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亚娟

作品数:16 被引量:136H指数:7
供职机构:湖州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经济管理
  • 9篇社会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污染
  • 5篇环境抗争
  • 5篇环境污染
  • 5篇个案
  • 4篇个案研究
  • 3篇企业
  • 3篇企业迁移
  • 3篇工业污染
  • 2篇社会
  • 2篇社会学
  • 2篇生态
  • 2篇农村
  • 2篇农民
  • 2篇乡村
  • 2篇乡土
  • 2篇环境危害
  • 2篇环境治理
  • 1篇地方高校
  • 1篇刁民
  • 1篇学术话语

机构

  • 10篇湖州师范学院
  • 8篇河海大学
  • 1篇日本法政大学
  • 1篇明治大学

作者

  • 16篇罗亚娟
  • 3篇陈阿江
  • 1篇宋良光
  • 1篇陈涛

传媒

  • 2篇学海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第二届中国环...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文教资料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公众雾霾认知的特征及其结构性制约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雾霾来源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治理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但当前雾霾治理实践中难以形成广泛的公众参与。基于上海、杭州、南京三地城市及农村的问卷调查发现,公众对雾霾的认知具有归因与归责相分离的特征,即在雾霾产生原因的认知上认为与己相关的机动车尾气是重要的原因,但在治霾责任归属上具有自我避责并将首要责任归属于政府的倾向。通过进一步的深度访谈发现,公众在治霾问题上的生态责任自觉受以下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公众在"政府—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结构地位的惯性,个体为集体利益做出行动的动员困境,公众在雾霾问题上处于同时受益、受害的结构位置,以及当前社会认同结构、"面子"结构中对象征着财富拥有量的私家车拥有状况的强调。突破以上制约因素,需要促进公民社会充分发育,探索相关社会激励机制,同时改变公众所面临的先结构选择。
陈碧倩罗亚娟
关键词:雾霾
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环境污染问题——东井村个案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系统关系失衡的表现。环境社会学关注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关心环境问题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原因。文章基于东井村的田野调查,发现不顾及环境的发展方式将导致环境退化,导致经济水平下降、贫穷、疾病和人口迁移等社会现象的产生。分析东井村村民与化工厂和地方政府的博弈过程,发现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发生并持续的社会原因是,环境利益获得者和环境损害承担者的分离,地方政府对短期经济增长的需求,以及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悬殊的社会格局。坚持正确的发展理念,完善社会体制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出路。
罗亚娟
关键词:环境污染社会原因
差序礼义:农民环境抗争行动的结构分析及乡土意义解读——沙岗村个案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现有关于环境抗争的研究,更偏重于环境抗争行动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以及环境抗争的策略、组织等外显特征,对环境抗争行动者遭遇污染后如何在其规范体系中做出反应、形成策略的内在结构涉及较少。基于沙岗村案例中村民环境抗争行动的结构分析,发现村民们在以"差序礼义"为特征的规范体系内行动:无论是与污染企业主的对抗,还是通过上访与政府发生互动,村民们做出行动决定时,首先都以其自身与企业主、政府的差序性关系定位为基础,行动策略的决定依据于其规范体系中特定关系所对应的礼义规范。村民环境抗争行动具有其独特的乡土意义。脱离村民经验世界中的规范体系理解村民抗争行动的意义,会造成对村民行动的误解、偏见,不利于环境纠纷的解决。
罗亚娟
关键词:农民环境抗争
“刁民”在地方环境保护中的作为--以东井村为个案
工业化过程中,农村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在矛盾逐渐显现的地方进行社会调查时,发现在以地方政府、污染企业和当地居民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中,尽管前两方因拥有多种资源而很强大,当地居民相比而言则很弱势,但在遭受忍无可忍的环境污染恶...
宋良光罗亚娟
关键词: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污染
文献传递
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本科教学中的实施困境——基于社会系统观的分析视角被引量:2
2018年
近年来,翻转课堂在推广实践中出现一系列困境,其中最核心的是地方高校教师和学生对翻转课堂接受度不高。基于社会系统观的视角分析发现,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师生中接受度不高的成因,不单纯是因为翻转课堂需要师生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与相关制度框架未能给高校青年教师提供相对宽松的环境条件,当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未能使大学生养成富有真正求知精神的社会个性有紧密的关系。高校教学改革的推行工作需要改变传统思路,代之以系统性的思维和方法。
罗亚娟
关键词:地方高校本科教学青年教师
生态认知与发展权衡——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抉择被引量:1
2020年
西部工业经济在快速崛起的过程中,产生了未能有效规避承接污染企业迁移的问题。地方政府决策者的生态认知及其基于经济地情的发展权衡,是生成这一问题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环境信息输出端的信息供给不足以及认知主体的认知偏好,使得西部部分地方政府认知结构走向失衡,形成生态认知堕距。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地方财政困难而内生工业发展能力不足的现实地情,促使地方政府在发展权衡中极易偏向通过承接污染企业优先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基于“认知—权衡”分析框架,促使后发地区地方政府在决策中找准生态与发展的结合点,生态利益先觉型生态认知的塑造是关键的突破口。
罗亚娟
关键词:环境信息工业经济企业迁移
依情理抗争:农民抗争行为的乡土性——基于苏北若干村庄农民环境抗争的经验研究被引量:57
2013年
基于苏北地区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经验研究发现,苏北农民抗争行为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框架来解释。苏北农民环境抗争行为的一般性特征为"依情理抗争",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都在情理框架内。具体表现为:环境纠纷发生后,依据习惯性的情理采取抗争行为,对相关法律几无了解,并具有寻求调解的偏好。在抗争的初始阶段,目标往往是要求污染企业与村民互不妨害、和睦相处,而不是驱赶污染企业。纠纷激化后,依情理采取破坏工厂、肢体冲突等抗争行为,没有意识规避违法行为。少数村庄的村民采取诉讼方式进行抗争,诉讼的内在依据往往是经验中的情理而不是相关法律规定。村民依情理抗争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源自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行为惯性的影响。
罗亚娟
关键词:农民环境抗争情理法律
“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与后果——环保与卯集皮革业发展之案例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回民借助卯集的地缘优势率先发展了皮革业,并逐渐使之成为中原的皮革之都,与此同时,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国家环保政策的高压之下,卯集皮革业从家家户户办工厂,压缩到30家、20家,最终压缩到3家企业。关停并转之后虽然企业产能没有减少,但企业却大丧"元气"。皮革业的萧条,既与区位优势转化、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改变有关系,也与刚性的高压环保制约有关。就卯集案例的环保与皮革业发展关系看,有诸多值得产业界及政府反思之处。
陈阿江罗亚娟陈涛
关键词:制革业环境污染
空间失范:污染企业迁移的社会逻辑被引量:1
2022年
污染企业迁移问题是环境治理领域的难题之一。如果将涂尔干的历时性的失范概念拓展为空间失范,那么对污染企业迁移的发生逻辑则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多年来,大量化工企业从苏南迁移至苏北,两地在化工产业发展政策上呈现“南禁”“北引”的结构性差异,即苏南严格禁止的某些化工工艺、产品,却进了苏北招商引资的清单;在环境监管层面呈现“南透”“北捂”的差异性实践,即苏南某些地方政府为加强监管努力推动企业环境信息透明化,而苏北某些地方却封锁信息以规避多方监管。空间失范的发生,从根本上是特定经济结构及政治考核机制的产物,也是地方政府对环境容量的选择性定义及地域社会文化心态共同作用的结果。污染企业迁移问题的妥善解决,需要地方政府更好地平衡短期与中长期利益,推进环境信息的公开、透明机制建设,同时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减少空间失范的经济社会基础。
罗亚娟陈阿江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监管
日本环境政策、环境运动及环境问题史被引量:7
2015年
本文对日本自明治维新至21世纪初的环境问题史进行了回顾,尤其关注每一时期的环境政策和环境运动。首先,本文考虑如何最佳地将日本后工业化的环境问题分成不同时期,并考虑应当采用什么观点来最佳地辨识每个时期的环境问题。接着,本文识别每个时期的环境问题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继而试图识别日本环境问题、环境政策和环境运动的独特特征。研究发现,在日本福岛核灾难前,两个阵营间的权力不平衡、公民运动以"地域—中心主义"为特征以及决策过程不够民主,都与环境破坏的悲剧性历史密切相关。
舩桥晴俊寺田良一罗亚娟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政策环境运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