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管恩森

作品数:17 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文学
  • 5篇哲学宗教
  • 2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基督
  • 6篇基督教
  • 3篇宗教
  • 3篇宗教性
  • 3篇文化对话
  • 3篇文学
  • 3篇红学
  • 2篇学术
  • 2篇十字架
  • 2篇品位
  • 2篇文化
  • 2篇明清
  • 2篇红楼
  • 2篇红楼梦
  • 2篇红学研究
  • 2篇《红楼梦》
  • 1篇道教
  • 1篇第一次鸦片战...
  • 1篇新闻
  • 1篇新闻改革

机构

  • 13篇山东大学
  • 2篇北京语言大学
  • 2篇山东大学(威...

作者

  • 17篇管恩森
  • 1篇仵从巨
  • 1篇谢丽君

传媒

  • 4篇红楼梦学刊
  • 1篇中国大学教学
  • 1篇周易研究
  • 1篇中州学刊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开封大学学报
  • 1篇鲁迅研究月刊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北京电子科技...
  • 1篇鲁东大学学报...
  • 1篇残疾人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2
  • 1篇2001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宗教性文化对话:明清基督教入华的启示被引量:1
2005年
明清间基督教入华的传教史不仅仅是基督教横跨疆域的福音远播,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基督教对话模式:宗教性文化对话。通过重新梳理和剖析其成败得失,以及对话双方各自在宗教策略、文化含义上产生的不同变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宗教和文化对话的基本规律,遵循互相尊重。
管恩森
关键词:基督教文化对话
林语堂“异教徒”称谓辨析
2006年
林语堂曾经自称是一个“异教徒”,这一称谓曾经为许多研究者所误解。仔细对林语堂“异教徒”称谓进行辨析,可以说明林语堂自言“异教徒”并不代表他曾经是一个真正的异教徒,而是表明了他信仰追求的一种独特思考。通过对这一称谓的辨析,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林语堂的信仰实质。
管恩森
关键词:异教徒辨析
周策纵红学研究评议——兼与王润华商榷其学术之定位被引量:2
2009年
周策纵兼具华裔汉学家与海外红学家双重身份,他的红学研究不仅具有开风气之先的首创精神,而且进一步发展了新红学的考证方法,并创造性地运用比较文学阐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开展《红楼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且富有创见的学术成果。但他的红学研究并非具有批判性的"文化研究",而仍属于传统的文学研究领域。
管恩森
关键词:周策纵红学研究
洛丽塔:沉默的镜像与缺场的主角——论纳博科夫“洛丽塔”形象的多重共构
2009年
纳博科夫因《洛丽塔》的出版畅销而改变了经济窘境并进而奠定了其后现代主义大师的地位。洛丽塔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是沉默而缺场的,她由小说男主人公亨伯特、小说创作者纳博科夫和小说阅读者三方共同参与建构。亨伯特之洛丽塔是其童年记忆投射的镜像,是幻象之物;纳博科夫之洛丽塔是他独特的艺术创造,是制谜之物;读者之洛丽塔则是视域融合后镜像与谜底的再生成,是共构之物。
管恩森
关键词:洛丽塔纳博科夫镜像共构
论强化受众意识对高校校报改革的重要意义被引量:4
2002年
在新闻传播已经由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型后 ,高校校报应强化受众意识 ,认真研究校报受众不同于社会报刊受众的独异的特征和需求 ,积极推进校报新闻改革 ,建立与受众的互动联系 。
管恩森
关键词:受众意识校报改革高校校报新闻改革文化品位新闻价值
传教士视阈下的汉籍传译——以理雅各英译《周易》为例被引量:5
2012年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经由入华传教士的传译而进入欧洲和西方世界,实现了"中学西传"。晚清入华的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作为牛津大学的首位汉学教授,英译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中国经典》。本文以理雅各英译《周易》为例,探讨理雅各透过传教士的视阈,在汉籍传译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情的理解",剖析了这种"同情的理解"所具有的多重命意及其体现出的"汉学"特征,肯定了理雅各汉籍传译的价值与贡献。
管恩森
关键词:理雅各《周易》
比较文学视域下的红学研究被引量:6
2007年
红学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并随着海外红学的发展,日益成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国界的世界性文化行为,这正与比较文学研究的特性相契合。以比较文学视域展开的红学研究已经成为红学发展的全新思路和有效实践:一是通过翻译传播而形成的翻译研究促成了红楼译评;二是以西方文艺理论诠释中国文学的阐发研究不断生成着红楼新意;三是平行研究将《红楼梦》与世界文学作品置放于同一平台而探究共同的审美价值;四是影响研究以及海外红学的发展则不断促进了《红楼梦》的跨文化对话。
管恩森
关键词:《红楼梦》红学比较文学
中西“经文辩读”的历史实践与现代价值
2012年
"经文辩读"作为20世纪90年代西方圣经研究学界基于"文本辩读"而新兴的一种理论主张和实践策略,是融汇了犹太诠释传统与现代西方学术方法的跨界实践,旨在通过对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经典的并列研读,倡导跨宗教、跨文化的理解与对话,进而寻求人类共同智慧。伴随着基督宗教入华所导致的"西学东渐"与"汉籍传译",当视为中西之间有效展开"经文辩读"的历史实践。同时,中西之间的"经文辩读"对于当下人文学科的跨文化对话亦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与实践价值。
管恩森
关键词:历史实践
外国文学史系列课程建设的探索和成效被引量:1
2010年
外国文学史系列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文学科教学改革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内容,需要以品牌专业为导向,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全面优化外国文学史系列课程,并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保证系列课程建设既注重内涵发展,又能够形成教学优势和学科特色。
管恩森
关键词:外国文学史课程建设
究竟谁“群殴”了谁?——从网易文化频道看刘心武红学事件背后的传媒力量
2006年
管恩森
关键词:红学家易文化传媒学术品位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