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飞龙

作品数:137 被引量:443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6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0篇政治法律
  • 9篇经济管理
  • 5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学

主题

  • 27篇一国两制
  • 27篇宪法
  • 27篇两制
  • 22篇民主
  • 21篇法治
  • 18篇政治
  • 18篇法律
  • 15篇行政
  • 15篇基本法
  • 11篇依法
  • 11篇自治
  • 10篇主义
  • 9篇秩序
  • 9篇宪法学
  • 9篇宪政
  • 9篇法学
  • 8篇国宪
  • 8篇村民
  • 7篇代议
  • 7篇中国村民自治

机构

  • 81篇北京航空航天...
  • 51篇北京大学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中央社会主义...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南加州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北京市人民政...
  • 1篇《评论》编辑...
  • 1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甘肃省总工会
  • 1篇格拉斯哥大学

作者

  • 129篇田飞龙
  • 4篇高全喜
  • 1篇姚中秋
  • 1篇王又平
  • 1篇秦博
  • 1篇安思源
  • 1篇杨光斌
  • 1篇邓联繁
  • 1篇熊文钊
  • 1篇任锋
  • 1篇姚国建
  • 1篇夏泉
  • 1篇夏红卫
  • 1篇邹平学
  • 1篇韩大元
  • 1篇卢翱

传媒

  • 11篇今日中国
  • 7篇江苏警官学院...
  • 6篇广州社会主义...
  • 4篇天府新论
  • 3篇学海
  • 3篇观察与思考
  • 3篇绿叶
  • 3篇研究生法学
  • 3篇党政研究
  • 3篇行政法论丛
  • 3篇原道
  • 2篇青年探索
  • 2篇新华月报
  • 2篇环球法律评论
  • 2篇苏州大学学报...
  • 2篇政治与法律
  • 2篇中国图书评论
  • 2篇北京航空航天...
  • 2篇中央社会主义...
  • 2篇紫光阁

年份

  • 4篇2023
  • 10篇2022
  • 9篇2021
  • 3篇2020
  • 9篇2019
  • 9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12篇2015
  • 11篇2014
  • 3篇2013
  • 10篇2012
  • 11篇2011
  • 9篇2010
  • 10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香港基本法与国家建构——回归二十年的实践回顾与理论反思被引量:11
2017年
香港回归二十年是一国两制在香港实施的"中期时刻",也是总结与反思这一宪制创新工程的重要机遇。香港基本法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第一个正式的基本法律,在保障平稳回归的同时,亦为回归后二十年香港繁荣稳定、高度自治及与国家的互惠互动提供了坚实的宪制保障。但由于香港殖民历史及其遗产的复杂性以及香港制度模式所具有的西方因素,香港的"人心回归"及与内地、国家的制度整合过程遭遇到了多层面的问题与挑战,发生了占中对抗、旺角暴乱、港独宣誓等一系列超越基本法秩序及背离一国两制初衷的激进行为,港独分离主义在香港社会尤其是青年本土派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威胁到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秩序的整体权威。香港基本法在法理学层面亦遭遇到本地司法与国家法理之间的错位和冲突。香港基本法的国家建构之维在价值与制度上未能充分展开,中央管治权与香港自治权及香港社会的有机性宪制连接未能充分建立。但一国两制作为一种科学的宪制方法论,香港基本法作为具有高度弹性及可塑性的宪制安排,在面对当前多重挑战过程中亦逐步积累起新的认知、共识与制度经验,加之国家经济战略拉动与依法治港的理性深化,2017之后的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的全面准确实施仍然可以相对乐观地加以预期和规划。
田飞龙
关键词:一国两制香港基本法普选法治本土
“一国两制”需凝聚历史与法理共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被引量:3
2017年
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会展中心庆祝回归2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整篇讲话铿锵有力,充满历史感、民族正义观和国家法治观。总书记侧重回溯历史、重申法理。为未来的中央治港与香港本地管治提供必要的监督和指引。
田飞龙
关键词:总书记历史感一国两制法理
田飞龙: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的实践考察与模式分析——以湖南省长沙市经验为例
农村土地流转涉及农民政治身份的变动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涉及农民权利保护和地租分配公正性,影响重大而深远。湖南省长沙市在探索土地流转经验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模式,即以双河村"浔龙河项目"为代表的"政府指导"模式和以长沙农村土...
田飞龙
关键词:土地流转政府指导市场竞价权利
文献传递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被引量:2
2022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这里包含了两层关键性的规范判定:其一,“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要素;其二,“一国两制”是具有创新内涵的伟大创举。党的二十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将“一国两制”方针明确写入党章,具体内容为“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针,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党章修正案对“一国两制”的确认与吸纳,是基于“一国两制”对国家和平统一与现代化建设的结构性贡献以及对两岸完全统一进程的有效支撑。“一国两制”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杠杆和制度杠杆。
田飞龙
关键词:一国两制党章修正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台独
新中国70年的宪制秩序变迁:从革命法制到全面依法治国被引量:5
2019年
宪制秩序变迁是中国现代化与国家建构进程的主导性线索。新中国宪制秩序肇始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毛泽东宪制思想和共同纲领制宪实践为宪制起点,历经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而抵达作为真正“改革宪法”的八二宪法。新中国宪制秩序以人民主权、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为不变的根本法,以不同宪法文本及其具体宪法律秩序为内容构成,对70年来人民主权与党的领导的法治互动及其制度网络的成熟起到了根本法的保障作用。“改革宪法”具有典型的政治平衡性和法治协调性,对习近平新时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及对外战略起到持续支撑作用。围绕“改革宪法”存在不同的理想图景和政治取向,我们需要始终注意维护这一宪法的原则、限度及其平衡性,避免极端化的冲击和改造。新时代宪制秩序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旗帜,以2018修宪新秩序为规范框架,试图建构一种完备自主且对外开放的中国宪法新秩序,其发展前景依托于“一带一路”具体实践及其政治哲学的理念准备和规范导引,而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想宪制方向不断寻求共识和进展,从而将中国宪法再次带入世界文明制度的中心。
田飞龙
关键词:宪法全球治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开启中国发展新征程
2019年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于2019年2月18日正式发布,为中国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及塑造开放型经济体提供了最为直接且最具潜力的实践指南。
田飞龙
关键词:粤港澳开放型经济
香港国安法与“一国两制”的法治巩固被引量:4
2020年
香港国安法是“一国两制”制度建设的典范性立法,是中央管治权与香港自治权有机结合的制度尝试。国家安全属于中央事权,香港本地23条立法迟迟未能完成造成香港国家安全法律漏洞不断扩大,严重危及国家安全利益及香港繁荣稳定。中央直接立法是中央对港“全面管治权”的体现,也是负责任的国家制度保护行为。驻港国家安全公署体现了中央事权本质,依法承担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责任与特殊情形下的直接管辖责任,对香港特区有关国安执法机构进行监督和指导。香港国安法在立法和执行机制上均考虑了与香港本地法治和人权标准的兼容性,授权并信任香港本地机构承担大部分案件的管辖责任。特首指定法官制度不同于基本法上的法官任命,也不损害香港司法独立,既是行政主导的体现,也是国安司法机制建构的需要。香港国安法将为香港带来法治、民主、融合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面上的光明前景,是香港繁荣稳定及“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制度奠基石,是香港基本法秩序的有效扩展与丰富,也是全面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亮点。
田飞龙薛皓元
关键词:法治
政治宪法留下了什么?被引量:1
2014年
英国的政治宪法学应当从关于政治宪法和法律宪法之间已显过时的对比中继续前进。将联合王国宪法作为焦点,分析作为政治与法律混合体系的当代宪治秩序,发现这样一种混合体系无论是相对于政治宪法模式还是相对于法律宪法模式,都可能是一种更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体系。
亚当.汤姆金斯田飞龙
关键词:政治宪法议会法院
农村土地流转的两种经验模式及其反思被引量:3
2012年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农村土地流转加速。浙江、广东等地从1990年代中期即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取得了一定的制度经验.
田飞龙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城市化
简政放权的法治逻辑被引量:1
2014年
习李组合开启全面深化改革新格局以来,在国家治理思想与制度设计上出现了颇多亮点。就权力收放而言,习站立政治高层统筹全局,为推行更艰巨改革而呈现“政治集权”之势,跨部门的“小组政治”即为明证;李则基于行政本位,重申依法行政基本原理,力推简政放权,呈现出“行政分权”取向。
田飞龙
关键词:简政放权逻辑法治依法行政行政分权政治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