粒中Fe、Zn、Mn、Cu、蛋白质含量以及籽粒产量。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随着产量的提高,籽粒微量元素含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稀释效应,而且有些营养成分含量(如Fe、Mn)随着年代更替出现明显提高的趋势;春不浇水降低了籽粒Fe、Zn、Cu和蛋白质含量,但提高了籽粒Mn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籽粒Fe、Zn、Cu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Fe、Zn、Mn、Cu、蛋白质含量与籽粒产量、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及年代之间也呈正相关,说明在产量改良的过程中有望同步提高籽粒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含量。
- 刘娜王彬张琪王嵘嵘韩美坤王志敏张英华
- 关键词:小麦微量元素含量蛋白质含量籽粒产量
- 小麦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代谢与调控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6年
- 小麦遭遇逆境时花后光合作用减弱,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作为主要灌浆物质来源对产量贡献率可达20%~50%。因此,了解茎鞘NSC的代谢规律,明确栽培管理措施和遗传育种改良对NSC代谢的影响,对于充分发挥NSC在小麦抗逆稳产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小麦茎鞘NSC主要成分——果聚糖为例,概述了NSC的结构与合成、运输与降解;分析了小麦茎鞘NSC的功能,特别是对低温冻害和高温干旱逆境的响应;讨论了品种选择、水分管理、氮肥运筹等栽培措施对茎鞘NSC的调控作用;展望利用茎鞘NSC进行抗逆育种的前景。
- 王彬张英华邓万云韩美坤宋文品徐学欣姚得秀黄菁李金鹏王志敏
- 关键词:非生物胁迫抗逆性栽培措施
- 不同冬小麦品种超晚播节水栽培的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特征被引量:10
- 2017年
- 为探究超晚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冬小麦的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特征,采用3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小穗型衡水4399;大穗型潍麦8号;中间型济麦22)在黑龙港地区进行了连续3年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超晚播配合增加播种量,春浇1水可以获得产量为6.43~8.24t/hm^2。在3个品种中,济麦22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品种间产量的差异主要是粒重差异引起的。济麦22较高的千粒重和产量与其较高的开花期穗生物量分配、花后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密切相关。济麦22花前水分的穗干物质生产效率、花后水分的干物质生产效率和籽粒干物质生产效率均显著高于潍麦8号和衡水4399,从而获得了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综合分析表明,穗型中等、花后物质积累和水分生产力高的品种更适合于超晚播节水栽培。
- 王彬张俊丽徐学欣张英华王云奇赵姣王志敏
- 关键词:冬小麦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
- 小麦群体均匀度的调控效应及机理研究
- 针对冬小麦现实生产中农田间产量差距大、农田内个体不均衡导致区域平均产量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本研究提出通过提高农田内群体均匀性来提高农田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进而实现农田间均衡增产增效的设想,系统考察了不同品种、不同...
- 薛盈文张英华王彬鲁来清徐学欣韩美坤王志敏
- 关键词:冬小麦晚播行距单株性状
- pH缓冲液对不同水分状态下冬小麦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为了解外源pH缓冲液对冬小麦幼苗抗旱性的影响,在温室条件下,采用负水头供水控水盆栽装置,测定和分析了不同供水(正常水分、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和叶片喷施不同pH磷酸缓冲液(以喷施清水为对照)条件下小麦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活性氧代谢能力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膜系统受到伤害,导致叶片相对电导率增加。在干旱胁迫下喷施pH缓冲液降低了叶片相对电导率、O2-产生速率及H2O2含量,其中pH 6.0和pH 7.5缓冲液处理效果最明显。说明在干旱条件下喷施适宜的pH缓冲液能增强小麦的抗氧化能力,减轻干旱引起活性氧增多对细胞膜的伤害,提高植株抗旱能力。
- 丁位华王彬张英华周顺利王志敏
- 关键词:冬小麦干旱胁迫相对电导率抗氧化特性
- 行距对晚播冬小麦群体物质积累和水分利用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为研究行距对晚播冬小麦群体物质积累、水分利用的影响,设置行距为12、20、30cm 3个处理,分析不同行距处理的群体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水分消耗参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晚播限水灌溉条件下,适当缩小行距(12cm)可以增加冬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提高群体物质积累和花后物质积累比例;与30cm行距相比,12cm行距能充分利用40~120cm土体内的土壤水分,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19.8~20.4kg/(hm2·mm))。适当缩小行距至12cm可能是提高晚播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
- 薛盈文艾米拉古丽王志敏王彬张英华
- 关键词:小麦行距水分利用
- 当前小麦研究的国际热点被引量:8
- 2014年
- 综述了当前国际上小麦研究的几个热点,包括小麦产量潜力的研究、优异种质资源的利用、气候变化与小麦生产、小麦抗非生物胁迫、小麦微量营养和小麦综合管理。分析表明,未来产量的提高应主要依靠生物产量的增长,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维持或增加收获指数;小麦种质资源丰富,含大量优异基因,可用于提高植株抗性和改善品质;全球变暖会威胁粮食安全,需提高小麦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提高小麦耐逆机能,除重视利用一般的生理机制外,需要更加突出地重视利用贮藏物质运转、持绿性、非叶光合机能、根系构型等重要性状;提高籽粒微量营养素含量可通过施肥、常规育种和转基因技术实现;实施小麦综合管理可克服小麦生产中的多个限制因子,通过发挥技术和要素的互作协同效应,实现小麦高产高效。
- 张英华王志敏周顺利王彬薛盈文刘云鹏王超奚文星
- 关键词:小麦种质资源非生物胁迫微量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