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
- 作品数:37 被引量:38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 一种马齿苋愈伤组织诱导及生产类黄酮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齿苋愈伤组织诱导及生产类黄酮的方法,属于愈伤组织诱导领域,以马齿苋种子萌发7d后幼苗胚轴做为外植体,接种在MB5+ 1.0 mg/L 6‑BA +0.5 mg/L 2,4‑D + AgNO3 4.0mg/...
- 刘生财潘君飞彭丽云赵春丽王晓赖钟雄张梓浩林玉玲
- 文献传递
- 一种动态调控植物培养架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动态调控植物培养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固定连接有与其垂直的竖向板,所述竖向板上设置有多层用以摆放植物并可上下移动的层架,每层层架的下侧面设置有LED灯。该植物培养架可以通过上下移动层架来调整层架之间的...
- 丁子健赵春丽王晓张宁宁王乐陈何陈家兰刘生财
- 文献传递
- 咸丰三年钦天监教案考述
- 2011年
- 传教士想利用科技达到其传教的目的,清廷对基督教传播的容忍却有限度。有清一朝发生在钦天监的教案共有三次。咸丰三年(1853)钦天监教案的发生不仅仅因为钦天监是西方传教士与清廷角逐的主要场所,还因为咸丰帝上台后内忧外患相交迭起。这次教案仅历经短短三天,并以较为温和的方式草草结案,其原因在于:无证据;钦天监不再是双方角逐的主要阵地;咸丰帝担心从严惩治会得罪西方传教士,不利于自己的统治。
- 王晓
- 关键词:钦天监教案
- 台湾师范院校转型及其启示
- 2011年
-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王晓在来稿中指出:
- 王晓
- 关键词:院校转型
- 巴塘教案两则述论被引量:1
- 2013年
- 本文选取光绪五年及十三年发生在四川巴塘的两次教案进行考述,试图复原教案发生的原因、经过及议结的过程,文章认为,在那个"民怕官,官怕洋"的年代,每一次案件的处理,只会徒增百姓心中怨气,为更大冲突的爆发埋下引线。
- 王晓
- 关键词:教案
- 政治、法律视野下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维持
- 2014年
- 一直以来,政治和法律被视为分析社会秩序的两大研究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十分丰硕的成果。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试图对与之相关的过往研究做一番梳理。
- 王晓
- 关键词:政治法律社会秩序
- 乡村高额彩礼治理中的新娘主体性与策略选择——基于莆田D村的田野调查被引量:3
- 2023年
- 有效治理高额彩礼是乡村移风易俗需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既有研究在讨论高额彩礼问题时多强调政府、党员与乡村精英是治理主体,对彩礼利益关联群体的自治作用研究不足。从较少被关注的新娘群体切入,通过分析新娘因高额彩礼导致的双重生活困境来展示其在彩礼博弈过程中的主体性。研究发现,新娘非但不是高额彩礼的直接获益者,相反却是隐匿在彩礼利益链条中的间接受害者。在个案村,新娘为避免自己陷入天价彩礼困局,会积极援引地方性的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有韧性的反抗,并将彩礼要价遏制在正常范围内,客观上起到治理当地彩礼异化的作用。
- 童莹黄明雪王晓
- 关键词:主体性乡村治理
- 商品交换与和谐民族关系构建——基于三江并流“核心区”的历史人类学考察被引量:1
- 2017年
- 三江并流"核心区"属"藏彝走廊"的南段,虽然该区域内的人们信仰不同、族属各异,但身份特征的差异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过多的不便,相反却能够和平共处、相互包容。究其原因,除其他学者所重点讨论的"文化适应——融合"机制外,还在于各民族间持续不断的物资交流和商贸互动。也那是说,各民族根据自身的需要,在往来交流、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和谐民族关系。
- 王晓
- 关键词:三江并流民族关系
- 成为“网红”:饮食经济与归侨文化社区构建——福州华塑小区的个案研究
- 2024年
- 论文基于对福州市华塑小区的实地考察,探讨了政策性归侨安置社区在饮食经济的影响下成为文化社区的建构过程和建构机制。研究发现,大众饮食消费需求是促使归侨自发建构文化社区的诱因,而带有典型归侨文化特色的饮食经营则是文化社区的外在表达。具体的建构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自我导向的饮食浪漫伦理给华塑小区归侨带来了商机;第二,被大众饮食消费推向前台的华塑小区成为了“归侨文化”的展示地;第三,食客对美食背后文化意义的消费乐趣引起了华塑小区归侨身份认同的重塑。研究认为,华塑小区这个“地点”的空间,与“南洋”美食文化街区这个“社会”的空间之交叠,提供了文化社区建构的“形”“神”基础。而归侨饮食聚集、文化景观营造、文化展演与身份认同的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了一个区别于周遭社会的归侨文化社区。
- 童莹王晓
- 关键词:归侨文化社区
- 家族、村落与地域——川滇藏交界区的神山信仰与圈层整合被引量:1
- 2017年
- 神山信仰是藏区社会的一种集体表象,是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体系。人们依照自身的特点及所处社会组织的差异,拟人化了自然客体的山峦并对它们进行了高低上下的阶序排列。而反过来,基于所信奉神山的不同,人们又得以划分出并强调了"我者"与"他者"的边界,同时更借助自身的神山信仰实现组织内的人群整合。虽然对互不统属的神山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人们交往的藩篱,但更高层级的神山信仰却又消弭了这种认同张力,如此便构成了一个逐渐外扩、环环包涵的圈层整合体系。
- 王晓
- 关键词:家族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