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秋实
- 作品数:34 被引量:359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经济管理更多>>
- 北麻漾沉积物内源氮磷营养盐静态释放特征研究
- 在北麻漾不同湖区采集原位沉积物柱状芯样,利用静态释放模拟法研究不同类型湖区沉积物内源NH4+-N和PO43--P释放规律与特征.结果显示:不同区域沉积物NH4+-N释放速率在-87.74~138.75mg/m2d之间,表...
- 申秋实钟继承张雷王兆德范成新邵世光
- 关键词:沉积物氨氮磷酸盐湖泊
- 坦噶尼喀湖东北部入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和分布特征被引量:8
- 2017年
- 磷是坦噶尼喀湖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直接决定湖体初级生产力的高低,进而影响到周边居民对于动物蛋白的获取来源.为了解坦噶尼喀湖磷的外源输入,选择湖泊东北部的入湖河流,对表层沉积物(16个样点)中总磷(TP)和各形态磷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磷的形态分布特征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入湖河流沉积物TP含量为73.05~239.94 mg/kg,平均含量为152.64±55.37 mg/kg,其中最高值出现在马拉加拉西河口.采用Psenner法对磷进行连续浸提并比较不同形态磷含量,由高及低依次为铁铝结合态磷(Fe/Al-P)>钙结合态磷(CaP)>有机磷(Org-P)>残渣态磷(Res-P)>弱吸附态磷(Labile-P).土地利用类型对TP及各形态磷含量影响较大,其中TP含量表现为河口湿地>城镇附近>林草地区,表明地表径流和人类活动会对TP含量产生影响,而对于不同形态磷含量,Laible-P、Fe/Al-P、Org-P含量均表现为河口湿地>林草地>城镇附近,Ca-P、Res-P含量均表现为城镇附近>河口湿地>林草地.分析沉积物理化性质与各磷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发现沉积物总氮(TN)、有机质和总有机碳与Fe/Al-P、LabileP和TP相关性较好,与Org-P、Ca-P和Res-P相关性较差,表明TN和有机质的输入,会伴随沉积物中磷含量的升高,其增量的赋存形态主要为氧化还原敏感态磷和Labile-P.沉积物粒径组成与各磷形态含量存在相关性,细粒径沉积物与各形态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粗粒径沉积物与各形态磷呈显著负相关,表明细小颗粒更易吸附磷.
- 余成陈爽张路王兆德申秋实高群
- 关键词:入湖河流沉积物磷形态土地利用
- 藻源性湖泛发生过程的季节差异被引量:7
- 2015年
- 藻源性湖泛在春季和夏季均有发生,但湖泛发生的完整过程在野外很难被追踪到.本文利用专利装置进行了春季与夏季藻源性湖泛的室内发生模拟,研究了湖泛发生过程中水体视觉和嗅觉两方面特征指标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湖泛在春季比夏季需要更长的酝酿时间方可发生,且持续时间较短;春季湖泛发生时水体真色度与悬浮固体含量均要高于夏季,且波动更显著;夏季湖泛致臭物质的变化较春季更明显,具有迅速、持久的特点;春季与夏季藻源性湖泛过程均具有嗅觉特征先于视觉效果显现的现象,即呈现先臭后黑的特点.
- 邵世光薛联青刘成申秋实周麒麟余居华范成新
- 关键词:视觉特征
- 风浪扰动下南四湖南阳湖区底泥Hg的动态迁移规律模拟被引量:2
- 2022年
- 风浪等动力扰动下底泥重金属的释放研究主要集中在含量变化上,而对其动态迁移过程,尤其是悬浮后的沉降过程则少有涉及.本文以重金属Hg污染较为严重的山东南四湖南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借助Y型旋浆式底泥再悬浮发生装置,通过常见风情条件下底泥原柱样再悬浮和沉降过程模拟,对不同风浪条件下典型重金属Hg在底泥-水界面的动态迁移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风浪扰动下,南阳湖水柱中Hg浓度呈增加趋势,夏季和冬季河口区Hg浓度分别由1.5μg·L^(-1)和0.5μg·L^(-1)左右增加到2.5μg·L^(-1)和1.0μg·L^(-1)左右,湖心区分别由0.1μg·L^(-1)和0.3μg·L^(-1)左右增加到0.12μg·L^(-1)和1.0μg·L^(-1)左右,风浪扰动增加了底泥Hg的释放风险,间隙水高浓度Hg向上覆水释放为其主要原因;风浪扰动停止后,水柱中Hg浓度总体呈波动性下降,但20 h很难降低到初始浓度;水柱中Hg浓度增量同风浪强度没有明显依赖关系,夏季和冬季河口区Hg的释放增量在小风(1.75 m·s^(-1))、中风(3.63 m·s^(-1))和大风(6.02 m·s^(-1))扰动下分别为3.36、0.95、0.50 mg·m^(-2)和0.97、0.81、0.61 mg·m^(-2),大风过程Hg增量反而较小,大风扰动导致更多悬浮颗粒物对Hg的吸附共沉淀起到关键作用;水柱中Hg浓度增量在季节上未显示一定规律,南阳湖冬季水面大量菹草覆盖,菹草的生长对扰动下底泥Hg的释放没有起到明显控制效果.
- 李宝申秋实孙春意赫国胜刘阳
- 关键词:风浪扰动HG
- 湿地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的定量估算被引量:7
- 2011年
- 为有效控制湖泊内源营养盐的释放,探讨了不同物理改良措施(覆沙、底质疏松)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的释放通量控制效果。利用原位孔隙水采样技术(Peeper)来获得沉积物孔隙水剖面,对改良后湿地沉积物孔隙水营养盐的垂向分布及其扩散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改良后沉积含水率、孔隙率分别提高了91%和54%。水土界面附近,随剖面深度增加,孔隙水中PO43-、NH4+、NO3-及NO2-浓度分布符合指数关系,PO43-、NH4+在8 cm左右达到最大值。种植芦苇后沉积物孔隙水中PO43-、NH4+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改良措施能有效降低表层弱结合态磷在总磷中比例但增加铁磷的比例,种植芦苇可强化这一效应。运用F ick第一定律对剖面孔隙水营养盐的扩散通量进行估算,发现沉积物经疏松后,NH4+、PO43-的扩散通量由57.47~72.19μg/(m2.d)和2.55~3.21μg/(m2.d)变为-95.54^-130.94μg/(m2.d)和1.50~2.05μg/(m2.d),可考虑疏松沉积物-水界面附近沉积物来作为控制湖泊内源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 古小治张雷柏祥申秋实王兆德范成新
- 关键词:湿地沉积物扩散通量
- 湖泛水体沉积物-水界面Fe^2+/ΣS^2-迁移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4
- 2016年
- 湖泊水底Fe^(2+)和ΣS^(2-)浓度的快速增加是湖泛暴发最早发生于沉积物-水界面的主要前提,缺氧环境下水底扩散层附近Fe^(2+)和ΣS^(2-)的迁移是其在沉积物-水界面处稳定积累的重要原因.以蓝藻聚积水体沉积物-水界面为研究对象,应用湖泊过程模拟装置及间隙水被动采样等技术,重点研究了间隙水和底层上覆水中Fe^(2+)和ΣS^(2-)的垂向分布特征,并定量估算了二者的扩散通量及迁移方向.结果表明:湖泛样品水体沉积物-水界面处于典型的还原性环境,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Fe^(2+)和ΣS^(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样品,二者在表层沉积物中积累趋势明显.湖泛水体沉积物-水界面处Fe^(2+)释放通量较高,表现出较强烈的自沉积物向上覆水方向的释放能力;而湖泛样品ΣS^(2-)在沉积物-水界面处释放通量为负,迁移方向为自上覆水向沉积物扩散.Fe^(2+)和ΣS^(2-)在湖泛水体沉积物-水界面处不同的迁移特征证明:缺氧/厌氧条件下,湖泊水体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高浓度Fe^(2+)向上覆水的扩散为湖泛致黑物质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底层上覆水及界面水中SO^(2-)4在表层沉积物中被还原,为终端还原产物ΣS^(2-)为湖泛致黑物质的形成提供了另一重要物质来源.
- 申秋实范成新王兆德张雷刘成
- 关键词:沉积物-水界面沉积物湖泊太湖
- 坦桑尼亚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坦桑尼亚是“一带一路”倡议辐射非洲内陆的重要门户,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及气候变化威胁加剧等问题。基于全球30米空间分辨率地表覆盖数据集及多源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数据,综合运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重心迁移分析、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坦桑尼亚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坦桑尼亚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有所减缓,耕地和人造地表面积持续增加,林地和水体面积不断减少,耕地、林地、草地、灌木地四种地类的相互转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形式。②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不断下降,以中央铁路线为界,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空间格局相对稳定,重心始终位于首都多多马省域范围内。③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空间集聚特征显著,2000—2010年间冷点和热点区域分布范围和集聚面积较大,2010—2020年有所减小。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最主要的用地转换类型。④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显著性均有所差异。社会经济因素大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而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的协同增强作用则大于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分布明显加强了各自然环境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
- 张家旗余成申秋实
-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空间分异
- 典型小型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被引量:24
- 2018年
- 以典型乡镇水库通济桥水库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中As、Cd、Cr、Cu、Hg、Ni、Pb和Zn等有毒、有害重金属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重金属来源,评价重金属污染程度及其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通济桥水库表层沉积物中,上述8种重金属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坝前和入库区污染物蓄积更为明显.其中,Hg和Cd的污染范围较广、污染程度较严重.受重金属Hg和Cd的影响,水库表层沉积物存在中等程度的重金属生态危害风险,其中坝前区域已处于强风险等级.为保障水库水体水质安全,防范重金属污染应提到当前水库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
- 匡帅保琦蓓康得军申秋实张路张路刘成
-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来源生态风险小型水库
- 水生植物死亡区泥源性“湖泛”过程硫化物行为研究
- 湖泛'已成为近年来中国主要污染湖泊(太湖、巢湖和滇池)局部水体经常发生的一种如'化学炸弹'式的极端污染现象,由于会使得发生水域水体发黑和散发恶臭,以及多造成水体厌氧、缺氧及氮磷等化学污染物含量大幅上升而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 范成新尹洪斌申秋实卢信冯紫艳
- 关键词:湖泊污染硫化物水生植物
- 文献传递
- 疏浚底泥脱水固结处理后氮磷营养盐释放特征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以太湖西沿岸区、梅梁湾、东太湖底泥为对象,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在静态和动力扰动2种不同情景下,研究了疏浚底泥脱水固结处理后内源氮磷营养盐释放特征。结果表明:各研究区域底泥氮磷营养盐释放能力较强,TN、TP释放速率分别在7.26~29.65 mg/(m 2·d)和-0.37~1.42 mg/(m 2·d)之间。脱水固结处理后,疏浚底泥内源TN、TP释放能力明显降低,其TN、TP静态释放速率分别释放为3.36~22.98 mg/(m 2·d)和-0.37^-0.07 mg/(m 2·d),底泥内源氮磷释放能力尤其是TP释放能力明显减小。在动力扰动的情况下,脱水固结处理清淤污泥TN释放速率为6.31~30.96 mg/(m 2·d),较原状底泥降低85%以上,TP释放速率为-0.23~0.37 mg/(m 2·d),较原状底泥降低98%以上。脱水固结处理后底泥含水率、孔隙度均大幅减小,抗扰动能力增强,内源氮磷营养盐释放能力减弱,内源氮磷二次污染风险明显降低。
- 李运奔张建华殷鹏范成新申秋实
- 关键词:疏浚底泥固结氮磷营养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