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骞

作品数:113 被引量:25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7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1篇哲学宗教
  • 19篇政治法律
  • 6篇文化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3篇主义
  • 27篇哲学
  • 27篇唯物
  • 27篇唯物主义
  • 24篇历史唯物主义
  • 17篇存在论
  • 15篇政治
  • 14篇马克思主义
  • 12篇现代性批判
  • 10篇形而上学
  • 8篇政治哲学
  • 8篇总体性
  • 8篇辩证
  • 7篇纳米
  • 7篇后形而上学
  • 7篇光学
  • 7篇辩证法
  • 6篇导向剂
  • 6篇启蒙
  • 6篇现代主义

机构

  • 73篇中国人民大学
  • 24篇复旦大学
  • 17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上海财经大学
  • 2篇云南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央财经大学

作者

  • 110篇罗骞
  • 11篇赵东元
  • 10篇周亚明
  • 10篇屠波
  • 8篇李莉
  • 4篇薛志元
  • 4篇陈学明
  • 3篇滕藤
  • 2篇郑耿峰
  • 2篇刘振九
  • 2篇杨柏
  • 2篇臧峰宇
  • 2篇孔继烈
  • 2篇马拥军
  • 2篇朱昊果
  • 2篇姜国敏
  • 1篇陈杰
  • 1篇聂敏里
  • 1篇张文喜
  • 1篇蒋超英

传媒

  • 7篇江苏大学学报...
  • 5篇黑龙江社会科...
  • 5篇教学与研究
  • 5篇中国人民大学...
  • 4篇马克思主义与...
  • 3篇哲学研究
  • 3篇天津社会科学
  • 3篇马克思主义研...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中国哲学年鉴
  • 3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哲学动态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学习与探索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江海学刊
  • 2篇毛泽东邓小平...
  • 2篇学术月刊
  • 2篇中共天津市委...
  • 2篇高等学校文科...

年份

  • 4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7篇2020
  • 6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8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8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7篇2004
1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何为政治哲学(笔谈):两种马克思政治哲学概念被引量:3
2013年
“何为政治哲学”与“何为哲学”一样是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其答案只能表现在不同谈论的差异和共识之中.因此,近些年来,政治哲学的研究虽有勃兴的迹象,并且确实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关于政治哲学的理解趋势却越加多元和复杂了.张文喜从政治哲学家对政治事物的两分法入手,阐释了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概念时的两分现象,进而从与共产主义理论相关联的角度,认为存在着两种马克思政治哲学概念,即友爱政治哲学和斗争政治哲学.罗骞则从哲学和政治在当代的双重变迁出发,提出“政治哲学应该成为第一哲学”这一基本命题,在后形而上学存在论的实践思维基础之上,将政治哲学理解为关于人类共同体可能生活之哲学思考,它创造和发明共同体生活的基本观念并为这些观念进行辩护.臧峰宇首先从诸如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等多种视角勾勒了对于政治哲学的不同理解,认为把握政治哲学的当代性是一条通达政治哲学意旨的切近路径,并指出正义论是当代政治哲学的典型样态,它呈现了一种不同于古典政治哲学的政治哲学致思路径和在场形态.
张文喜罗骞臧峰宇
关键词:政治哲学共产主义后形而上学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启蒙”化与“后现代”化批判
2016年
在哲学领域"西学"再次"东渐"的浪潮中,希望从过去未被考察(至少是未被重视)过的资源中寻求出路,援"西学"入"马",以"西学"解"马",作为资"马"之鉴,寻求出"新",成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的重要路径。概而言之,这种"以西学解马"可以分两种:一种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资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一种"启蒙主义"式的解读;一种是以西方现当代哲学为资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一种"后现代主义"式的解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启蒙主义"式的理解,这一路向同启蒙运动以来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立场一样,主张一种人本主义理念,推崇"人性"和"人"的地位、意义、权利、尊严、价值等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后现代主义"式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后现代主义正是以启蒙主义为理论代表的西方现代性的反题,它反对近代(乃至整个)西方哲学史上的理性主义传统,并主张消解主体性,消解关于普遍性、历史进步等在西方哲学史上或至少近代启蒙以来的主导性理念。上述两种理解路向,都是从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生发出来的,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和内在理路。我们可以将这两种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路向看成我国学界学习西方、借鉴西方思想的必经阶段。经过这一学习吸收的过程,能进一步扬弃西方思想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本"、最终实现"以马解马",形成具有独创性和时代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路向。
陈学明马拥军罗骞姜国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詹姆逊对“生产方式”的坚持与阐释
如果说,在现代性话语中,吉登斯和哈贝马斯是站在现代性的立场批判后现代主义,从而对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进行反思的话,著名的文艺批评家詹姆逊的立场则不那么简单,显然不能用现代主义者或后现代主义者这样的普遍标签来归类。他对总...
罗骞
文献传递
今天,如何谈论存在并且谈论哲学——兼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性质
2014年
存在论只能是如何谈论存在。依据如何谈论存在来看,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是本体论,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是现象学,其核心从追问"存在是什么"走向了追问"存在如何存在"。通过实践的中介,历史唯物主义将存在论导向了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维度,存在论的核心问题从单纯的"存在如何存在"升华为"存在如何存在并且如何去存在"。因此,在后形而上学的思想视域中,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成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存在论的核心课题。
罗骞
关键词:存在论本体论后形而上学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
“存在”在实践中成为“能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后形而上学存在论阐释被引量:2
2014年
相对于其他后形而上学思潮,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相当的理论优势,它通过特殊的实践思维将存在论引到历史性的维度上去了。在实践思维中,存在只能是由对象化规定的对象性存在,即在物性中超越物性、在实在中超越实在的对象化生成领域。历史作为存在范畴,意味着历史性成为存在论的基本原则,"存在"在历史实践中本质上成为"能在"。
罗骞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民主观被引量:1
2007年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一贯高举自由民主的旗帜,然而,冷战结束后西方思想家却借用斯大林的错误,指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专制主义,这是错误的。我们要认清社会主义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区别,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自由民主观的发展。
罗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由民主专制主义
评斯密特对马克思认识概念的阐释——读阿尔弗雷德·斯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被引量:3
2007年
考察斯密特以实践的中介性为基础对“模写说”进行的批判及其在客观的规律性和实践的目的性双重逻辑中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的阐释,可以发现,由于没有充分领会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作为存在论视域的基本意义,斯密特对认识论的阐释并没有达到马克思思想的原则高度。事实上,马克思思想的基本意义,并不在于对近代哲学产生的认识论问题的推进和完美解决,而在于从根本上突破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基本框架,宣布了此种哲学的解体和终结。
罗骞
关键词:目的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四条基本原则
2023年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代表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世界观原则的历史性、方法论原则的总体性、理论原则的批判性以及价值原则的人民主体性,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的当代性质。这些原则要求以历史的眼光,在总体性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的过程中批判性地把握存在及其观念。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将现实理解为开放性的发展过程,将理论看成是面对现实和面向未来的对象性意识。正是立足于这样的思想原则,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是名副其实的当今之思想。
罗骞王肖帆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性批判的“基础存在论”——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性质和意义被引量:4
2007年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现代性存在论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是此种存在论批判的"基础存在论",它有效地扬弃了现代性批判的观念论批判路线,也避免了存在论哲学再度陷入形而上学的思辨抽象,使得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潮之间批判性地贯穿成为内在巩固的理论总体。以此"基础存在论"为依托,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存在论批判应该在多个方面全面地推进和展开,以发挥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罗骞
关键词:现代性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存在论
建构性政治与中国道路的建构性特征被引量:7
2018年
现代以来存在着消极政治、革命政治和微观政治三种主要政治概念,但这些主要概念已经不足以揭示当代政治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用建构性政治概念来概括当代政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建构性政治概念强调政治在社会发展中的建构性功能,突出政治的历史使命和担当意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和中国道路的成功,可以看成是建构性政治兴起的标志性事件。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将革命政治的主体性精神转化为和平建设时期的强大动力,政治国家以一种渐进的方式积极地推动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承担起了社会跨越式发展引领者和助推器的使命。这是当代中国道路成功的基本政治经验。
罗骞
关键词:微观政治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