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朋

作品数:14 被引量:7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恐龙
  • 6篇古地理
  • 6篇白垩世
  • 5篇恐龙足迹
  • 5篇化石
  • 3篇早白垩世
  • 3篇盆地
  • 3篇中生代
  • 3篇晚白垩世
  • 3篇冀西北
  • 3篇胶莱盆地
  • 2篇上侏罗统
  • 2篇盆地演化
  • 2篇侏罗统
  • 2篇砾岩
  • 2篇埋藏学
  • 2篇恐龙化石
  • 2篇古地理意义
  • 2篇后城组
  • 2篇白垩统

机构

  • 14篇中国地质科学...
  • 10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长江大学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南冶金地质...

作者

  • 14篇旷红伟
  • 14篇章朋
  • 14篇柳永清
  • 13篇许欢
  • 13篇彭楠
  • 7篇王宝红
  • 7篇陈军
  • 7篇刘海
  • 6篇徐加林
  • 6篇汪明伟
  • 5篇安伟
  • 4篇王能盛
  • 2篇董超
  • 1篇刘燕学
  • 1篇薛沛霖
  • 1篇王西宁

传媒

  • 6篇古地理学报
  • 2篇第十三届全国...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中生代陆相沉积古地理演化
中国中生代以陆相环境为主,沉积古地理经历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中晚期和晚白垩世演化阶段。早中三叠世,中国南方为特提斯浅海所覆盖。秦岭-大别山和北方兴蒙造山带和华...
柳永清旷红伟彭楠许欢章朋安伟王能盛朱志才范正秀
关键词:中生代陆相沉积古地理
文献传递
山东诸城晚白垩世恐龙化石埋藏学研究被引量:19
2014年
山东诸城是中国以晚白垩世大型鸭嘴龙类为主的恐龙化石产地。本文从化石埋藏地地质背景、埋藏沉积相与古水流、骨骼化石分布、改造与聚集特征及分类学、骨骼化石微观组构和埋藏模型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诸城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埋藏学特征。诸城晚白垩世晚期(火山岩长石Ar-Ar年龄为76.2~73.5Ma)恐龙化石主要集群埋藏于冲积扇泥石流(DF)、洪泛平原(FP)与辫状河道(BRC)沉积层中,化石密集、成层分布,但残体骨骼层内骨骼化石大小、形状混杂、疏密不均、属种的单-以及残体骨骼大小、形状和规模不等,多数骨骼化石为不完整的长柱状、板状形态,骨骼呈定向排列,具有短距离搬运、异地快速埋藏及集群埋藏特点。沉积物及薄片分析显示,诸城恐龙生存及骨骼化石埋藏的环境为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埋藏-保存模式可概括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恐龙批量死亡-遗体腐烂-骨骼被洪流或泥石流冲刷、搬运至目前沉积场所-快速掩埋-浅埋藏成岩-地壳抬升暴露。诸城恐龙化石埋藏学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和恢复中国华北地区晚白垩世时期的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提供了依据。
旷红伟柳永清董超彭楠许欢王宝红章朋王克柏陈树清张艳霞
关键词:晚白垩世恐龙化石埋藏学
中国北方晚中生代陆地生物群与古地理和古生态环境
中国北方侏罗-白垩纪时期发育着多个重要的陆地生物群。华北北部中侏罗世时期(165Ma)的陆地生物群称之为燕辽生物群,包括保存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带毛恐龙(早于始祖鸟),以及哺乳类和早期翼龙类与精美昆虫类等;早白垩世中期(...
柳永清旷红伟刘燕学彭楠许欢陈军董超王西宁徐加林薛沛霖刘海杜东霞王宝红蒋珊章朋
关键词:侏罗-白垩纪古地理古生态
文献传递
山东诸城晚白垩世王氏群恐龙化石层碎屑锆石定年和物源示踪被引量:12
2016年
山东东部诸城晚白垩世王氏群大面积、高密度集群埋藏的恐龙化石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但其沉积物源与精确沉积时限目前尚不明确。本文通过对山东诸城王氏群恐龙化石层中6个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定年表明,样品090414-24-D中最年轻的单颗粒锆石年龄(YSG)为77.3 Ma,应代表王氏群恐龙化石层的最大沉积时限(下限),结合前人对王氏群红土崖组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其沉积时限应老于73.5 Ma(上限),也说明赋存恐龙化石层的王氏群上部红土崖组为Campanian期沉积;碎屑锆石定年揭示物源的锆石年龄组成分布在100~130 Ma之间,6个样品的年龄主峰值多在110 Ma或120 Ma左右,与下伏的早白垩世青山群火山岩年龄主峰较为吻合。王氏群恐龙化石层砾岩的砾石成分和古水流研究显示,其中3组砾石统计表明砾岩层砾石成分主要由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组成,3组古水流数据表明,诸城地区王氏群红土崖组砾岩层的古流向以南和南东方向为主,尚有1组显示古流向为向北,表明王氏群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侧莱阳和北西侧沂沭断裂带的青山群火山岩,其次为盆地南缘。本研究为诸城王氏群化石层沉积时限的限定和沉积物源的判断,以及胶莱盆地王氏群时期古地理格局的恢复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安伟旷红伟柳永清彭楠许克民许欢章朋王克柏陈树清张艳霞
关键词:碎屑锆石
胶莱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物源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8
2015年
应用古流向、砾石成分及砂岩碎屑锆石定年方法,综合分析了胶莱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时期的物源组成及其地质意义。古流向,五莲—诸城显示较稳定的N向,莱阳—乳山一带由早期的E-SE向逐渐转变为晚期W-NW向。砾石成分,五莲—诸城—胶州地区以花岗片麻岩、花岗岩、大理岩和石英岩为主,莱阳—乳山早期花岗岩砾石成分含量高,晚期成分复杂。碎屑锆石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10~145 Ma,150~180 Ma,200~250 Ma,600~950 Ma和1700~2600 Ma。由此推断胶莱盆地在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期的物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①盆地南缘苏鲁造山带超高压-高压变质岩和浅变质杂岩;②盆地周缘燕山期(J2-3-K1)花岗岩;③北侧胶北隆起基底(亲华北型)变质岩。并且盆地物源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说明当时苏鲁造山带的南、北段在抬升及抬升后可能存在着差异性的隆起和改造,表现为苏鲁造山带南段(南苏鲁造山带)隆升幅度大并且稳定,北段(北苏鲁造山带)表现出较为低缓的隆起或者局部的小隆起并且后期经历大规模的塌陷。另外,物源也指示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时期,胶莱盆地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古地貌特征,直到莱阳群沉积晚期,盆地东部才有所抬升。
彭楠柳永清旷红伟许欢章朋陈军安伟王能盛
关键词:胶莱盆地早白垩世地质意义
山东沭河裂谷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群与古地理背景被引量:19
2013年
山东沭河裂谷带由北至南发育8个早白垩世晚期(大盛期)的恐龙足迹群化石点,其中5处为本研究首次报道。沭河裂谷带足迹化石点多,分布广,层位多,足迹数量和造迹恐龙种类丰富。郯城新发现的单个蜥脚类巨型足迹直径近1.0m,可能仅次于前人描述过的兰州西南盐锅峡下白垩统河口群内中国最大的蜥脚类足迹化石。沭河裂谷带的恐龙足迹产出于大盛群田家楼组,地质年代为110~100Ma,属于早白垩世晚期Ap-tian晚期—Albian期。恐龙足迹一般为凹形印痕,造迹者以蜥脚类恐龙为主,其次为鸟脚类和兽脚类。足迹多保存在发育波痕、泥裂、雨痕等沉积构造的细砂—粉砂岩沉积物层面。足迹和行迹特征显示造迹恐龙为群居和在栖息地漫步行走状态。足迹原位保存特征及赋存地层沉积学研究表明,早白垩世中晚期气候处于由温暖潮湿变得炎热干旱的过渡期,湖泊、三角洲广布,恐龙栖息于湖滨环境。沭河裂谷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群的发现和综合研究进一步证实,中国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有着更广阔的地理分布和相似的古地理环境。
旷红伟柳永清吴清资程光锁许克民刘海彭楠许欢陈军王宝红徐加林汪明伟章朋
关键词:早白垩世恐龙足迹古地理
山东郯城和江苏东海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化石新发现及古环境被引量:8
2013年
首次在山东郯城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分属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足迹,足迹大小差异较大。通过对山东省郯城县新发现的2处恐龙足迹化石点和江苏省东海县南古寨恐龙足迹化石点的对比研究,探讨了足迹类型、大小、速度与足迹深度的关系,发现同等条件下,蜥脚类恐龙足迹通常较兽脚类足迹深,而蜥脚类恐龙足迹深度随着足迹大小的增加有变深的趋势;波痕、雨痕和泥裂等沉积构造以及足迹回填和叠覆现象对足迹化石保存形态和细节有较大影响,而构造变形对足迹形态和行迹并无明显影响,但高角度的构造变形会加速差异风化,使足迹化石更易暴露而被破坏。对研究区古环境与古生态的研究表明,早白垩世晚期研究区经历了水体逐渐变浅、气候由湿到干并伴随短暂间歇性干旱的过程,沉积环境由河湖演变为三角洲前缘、并逐渐过渡到三角洲平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动植物由兴而衰、逐渐减少。
汪明伟旷红伟柳永清彭楠刘海吴清资徐加林陈军许欢王宝红章朋
关键词:早白垩世恐龙足迹古环境
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化石特征被引量:6
2013年
主要记述了山东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群沉积时期)、生活于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滨浅湖环境的恐龙所留下的大规模足迹化石群。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足迹以蜥脚类恐龙足迹占绝大多数,见少量鸟脚类、兽脚类和疑似甲龙类足迹(甲龙类足迹在中国罕见),足迹总体行进方向以向西和南西为主。通过对其中的2条蜥脚类和1条鸟脚类行迹及其行为学的分析认为其均处于慢行状态,而鸟脚类行迹的运动速度极慢,可能处于一种特殊的慢行状态。临沭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大盛期如此大规模足迹化石群的发现,说明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白垩世普遍存在着以恐龙为代表的(包括鸟类在内)陆生脊椎动物群。足迹化石的研究将对进一步了解晚中生代陆地生物群的演化有着重要意义。对比其他地区早白垩世晚期地层中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特征后认为,足迹的保存与当时的沉积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恐龙足迹的研究又能进一步为恢复古生态、古地理环境等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陈军旷红伟柳永清吴清资程光锁许克民彭楠许欢刘海徐加林汪明伟王宝红章朋
关键词:恐龙足迹
中国东部晚白垩世恐龙化石集群埋藏特征及国内外对比被引量:5
2015年
运用埋藏学与沉积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对中国东部晚白垩世具有恐龙化石集群埋藏盆地中恐龙骨骼化石的埋藏地层层序与年代、埋藏骨骼化石特征、骨骼化石埋藏类型及其埋藏成因等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将其产出时代、埋藏相、埋藏特征与国外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认为:中国东部与国外相比,虽然化石产出的具体时期有所差异,但从恐龙种群、埋藏相及沉积地层学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反映了晚白垩世全球古环境、古生态及古气候的相似性。(1)中国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埋藏事件可分为早期与晚期2个阶段:早期的Cenomanian期与晚期的Santonian-Maastrichtian期。而国外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埋藏事件只发生在晚期,在美洲及蒙古国发生在Campanian晚期,在欧洲则为Campanian-Maastrichtian期的过渡时期及Maastrichtian期。(2)中国埋藏骨骼化石种属以鸟脚类鸭嘴龙科与兽脚类恐龙为主,它们埋藏于紫红色地层中,埋藏环境主要为冲积扇与河流环境;美洲以鸭嘴龙科为主,欧洲与蒙古国的种群各地不相同,都埋藏于紫红色岩石地层中,埋藏环境主要为河流—泛滥平原。骨骼在不同沉积相组合地层中埋藏学特征各异,与古地理、古生态及古环境密切相关。(3)结合盆地中的化石埋藏学特征与盆地演化特征,总结了恐龙化石埋藏类型主要有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盆地古地理格局变动、火山活动、古温度升高及古地震等事件的综合作用是可能的埋藏成因,并提出了恐龙化石的埋藏模式。此研究为揭示中国东部乃至全球晚白垩世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古生态环境及恐龙灭绝原因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材料与证据。
王能盛旷红伟柳永清彭楠许欢章朋汪明伟王宝红安伟
关键词:恐龙骨骼化石埋藏学晚白垩世
冀西北尚义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后城组恐龙足迹新发现及生物古地理意义被引量:13
2012年
简要报道了新近首次在冀西北张家口尚义地区发现的恐龙足迹。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恐龙足迹赋存于尚义晚中生代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后城组顶部。恐龙行迹呈近东西向展布,由数十个足迹构成。初步研究表明,造迹者分别属于兽脚类和蜥脚类恐龙,由西向东行进。足迹中包括兽脚类足迹70余个,组成数个行迹;蜥脚类足迹15个,构成1列行迹。蜥脚类足迹特征显示其可能属于游泳状的行迹。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发育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以往在该时期沉积物中罕见脊椎动物骨骼化石。近年来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中频繁发现的恐龙足迹表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发育着以恐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群。该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城子组/后城组沉积时期恐龙属种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古地理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沉积古地理和古生态环境及其与恐龙动物群发育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陆地生物群更替演化和环境的关系。
柳永清旷红伟彭楠许欢陈军徐加林刘海章朋
关键词:后城组恐龙足迹古地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