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亚敏

作品数:91 被引量:455H指数:13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中华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4篇文学
  • 11篇哲学宗教
  • 10篇文化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9篇文学
  • 35篇文学批评
  • 13篇主义
  • 12篇马克思主义
  • 11篇马克思主义文...
  • 10篇叙事
  • 10篇詹姆逊
  • 8篇中国马克思主...
  • 6篇叙事学
  • 6篇中国文学
  • 6篇文论
  • 6篇后现代
  • 6篇国文
  • 6篇国文学
  • 5篇中国文学批评
  • 5篇文化
  • 5篇文艺
  • 4篇政治
  • 4篇社会
  • 4篇唯物

机构

  • 84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吉首大学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孝感学院
  • 1篇杜克大学

作者

  • 84篇胡亚敏
  • 2篇黎杨全
  • 2篇刘知萌
  • 1篇肖祥
  • 1篇唐铁惠
  • 1篇李恒田
  • 1篇冯黎明
  • 1篇党波涛
  • 1篇梅启波
  • 1篇樊星
  • 1篇王兆鹏
  • 1篇粟世来
  • 1篇闵建平
  • 1篇张荣翼
  • 1篇李建中
  • 1篇袁英
  • 1篇徐敏
  • 1篇何锡章

传媒

  • 7篇华中师范大学...
  • 5篇文学评论
  • 4篇中国大学教学
  • 4篇华中学术
  • 3篇外国文学研究
  • 3篇文艺理论研究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中国文学研究
  • 2篇文艺争鸣
  • 2篇外国文学
  • 2篇江西社会科学
  • 2篇中国比较文学
  • 2篇华夏文化论坛
  • 2篇中国文学批评
  • 1篇江汉论坛
  • 1篇国外文学
  • 1篇文艺研究
  • 1篇中国高等教育
  • 1篇福建论坛(人...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实践观
2018年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观的核心范畴,中国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研究著述甚多,在哲学界、美学界也包括文学理论界有过热烈的论争,尤其在实践美学的研究上取得不俗的成绩。将实践范畴引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可以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生成和介入文学作品提供新的批评维度,可以成为本文的写作动力和目的。
胡亚敏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唯物观写作动力实践美学
在耕耘中开拓——胡亚敏访谈录
2023年
一、谈为师感悟——“与书为伴”“与青春为伴”党波涛(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胡老师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的专访。您执教已有40多年,依然乐此不疲,请问您为何选择老师这个职业,并且一直坚持下来?
胡亚敏党波涛
关键词:乐此不疲访谈录执教
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与唯物史观的拓展——兼论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启示被引量:2
2021年
《历史学笔记》是马克思晚年摘编的一部世界史编年纪要。这部笔记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拓展和深化。在《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把唯物史观推进到"历史具体"的层次,坚持从世界历史发展中探寻历史规律,始终关注人在历史中的活动或作用,实现了唯物史观与人的解放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历史学笔记》中的观念和方法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应注重批评实践与批评理论的互动,关注文学中推动历史进步的新人,并通过微观叙事见微而知著。马克思《历史学笔记》虽然研究的是古代世界史,但其精神则指向未来。
胡亚敏
关键词:《历史学笔记》唯物史观文学批评
论差异性研究被引量:17
2012年
差异性研究是在反思西方、本土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研究立场和策略,是对学术研究西方化或"趋同性"的警觉和回应。差异性研究并不拒斥西方文学批评,也不意味要固守本民族文学批评传统,而是主张抵制同质性或单一性,在中外文学批评的交流和交锋中探寻既有普遍价值又有民族个性的中国文学批评新径。差异性研究具有三个重要特质:国际视野、主体的反思意识和理论的建构性。差异性研究的提出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批评走向自信和自立的体现,对保持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胡亚敏
发展文化产业与保持艺术精神的矛盾统一被引量:2
2009年
胡亚敏
关键词:文化产业艺术精神企业化运作中国文学艺术活动旅游景点
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再探被引量:17
2002年
詹姆逊的后现代理论丰富深刻且不断发展 ,本文在詹姆逊研究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其后现代理论作了进一步探讨。首先阐述了詹姆逊在后现代论争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和发展 ;接着通过具体辨析詹姆逊关于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联系与区别的表述 ,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第三 ,从视像文化盛行、空间优位和高科技狂欢等现象说明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型。本文旨在为清醒和辩证地认识全球化语境下的后现代社会提供借鉴。
胡亚敏
关键词:詹姆逊狂欢论争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内涵探略被引量:1
2011年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研究中国文学,这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应有之义,但如果进一步追问,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有哪些理论建树?就成为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世界文坛的地位,与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形象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是不相称的,提出和建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对于在世界文坛取得文学批评的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百年的探索中,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经历了种种考验。
胡亚敏
关键词:文坛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三十年
2008年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中国文学批评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这三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并经历了多次转型的三十年。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语境下,我国的文学批评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概念范畴、研究范式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在这三十年的发展中,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影响下的新时期中国文学批评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又存在怎样的问题?面对当今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态势以及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现状,文学批评将如何发展?这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下面拟将新时期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学批评分为三个阶段,结合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引入、接受和中国文学批评的建设,对三十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发展轨迹、特点和问题加以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为中国文学批评在21世纪开拓新的理论空间。
胡亚敏
关键词:社会文学批评
本雅明的大众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文化领导权的建设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本雅明的大众观。本雅明认为,随着媒体的变化,艺术的性质和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传统艺术不是为大众准备的,只有在机械复制时代,大众参与艺术才有了可能。机械复制时代的"大众"是一个与个体、与...
胡亚敏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拓展被引量:10
2017年
在当代中国,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在相互依存的同时存在深刻的矛盾张力。根据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探讨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拓展。首先,鉴于艺术生产的过程是从生产开始,故从生产入手探讨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关系,以期发挥艺术生产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和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引领作用。其次,具体分析了当今艺术生产与市场的复杂关系。与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持否定立场不完全相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更注重建设性的一面,强调艺术生产须借市场之力,以实现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协调发展。第三,从个性化、综合性和公益性三个方面对艺术生产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当分工不在成为一种强制时,艺术生产的资本属性将会逐渐淡化,而人的全面解放正是当代艺术生产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胡亚敏
关键词:艺术生产论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