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慧

作品数:41 被引量:495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干旱气象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7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干旱
  • 12篇感热
  • 11篇西北干旱
  • 11篇西北干旱区
  • 11篇干旱区
  • 10篇地面感热
  • 10篇夏季
  • 9篇降水
  • 8篇中国西北干旱...
  • 8篇气候
  • 8篇青藏
  • 8篇青藏高原
  • 8篇环流
  • 5篇地表
  • 5篇夏季降水
  • 5篇大气环流
  • 4篇遥感
  • 4篇气象
  • 4篇卫星遥感
  • 4篇季风

机构

  • 39篇南京信息工程...
  • 8篇中国气象局兰...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气象局成...
  • 2篇浙江省气候中...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甘肃省气象局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桂林市气象局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41篇王慧
  • 30篇李栋梁
  • 4篇胡泽勇
  • 3篇戴逸飞
  • 2篇何金海
  • 2篇马伟强
  • 2篇丁一汇
  • 2篇邵鹏程
  • 2篇吴丹
  • 2篇柳苗
  • 2篇陈练
  • 1篇汤绪
  • 1篇王式功
  • 1篇覃志年
  • 1篇夏俊荣
  • 1篇王芝兰
  • 1篇姚慧茹
  • 1篇曾刚
  • 1篇丁治英
  • 1篇王素萍

传媒

  • 11篇高原气象
  • 4篇大气科学
  • 4篇气象学报
  • 2篇中国沙漠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量子电子学报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冰川冻土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现代电子技术
  • 1篇气象研究与应...
  • 1篇福建气象
  • 1篇黑龙江生态工...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第27届中国...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鼎新戈壁下垫面近地层小气候及地表能量平衡特征季节变化分析被引量:24
2008年
利用在甘肃酒泉金塔地区进行的“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与数值研究”野外试验中的鼎新戈壁下垫面近地层2年的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鼎新戈壁下垫面近地层小气候和能量平衡特征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鼎新戈壁地区四季的平均风速在2~6 m/s之间,没有明显的地方性风,局地环流和局地相互作用可忽略;冬季8 m向上比湿梯度垂直减小,其他季节接近等比湿分布。7月,典型晴天天气下,能量平衡各量表现出标准的日循环形态,白天感热通量峰值达到574 W/m2,地热流量峰值为101 W/m2,潜热很小,在夜间和正午时刻存在负水汽输送现象;然而降水天气下,地气之间能量传输却以潜热蒸发为主,感热很小,地热流量为负值;无论晴天和阴天,地表和浅层(5 cm和10 cm)土壤温度都表现为准正弦曲线变化;与敦煌戈壁相同,土壤温度的活动层基本在10 cm范围以内,40 cm以下地温已不存在日变化特征;降水天气下,地表和浅层土壤温度有随时间减小的趋势。能量平衡各分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感热通量季节平均的峰值在250~400 W/m2之间,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潜热通量季节平均的最大值只有15 W/m2;地气之间能量传输全年都以感热输送为主;云和降水使夏季能量平衡各分量与晴天相比减少25%左右,这种影响程度比极端干旱的敦煌荒漠戈壁地区稍大,而小于半干旱的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另外,在这一地区干旱情况很严重,夏季的Bowen比极值达到62.4,季节平均值也高达16.5。
王慧胡泽勇马伟强李栋梁
关键词:戈壁小气候特征地表能量平衡
近50年广西大范围暴雨的大气环流异常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利用1961-2010年广西90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Lorenz环流分解方法分析了近50年广西大范围暴雨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广西发生大范围暴雨过程和平均暴雨日数均呈增多趋势。不同天气系统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的环流形势主要表现在副热带高压所处位置和强度的不同。从长时间统计来看,广西大范围暴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北冰洋(130°E- 140°W,70°N-90°N)区域的纬偏成正相关关系,与格陵兰岛北部、赤道印度洋中西部和哈萨克斯坦东北部的纬偏值成反相关关系。北半球高纬度地区(75°N-85°N)和低纬度地区(20°N-30°N)定常波强度增强,中纬度地区(40°N-70°N)定常波强度减弱,低纬度10°N-30°N和中纬度35°N-55°N定常波不平稳度增强,可能是造成广西大范围暴雨日数增多的原因之一。在广西大范围暴雨过程中,北极附近区域为定常波最不平稳的地区。
覃卫坚李栋梁王慧覃志年
关键词:暴雨大气环流异常
卫星遥感结合地面观测资料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通量的估算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研究(HEIFE)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干旱区内不同下垫面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值,结合由NOAA系列卫星遥感得到的反映地表植被特征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资料,经拟合得到了针对不同下垫面的区域CH-NDVI参数化关系式,并对此关系式进行了合理性检验,最后,计算得到中国西北干旱区1982—2001年地面感热序列。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通量的计算值与ERA-40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量级、地面感热分布形势和年际变化趋势等方面均较一致。目前对于区域尺度来说,在缺乏用其他方法获得较准确的区域地表热力输送系数的情况下,利用卫星遥感资料估算区域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是较为可靠的方法。
王慧李栋梁
关键词:干旱区NDVI地面感热HEIFE
华西秋雨演变的新特征及其对大气环流的响应被引量:48
2013年
华西(21°N-39°N,95°E-114°E)秋雨是中国秋季主要的气候特征之一,长时间连续降水对农作物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基于1961-2010年华西地区16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综合降水量与降水日数两个因子定义了华西秋雨指数,采用EOF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该指数的演变和时空异常分布特征,以及秋雨异常分布型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华西秋雨有南北两个极大值中心,强度和范围在近50年中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进入21世纪,其北部秋雨区位置偏北、范围增大及强度增强;主要异常型为秋雨区东北东和西南西之间的反相变化和总体基本一致型;秋季,当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中心西移,中心强风速带偏窄时,华西北部的上升运动加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印缅槽偏深及水汽输送偏强偏北,有利于北部水汽辐合,华西秋雨出现北多西南少的异常型;反之亦然。
罗霄李栋梁王慧
关键词:副热带西风急流
中国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通量对东亚夏季风北边缘带位置和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首先利用HEIFE野外试验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我国西北干旱区内不同下垫面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GH,并结合由NOAA系列卫星遥感观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经拟合得到了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
王慧李栋梁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变化对西南地区旱涝影响
2017年
利用欧洲中心1979-2010年ERA-interim青藏高原地面感热资料与西南地区干湿指数,应用SVD方法与EOF分解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在近32a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高原地面感热与西南旱涝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得出:青藏高原西部地面感热通量在近年来是显著增加的,而高原东部感热通量在减少,有明显的年际变化;西南地区夏季、秋季全区基本偏干,特别是秋季。前期高原东、西感热异常对春季、夏季和秋季西南全区特别是西南南部地区旱涝异常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当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和高原北部的春季地面感热增加(减少)而西部、高原主体北部地面感热减少(增加)时,春季西南地区东北部是偏湿(偏干)的趋势,西南部是偏干(偏湿)的趋势;当高原东部春季感热增强(减弱)时,夏季西南地区的四川北部、重庆市与云南南部异常偏湿(偏干);高原东部春季感热增加(减少),高原西部感热减少(增加)时,秋季西南地区主要偏湿(偏干)。青藏高原西部(78°E-81°E,30°N-36°N)、高原中部偏南的位置(88°E-95°E,28°N-35°N),为感热影响西南旱涝的关键区。这些研究对西南地区旱涝趋势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吴芳芳王慧李向红
关键词:干湿指数奇异值分解
西北地区冬季地面风速特征及其与春夏季地表感热的关系被引量:8
2011年
利用EOF、气候突变检测及相关统计方法,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近37年(1970-2006)冬季地面风速的时空异常,并对近25年(1982-2006)西北干旱区春、夏季地表感热的时空异常变化及其与前期冬季风速的关系进行相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西北地区冬季风速下降趋势显著,20世纪70年代冬季地面风速普遍较大,80年代风速减小,90年代风速普遍较小,2000-2006年风速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冬季风速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与春、夏季地表感热的变化基本一致,冬季风速变化与春、夏季地表感热变化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相关显著的区域在天山、且末、哈顺戈壁至库姆塔格沙漠和内蒙古西部地区。
陈娟李栋梁王慧陈练
关键词:地表感热EOF分析气候突变
南京市PM_(2.5)中痕量元素的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1
2023年
痕量金属元素由于其较高的毒性及难降解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评价大气环境中痕量元素对人群的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为探究南京大气PM_(2.5)中痕量元素的健康风险及其空间分布,基于南京市20个采样点PM_(2.5)中的痕量元素测定数据,利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样品中10种痕量元素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市大气PM_(2.5)中痕量元素存在较高的非致癌风险,非致癌风险系数远超出阈值1,且儿童的非致癌风险远超成年人;所有元素的致癌风险总和为8.76×10^(-5),表明存在致癌风险,但在可接受范围内;Cr、As、Ni、Cd的致癌风险系数均超过10^(-6),表明存在一定的致癌风险,特别不应忽视Cr和As的致癌风险。就健康风险空间分布而言,非城区居民比城区居民面临着更高的风险,这可能与工业源多分布在郊区有关。
杨孟杨孟吴丹王慧
关键词:痕量元素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特征
2007年
本文采用OLR资料,通过带通滤波方法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低频振荡特征,分别讨论了在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30-60d)准双周振荡(10-20d)的性质,发现了在低频振荡的第3位相时对流是最旺盛的,也就表明此时西北太平洋夏季风是最强盛的;而第7位相时,对流是最弱的,西北太平洋夏季风也就是最弱的。这些都表明西北太平洋的夏季风明显受30-60d和10-20d的季节内振荡影响。
刘静龚振彬王慧陈筱涵
关键词:带通滤波夏季风季节内振荡OLR
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青藏高原地面感热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本文选取1981年7月至2012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NASA)制作的归一化的动态植被指数(NDVI)资料、根据NDVI值计算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的参数化关系式(CH–INDV)和青藏高原70个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全区的逐月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讨论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高原70个常规台站的感热通量(SSHF)序列,并与已有感热资料进行了对比。随后,探讨了地面感热通量的气候特征及其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地区的CH值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差异,表现为东高西低、夏季大、冬季小的特点。感热的年际变化在冬季主要响应于地气温差的变化,夏季则受地面风速影响较大;由于风速减小趋缓,地气温差增大,变化趋势在2003年前后由减弱趋势转变为增强趋势,这种趋势的转变最早发生在2001年秋季,且在高原全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戴逸飞王慧李栋梁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面感热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