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玉收

作品数:7 被引量:58H指数:5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6篇骨髓
  • 6篇骨髓干细胞
  • 5篇缺血
  • 5篇细胞
  • 5篇脑缺血
  • 5篇骨髓干细胞动...
  • 5篇干细胞动员
  • 4篇干细胞
  • 3篇凋亡
  • 3篇神经细胞
  • 3篇神经细胞凋亡
  • 3篇缺血大鼠
  • 3篇细胞凋亡
  • 3篇细胞集落
  • 3篇粒细胞
  • 3篇粒细胞集落刺...
  • 3篇脉通
  • 3篇脑脉通
  • 3篇脑缺血大鼠
  • 3篇集落

机构

  • 7篇河南中医药大...
  • 4篇河南中医学院...
  • 4篇宁夏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李建生
  • 7篇田玉收
  • 6篇刘敬霞
  • 5篇张新峰
  • 5篇王丁超
  • 4篇任伟宏
  • 1篇秦金利
  • 1篇张艳霞
  • 1篇李亚
  • 1篇余学庆
  • 1篇刘轲
  • 1篇王至婉

传媒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西医结合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肺炎疗效指标与标准的分析被引量:26
2008年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价指标和标准,为该病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1994-2007.6)和CBM(1995~2007.6)所收录的相关文献,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收集合格文献481篇。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性肺炎疗效评价指标中综合指标出现的频率最高(98.5%),其次是不良反应发生率(84.4%)和细菌清除率(66.1%),其它指标出现的频率较低。综合指标的疗效评价标准主要依据《抗菌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其构成比为54.1%。结论目前国内对于细菌性肺炎疗效指标的研究多采用综合指标、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而单独以临床症状和体征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的较少,以病情稳定性、再住院率和基于患者结果的报告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在检索的文献中尚未见报道。
王至婉李建生余学庆张艳霞田玉收李亚秦金利
关键词:抗菌药物细菌性肺炎疗效指标疗效标准
脑脉通联合骨髓干细胞动员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Bax、Bcl-2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观察脑脉通联合骨髓干细胞(BMSCs)动员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从对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表达及Bax/Bcl-2变化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组。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MCAO)动物模型。动员组和联合组大鼠分别于术前3d和术后2d皮下注射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CSF);脑脉通灌胃用药。术后2、3、7、14d取材,测定外周血和脑组织CD34+细胞;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测定脑组织Bax、Bcl-2表达,计算Bax/Bcl-2比值。结果模型组大鼠外周血和脑组织CD34+细胞增加,分别于3d和7d达到峰值;各治疗组尤其联合组脑组织CD34+增强明显。缺血后7d大鼠脑组织损伤明显,动员组14d和各联合组的损伤减轻。各模型组神经细胞凋亡增多、Bax表达增加、2d和3d的Bax/Bcl-2增高。各联合组神经细胞凋亡减轻、Bax表达减弱,7d及14d的Bcl-2表达增强,各时间点的Bax/Bcl-2降低。联合组较动员组2d和3d的凋亡细胞、各时间点的Bax表达减轻和Bax/Bcl-2降低,7d及14d的Bcl-2表达增强。结论脑缺血可引起BMSCs进入外周血及向脑组织归巢,达到峰值的时间存在差异,脑脉通可使动员后的骨髓干细胞增多;脑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与Bax表达上调相关,脑脉通可使BMSCs动员抑凋亡的作用增强并延长,其作用可能与早期(2d、3d)下调促凋亡基因Bax和后期(7d、14d)上调Bcl-2表达有关。
李建生刘敬霞田玉收任伟宏王丁超张新峰
关键词:脑缺血脑脉通骨髓干细胞细胞凋亡
骨髓干细胞动员抑制脑缺血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08年
田玉收李建生刘敬霞
关键词:损伤神经细胞凋亡骨髓干细胞动员神经细胞死亡神经功能缺失中枢神经损伤多向分化潜能
脑脉通对骨髓干细胞动员保护大鼠脑缺血损伤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研究脑脉通对脑缺血大鼠骨髓干细胞动员(BMSCs)在血液和脑组织的变化及脑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脉通组、动员组、脑脉通+动员组,线栓法制备MCAO动物模型。皮下注射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CSF);脑脉通灌胃用药。检测大鼠外周血WBC及CD34+、脑组织CD34+变化;观察神经功能和脑组织病理改变;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和脑梗死面积。结果模型组大鼠外周血WBC(8.07±1.27)×109/L和CD34+细胞(3.17±0.75)个/μl增加,3d达到峰值,各治疗组增加更为明显;联合组2和3d外周血WBC、各时间点CD34+细胞均较动员组增加。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CD34+表达增强,7d达到峰值(33.04±2.62)个/μl;各联合组较动员组增强明显。各模型组大鼠神经评分降低、脑含水量增加、脑梗死面积增大、脑组织病理损伤明显,以7d显著;动员组大鼠7和14d的上述指标改善;各联合组较动员组的改善明显。结论血液WBC数CD34+计数,脑组织、CD34+表达均显著显示,脑缺血可引起BMSCs进入外周血并向脑组织归巢,峰值时间存在差异;G-CSF可使BMSCs分布增加;脑脉通使动员后血液和脑组织BMSCs增多、脑组织峰值时间延长,且使其脑保护作用增强。
李建生刘敬霞张新峰任伟宏田玉收王丁超
关键词:脑缺血脑脉通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脑缺血损伤被引量:5
2007年
学术背景:近来的研究表明,来源于骨髓的干细胞具有横向分化潜能和成神经分化特性,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细胞的修复具有保护作用。目的:通过回顾近年来骨髓干细胞动员对脑缺血损伤保护作用的文献,对骨髓干细胞的特性及动员过程、途经、可能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进行阐述,以期完善骨髓干细胞动员防治脑缺血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检索策略: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7-01/2007-01与骨髓干细胞动员和脑缺血相关的文章,检索词"bonemarrowstemcells,cerebralischemia"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CNKI数据库1997-01/2007-01相关文章,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为"骨髓干细胞,脑缺血"。就检索到的300余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以骨髓干细胞动员和脑缺血损伤的基础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文献63篇,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文献评价:将入选的30篇文献进行分类,11篇研究骨髓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19篇与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脑缺血损伤的过程、途经、可能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相关。资料综合:来源于骨髓的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自我更新和高度增殖能力,其可能通过修复和替代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细胞,促进或直接参与缺血区新生血管生成,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等,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发挥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和作用方式目前尚不确切,有待于建立完整的动物模型技术平台,通过基础研究进行解决。结论:骨髓干细胞对脑缺血损伤具有修复作用,采用骨髓干细胞动员的干预策略,方法简便、安全有效、无创伤且可避免干细胞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重点。
王丁超刘敬霞张新峰田玉收李建生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动员脑缺血损伤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脑缺血大鼠骨髓干细胞分布及脑保护作用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 研究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CSF)对骨髓干细胞(BMSCs)在脑缺血大鼠血液和脑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及抗脑缺血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106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48只)、rG-CSF组(48只),后两组再分为术后2、3、7、14 d亚组,每个亚组12只.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rG-CSF组于术前3 d和术后2 d皮下注射rG-CSF 10μg/kg,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均每日1次.术后各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取腹主动脉血,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及CD34+细胞计数;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并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CD34+细胞表达.结果 ①制模后2 d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即显著降低,随后逐渐升高;rG-CSF组术后7 d和14 d神经功能评分(分)较模型组显著增高(7 d:11.86±0.69比10.53±0.76,14 d:13.38±0.52比12.38±0.52,均P〈0.01).②制模后2 dSb周血WBC和CD34+细胞计数即显著增加,3 d达峰值,7 d和14 d降低;除14 d CD34+细胞计数外,rG-CSF组其余时间点WBC和CD34+细胞计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增加[WBC(×109/L)2 d:11.75±1.76比8.07±1.27,3 d:13.07±1.70比10.88±1.78,7 d:8.63±1.36比5.58±1.57,14 d:6.98±0.98比4.87±0.92;CD34+细胞计数(个/μl)2 d:8.83±2.14比3.17±0.75,3 d:13.50±1.87比5.00±1.55,7 d:5.33±1.21比2.33±1.21,P〈0.05或P〈0.013.③制模后2 d大鼠脑组织CD34+细胞表达即明显增强,7 d达峰值,14 d降低;rG-CSF组各时间点CD34+表达[吸光度(A)值]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2 d:43.21±4.41比22.04±2.95,3 d:45.79±1.76比25.69±2.44,7 d:52.09±2.86比33.04±2.62,14 d:29.73±1.99比16.91±2.95,均P〈0.01).④rG-CSF组脑组织病理损伤较模型组减轻,以14 d改善明显.结论 脑缺血可引起BMSCs进入外周血及向脑组织归巢,其在外周血和脑组织的变化呈先增多再减少的特点,分别于缺血后3 d和7 d达峰值;rG-CSF可使�
李建生刘敬霞刘轲王丁超任伟宏张新峰田玉收
关键词:脑缺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骨髓干细胞CD34+
脑脉通联合骨髓干细胞动员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观察脑脉通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动员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202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rG-CSF)组、脑脉通组和脑脉通联合rG-CSF组(联合组)。采用改良线栓法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各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rG-CSF组和联合组大鼠分别于术前3 d和术后2 d皮下注射10μg/(kg·d)rG-CSF,脑脉通组和联合组灌胃脑脉通。术后早期(2 d和3 d)和后期(7 d和14 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变化;腹主动脉取血,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数量;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CD34、caspase-3、Fas和FasL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外周血和脑组织CD34阳性细胞增加,分别于3 d和7 d时达到峰值;各治疗组尤其联合组脑组织CD34表达增强明显。各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rG-CSF组7 d和14 d时的神经功能评分增加,联合组较rG-CSF组的变化显著。模型组脑组织2、3和7 d时的Fas、FasL及caspase-3蛋白表达增强;rG-CSF组2 d时FasL,各联合组Fas、FasL及caspase-3表达均减弱;联合组7 d和14 d时的Fas、FasL及caspase-3表达较rG-CSF组减弱;各实验组14 d时Fas、FasL及caspase-3表达较3 d时减弱。结论:脑脉通和BMSC动员在改善大鼠脑缺血中、后期神经功能和抑制细胞凋亡方面存在交互效应.其作用可能与脑脉通使BMSC动员后早期的Fas和FasL表达下调,以阻抑caspase-3引起的凋亡瀑布反应,进一步抑制促凋亡基因Fas和FasL的表达有关。
李建生刘敬霞田玉收任伟宏张新峰王丁超
关键词:脑缺血脑脉通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细胞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