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煌平

作品数:86 被引量:603H指数:15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15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0篇农业科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生物学
  • 4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8篇土壤
  • 11篇菌渣
  • 9篇盐碱
  • 9篇盐碱地
  • 9篇碱地
  • 9篇滨海盐碱
  • 9篇滨海盐碱地
  • 7篇施用
  • 7篇农业
  • 6篇调理剂
  • 6篇蔬菜
  • 6篇双氰胺
  • 6篇土壤调理剂
  • 6篇重金
  • 6篇重金属
  • 6篇污染
  • 5篇循环经济
  • 5篇养分
  • 5篇施肥
  • 5篇水稻

机构

  • 79篇福建省农业科...
  • 15篇福建农林大学
  • 13篇中国科学院
  • 7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安县农业局
  • 1篇安徽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金正大生态工...

作者

  • 84篇王煌平
  • 57篇罗涛
  • 44篇张青
  • 22篇栗方亮
  • 22篇翁伯琦
  • 13篇王义祥
  • 12篇王利民
  • 10篇江枝和
  • 10篇章明清
  • 8篇李娟
  • 8篇孔庆波
  • 7篇李昱
  • 7篇黄东风
  • 6篇雷锦桂
  • 6篇黄秀声
  • 6篇何盈
  • 6篇郑祥洲
  • 6篇张潘丹
  • 5篇黄毅斌
  • 5篇张玉树

传媒

  • 8篇福建农业学报
  • 4篇农业环境科学...
  • 4篇农业资源与环...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中国农业科技...
  • 3篇科学通报
  • 3篇福建农业科技
  • 3篇热带作物学报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2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年份

  • 5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8篇2020
  • 3篇2019
  • 8篇2018
  • 8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6
  • 2篇2005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秸秆菌业循环利用模式与低碳农业的发展对策被引量:20
2010年
在总结和分析农田秸秆菌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循环农业和低碳经济框架下秸秆菌业的内涵和发展模式,分析了秸秆菌业发展的循环模式与低碳农业模式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提出开拓发展区域低碳农业的设想与若干对策和建议。
翁伯琦雷锦桂王义祥王煌平
关键词:循环经济低碳农业
菌渣对土壤性状和作物的影响及其再利用研究进展被引量:49
2015年
食用菌菌渣可以作为有机肥或者土壤改良剂施用,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菌渣施入土壤后会对土壤的结构、物质组成和营养平衡等产生一系列的作用,导致土壤有机质组成发生变化,同时也必然会影响到微生物的组成、数量及活性,进而对土壤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土壤和肥料中营养物质的有效性产生影响。介绍了食用菌菌渣的营养成分特征,阐述了施用菌渣对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讨论了菌渣对土壤生物的影响、对作物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及对菌渣的主要再利用途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对菌渣的再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栗方亮王煌平张青王秋营林琼罗涛
关键词:菌渣有机肥土壤性状再利用
不同轮作施肥模式的菜田产量动态灰色模型和稳定性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为克服蔬菜连作障碍,提出高产稳产的优化轮作施肥措施,本研究针对稻田改制为一年三熟制的菜田,采用4种不同轮作施肥模式连续进行7年定位试验,根据每年各季供试作物的实收产量,分别探讨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和长期趋势产量水平,探讨不同轮作施肥模式对菜田作物产量稳定性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菜-菜-稻轮作结合氮磷钾推荐施肥模式的四季豆和芥菜平均产量显著高于菜-菜-菜轮作结合氮磷钾习惯施肥或推荐施肥2个种植模式,但与菜-菜-稻轮作结合氮磷钾习惯施肥模式的平均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菜-菜-稻轮作比菜-菜-菜轮作平均增产13.6%,推荐施肥比习惯施肥平均增产6.2%,前者均显著高于后者。菜-菜-稻轮作结合氮磷钾推荐施肥模式中四季豆、芥菜和早稻的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分别为0.794、0.572和0.851,显著高于其他3种轮作施肥模式;水旱轮作和推荐施肥这两个生产措施均有利于提高菜田作物产量可持续性指数。TP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7年定位试验产量结果具有最佳拟合效果,12个预测模型的平均拟合误差为8.8%,基本满足了产量预测精度需求。该模型显示菜-菜-稻轮作结合氮磷钾推荐施肥的一年三熟制趋势产量最高。因此,通过产量均值、产量可持续性指数和趋势产量等指标的综合评价,菜-菜-稻轮作结合氮磷钾推荐施肥模式具有高产稳产特性,是当地最佳的菜田轮作施肥模式。
张立成李娟章明清姚建族王煌平
关键词:施肥模式
福建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及综合利用对策
我国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农作物秸秆来源丰富且数量巨大,仅福建省2006年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已达733.71万吨,其中稻草为主要的秸秆来源,占秸秆总量的67.27%,其利用率也较大。目前福建省秸秆资源主要用作肥料、饲料、燃...
王煌平罗涛翁伯琦张晓玲张清
关键词:秸秆资源
文献传递
芘对小白菜幼苗生长和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0
2008年
采用土培方法探讨芘对小白菜幼苗生长和若干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结果表明:芘对小白菜种子发芽率无影响,对幼苗株高、根长和叶面积显著抑制;芘处理的小白菜幼苗叶内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和细胞质膜透性则显著提高,且质膜透性随着芘浓度的增加呈现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高浓度芘处理的小白菜幼苗叶内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极显著提高。
蔡顺香何盈王煌平邱孝煊兰忠明
关键词:小白菜生理生化指标
不同微生物菌剂对农业废弃物堆肥发酵效果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3种微生物菌剂对农业废弃物双孢蘑菇土堆肥发酵效果研究表明,与不添加微生物菌剂相比,添加微生物菌剂发酵效果较好;不同微生物菌剂的比较,菌剂2(有机物料腐熟剂)堆肥效果最好,可加快堆肥的升温速度,延长高温期,同时提高堆体的pH值和水溶性铵态氮含量,增加有机肥的氮磷钾含量,提高堆肥腐熟度指标。
刘志平王煌平张青张潘丹罗涛
关键词:微生物菌剂农业废弃物堆肥
长期施用污泥对土壤-萝卜系统重金属积累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21年
为了探究不同用量污泥长期施用后对土壤-萝卜系统中重金属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采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连续10年单施化肥(CK)以及施用不同用量(4.5、9、13.5、18 t·hm^(-2))污泥对土壤、萝卜叶(地上部)和萝卜(地下部)中重金属(Pb、Cd、Cr、Ni、Cu、Zn)累积情况及土壤pH、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施用10年后,单施化肥和不同用量污泥处理对萝卜产量影响不大,土壤、萝卜叶和萝卜中的Pb、Cd、Cr、Ni、Cu和Zn含量均随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中高量和高量污泥处理中重金属的累积量较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低量和中量处理。中量以上污泥处理土壤的Pb、Cr、Ni和Cu超出了土壤环境质量国家标准;除高量污泥处理Pb超标外,其他处理萝卜的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与CK处理相比,长期施用不同用量污泥能提高土壤pH 0.58~0.71个单位,并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有机质、全量氮磷以及速效氮磷含量。研究表明,连续10年施用不同用量污泥,土壤和萝卜中Pb、Cd、Cr、Ni、Cu、Zn的含量随污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Pb、Ni、Cr和Cu出现超标现象,萝卜中的重金属含量除高量污泥处理中Pb超标外,其他处理均未超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随着作物产地土壤中污泥施用年限增长或用量增加,食品安全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董文张青王煌平罗涛
关键词:长期施用污泥土壤重金属土壤养分萝卜
一种滨海盐碱地红心火龙果盆栽隔盐联排种植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滨海盐碱地果树种植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滨海盐碱地红心火龙果盆栽隔盐联排种植方法。包括选地搭架、隔盐种植、支撑架种植辅助、水肥管理和整枝修剪。本发明可使红心火龙果的种植密度从传统柱式栽培的400~600株/66...
王煌平黄毅斌郑培忠章明清王义祥陈振彬王河川李娟
文献传递
一种滨海盐碱地盆栽红心火龙果水肥施用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滨海盐碱地盆栽红心火龙果水肥施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限根营养土的配制及填充;(2)主根部和气生根水肥协同滴灌。本发明火龙果枝条气生根和主根系水肥协同施用,减缓了主根部存在的盐害和病虫害对根部水肥吸收的...
王煌平罗涛郑培忠王义祥陈振彬张青林舒远钟少杰
室内恒温条件下稻田土壤中菌渣的分解过程及CO_2释放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菌渣是栽培食用菌后的下脚料,可作为有机肥再利用。本文通过实验室条件下培养不同比例的菌渣和稻田土壤混合物[不施用菌渣(TS),土壤与菌渣质量比为10∶1(SM1)、5∶1(SM2)和2∶1(SM3),全部菌渣(TM)],研究不同处理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探讨菌渣在稻田土壤中的分解过程,并分析CO_2释放特征,为菌渣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时间,添加不同比例菌渣处理有机碳和氮含量均比TS处理高,其中TM处理的有机碳和全氮分别比TS处理提高了10.7倍和11.0倍。有机碳、氮含量的提高量主要依赖于菌渣的添加量。总体来说,各处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由于碳氮的分解,有机碳、氮均有下降趋势;在35 d后TM处理有机碳氮下降较快。添加菌渣越多,有机碳残留率也越大。在培养63 d后,菌渣有机碳(YC)和氮(YN)的分解残留率与菌渣添加量(X)的关系式分别为:YC=71.26X-0.607 5,r2=1.000 0**和YN=74.039X-0.413 3,r2=0.999 9**。各处理土壤CO_2释放速率均表现出先增后降然后趋于稳定趋势。菌渣用量越高,CO_2释放速率越高,各处理在不同培养时间CO_2释放速率均表现为TM>SM3>SM2>SM1>TS。在第7 d时各处理CO_2释放速率最高,在第14 d时渐渐处于平稳下降状态,培养35 d后,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强度很小,大部分有机碳被固定在土壤中,其中TM处理有机碳矿化强度最小。总之,还田菌渣越多,土壤中被固定的碳越多。
栗方亮王煌平张青王利民安梦鱼罗涛
关键词:菌渣稻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分解过程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