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纯忠
- 作品数:10 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改良的经皮经肝胆道镜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附15例报告)被引量:30
- 2004年
-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道镜术(PTCS)的新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改良传统的PTCS方法,选择剑突旁入路。在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CD)一周后,进行瘘道扩张并将隔离鞘套置入瘘道内,然后应用各种腔镜经鞘套进行胆道内碎石、取石、胆道扩张,置内支架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就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全部成功,完全取净率为86.7%(13/15),术后无胆瘘与出血并发症。结论:对部分肝内胆管结石,尤其是残留或复发结石及其伴随的胆道狭窄和阻塞性黄疸,改良的PTCS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术式。
- 刘衍民曾可伟王纯忠陆光生文辉清
- 关键词:肝内胆管结石经皮经肝胆道镜
- 覆膜镍钛合金支架管与改良型结肠液囊管在猪结肠穿孔修复中的应用对比观察
- 2019年
- 目的观察覆膜镍钛合金支架管(Laminated film nickel-titanium alloy stent tube, LF-NTST )、改良型结肠液囊管(modified colon sac tube, MCST)对结肠穿孔猪穿孔部位的应用修复效果。方法 取48头西藏小型猪制备结肠穿孔模型,造模后48只猪随机分为LF-NTST组、MCST组,每组24头。造模后即刻LF-NTST组、MCST组分别用LF-NTST与MCST修复结肠穿孔部位。分别于治疗第7、14、21天两组各取8只猪测算结肠穿孔愈合部位爆破压(BP),取结肠穿孔部位肠壁组织检测直肠穿孔愈合部位羟脯氨酸(HC)含量。结果 治疗第7、14、21天LF-NTST组结肠穿孔愈合部位BP分别为(27.21±0.98)、(35.77±0.72)、(38.13±0.92)Kpa,MCST组分别为(26.83± 0.91 )、(35.23±0.55)、(37.20±0.95)Kpa。随治疗时间延长LF-NTST组、MCST组结肠穿孔愈合部位BP逐渐升高( P 均<0.05)。治疗第7、14、21天LF-NTST组结肠穿孔愈合部位HC含量分别为(22.40±0.83)、(25.64± 0.41 )、(26.83±1.26)μmol/g ,MCST组分别为(22.37±0.70)、(25.69±0.42 )、(26.78±1.24)μmol/g 。随治疗时间延长LF-NTST组、MCST组结肠穿孔愈合部位HC含量逐渐升高( P 均<0.05)。治疗第7、14、21天LF-NTST组、MCST组爆破压、羟脯氨酸含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均>0.05)。结论 LF-NTST、MCST修复后的结肠穿孔猪穿孔愈合情况均较好。
- 王纯忠卢峰仇卫健高小龙肖慧莲谢明霞杨茂华区栋财刘楚天
- 关键词:结直肠穿孔结肠穿孔
- CT影像分析对经皮经肝胆道镜前入路的定位研究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 通过对胆道螺旋CT片的客观测量 ,对肝门部胆管进行立体定位 .方法 以肝内外胆管显影清楚 ,诊断为肝内外胆管结石的CT片 117份作为研究对象 .测量左右肝管汇合处及其体表投影点至剑突尖端的距离 ,计算出左右肝管汇合处至剑突尖端连线的长度及其与人体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的夹角 ,对肝门部胆管进行立体定位 .并比较男女之间的差异 .结果 ①左右肝管汇合处在剑突尖端平面下方 19.8± 16 .1mm .②左右肝管汇合处位于正中矢状面右侧 4 5 .5± 10 .1mm .③左右肝管汇合处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距前体表 81.7± 13.0mm .④左右肝管汇合处与剑突尖端连线长度为 94 .4± 12 .1mm .⑤左右肝管汇合处与剑突尖端连线与横断面夹角为 12 .4± 9.9度 .⑥左右肝管汇合处与剑突尖端连线与冠状面夹角为 76 .6± 11.3度 .⑦左右肝管汇合处与正中矢状面夹角为 30 .2± 6 .7度 .结论 术前CT定位定向对PTCS穿刺有指导意义 ,采取剑突下肋缘点穿刺时 ,在穿刺深度上男女有显著差异 。
- 王纯忠刘衍民文辉清陆光生
- 关键词:手术入路原发性胆管结石胆道镜
- 经皮肝胆道镜两种窦道扩张法出血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比较两种经皮经肝胆道镜窦道扩张法的出血量 ,为临床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对随机分组的猪分别进行一步即时窦道扩张法、两步窦道扩张的经皮经肝胆道镜手术 (PTCS)操作后测量出血量 .结果 一步即时窦道扩张组的平均出血量是 6 4 .2± 3.0ml ,两步窦道扩张组的平均出血量是 4 7.5± 2 .1ml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一步即时窦道扩张法比两步窦道扩张法的出血量多 ,但相对于猪的循环血量 ,可以接受 .
- 王纯忠文辉清陆光生刘衍民
- 关键词:经皮经肝胆道镜出血
- 覆膜镍钛合金支架管一期修复结直肠穿孔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覆膜镍钛合金支架管(LF-NTST)对一期修复结直肠穿孔的效果。方法采用西藏小型猪建立结直肠穿孔动物模型,设传统手术组及LF-NTST组,于术后第7、14、21天检测爆破压(BP),以及愈合部位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HC)、微血管密度(MVD),评价穿孔愈合情况。结果手术后第7、14天,LF-NTST组BP、HC与传统手术组比较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2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第7天,LF-NTST组MVD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手术后第21天,LF-NTST组胶原纤维较传统手术组多。结论LF-NTST在动物实验中能体现出微创美观、安全有效地一期修复左半结直肠穿孔的效果。
- 王纯忠沈三弟卢峰仇卫健高小龙肖慧莲谢明霞杨茂华区栋财刘楚天
- 关键词:肠穿孔结肠疾病直肠疾病
-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临床应用观察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评价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PPH)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7例患者随机分为PPH组、外剥内扎术(MMH)组、改良痔环形切除术组,观测术后各组系列评价指标的情况。结果:PPH较MMH组及改良痔环形切除术在症状改善的满意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指数、肛门失禁、住院时间上有优势,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术后复发、肛门狭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PH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痔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好方法。
- 彭吉祥王纯忠林展雄
- 关键词:外科手术痔上黏膜环形切除钉合术临床疗效
- 经皮经肝胆道镜治疗肝胆疾病被引量:5
- 2004年
- 经皮经肝胆道镜下治疗肝胆疾病 (PTCS)是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 (PTCD)基础上进行瘘道扩张后利用胆道镜结合现代高科技的碎石、取石设备及引流支架对肝胆疾病进行治疗 .它简单、有效、安全、易重复进行 ,特别适合于年老体弱、不适合或不愿意行传统手术者及有多次手术史、其它内窥镜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 ,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肝胆疾病治疗手段 .本文对PTCS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法、疗效、并发症及其防治进行简要综述 .
- 王纯忠刘衍民
- 关键词:穿刺胆道镜肝胆疾病
- 经皮肝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6例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总结经皮肝胆道镜(PTCS)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9月-2005年3月以来的16例经皮肝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右肝内胆管结石7例,左肝内胆管结石9例。结果:16例病人共行PTCS 21次全部成功,结石取净、黄疸消退、肝功能改善、无术后出血。结论:PTCS术简单微创、安全、有效,可以在临床推广。
- 王纯忠文辉清陆光生刘衍民
- 关键词:经皮经肝胆道镜肝内胆管结石
- 粪便中正大麻受体相关作用蛋白1和α-突触核蛋白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粪便中正大麻受体相关作用蛋白1和α-突触核蛋白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癌前病变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各50例的清晨粪便标本,分别作为结直肠癌组、癌前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做好标记后,应用巢式甲基化特异性PCR(nested methylation specific PCR,nMSP)技术对3组正大麻受体相关作用蛋白1(cannabinoid 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1,CNRIPl)和α-突触核蛋白(synuclein-alpha,SNCA)基因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比较,并对比此种诊断方案和粪便隐血(feces occult blood test,FOBT)对结直肠癌组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诊断准确度。[结果](1)结直肠癌组DNA的CNRIPl和SNC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分别为74.0%和60.0%,癌前病变组分别为50.0%和40.0%,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0%和4.0%,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结直肠癌组50患者中,经粪便中CNRIPl和SNCA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确诊43例,灵敏度及诊断准确度均为86.0%,特异度为0;经FOBT确诊16例,灵敏度及诊断准确度均为32.0%,特异度为0。2种检查手段在直肠癌诊断中的灵敏度及诊断准确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粪便中CNRIPl和SNCA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在结直肠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可作为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的理想方法,安全无创,应用价值高。
- 吴琼谢飚平丽王纯忠杨茂华李佩兰
- 关键词:粪便Α-突触核蛋白甲基化结直肠癌
- 早期经皮肝胆道镜手术瘘道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早期扩张经皮肝胆道镜手术瘘道的可能性,以缩短经皮肝胆道镜手术的等待时间。方法:对18头家猪进行经皮肝胆道穿刺置管术,按术后第3、5、7天随机分为3组,通过再次手术,进行瘘道扩张。观察出血量、引流管周围腹膜之间的粘连分级、光学显微镜变化。结果:经皮肝胆道穿刺置管术后第3天壁层腹膜与脏层腹膜之间已经形成粘连,粘连以Ⅱ级为主,容易被分离。第5天的粘连已完整且比较紧密。粘连以Ⅲ级为主。术后3、5 d时扩张比较容易,术后第7天瘘道开始瘢痕化,扩张比较困难。穿刺时没有发生大出血、穿刺后没有出现胆汁性腹膜炎,扩张过程中仅有少量淡红色液体。镜下见扩张后瘘道壁内表面少许裂开,未见血管壁破裂。结论:经皮肝胆道穿刺置管术后第3天或第5天进行瘘道扩张都没有发生大出血,早期进行胆道镜手术操作具有可能性。
- 文辉清陆光生刘衍民杨少冰王纯忠
- 关键词:胆道镜瘘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