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春逸
- 作品数:44 被引量:178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 子宫动脉阻断对腹腔镜腺肌病灶切除长期疗效的价值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研究子宫动脉阻断(uterine artery occlusion,UAO)对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灶切除术长期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行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灶切除术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灶切除联合UAO 68例(研究组),单纯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灶切除34例(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术后最高体温、术后痛经评分、经量评分及复发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120. 30±121. 20) ml vs(176. 00±149. 2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变化、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P> 0. 05);术后3年,两组的复发率(20. 6%vs 23. 5%)、痛经评分[(2. 69±1. 04)分vs(2. 78±1. 27)分]、经量评分[(1. 24±0. 45)分vs (1. 38±0. 30)分]均无显著差异(P> 0. 05)。结论 UAO可以减少腹腔镜子宫腺肌病灶切除术中出血,但对此手术远期疗效无明显改善作用。
- 彭燕蓁段华郭银树成九梅臧春逸王金娟
- 关键词:子宫动脉阻断
- 正常妊娠及妊高征患者外周血中IL-12、IL-18的检测意义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检测非孕妇女、正常妊娠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PIH)患者外周血中IL-12和IL-18水平,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在妊高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孕20周后的子痫前期患者34例(轻度子痫前期15例,重度子痫前期19例),正常妊娠组32例,非妊娠对照组16例。取外周血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选取CD28表达量最高者的淋巴细胞作为实验对象。采用ELISA法测定IL-12、IL-18,流式细胞仪测定Th1/Th2细胞比。结果:正常妊娠组、非孕组及妊高征组IL-12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妊娠组IL-18比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IL-18/IL-12浓度比比较,正常妊娠组与妊高征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IL-18/IL-12浓度比与Th1/Th2细胞比的相关性比较,呈明显负相关(P<0.01)。结论:正常妊娠的IL-18/IL-12浓度比明显高于妊高征组与Th1/Th2细胞比呈相反变化。
- 于松臧春逸
- 关键词:THLTH2IL-18
- 宫颈环形电切术术后初次妊娠间隔时间与妊娠结局的关系分析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至初次妊娠间隔时间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CINⅢ于我院门诊行LEEP治疗并有妊娠意愿的患者115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并比较成功妊娠患者一般情况、病理结果、手术至妊娠间隔时间及妊娠结局,分析术后至妊娠间隔时间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87例LEEP术后成功妊娠,其中早期流产9例(10.3%)、晚期流产9例(10.3%)、早产19例(21.8%)、足月产50例(57.6%)。不同妊娠结局患者一般情况、术前术后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LEEP手术至初次妊娠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65,P=0.025)。早期流产患者LEEP术后至初次妊娠间隔时间明显低于足月产患者(P=0.004)。LEEP术后妊娠间隔时间对妊娠结局影响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P<0.01),对不良妊娠结局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最佳切割值是13.5。LEEP术后至初次妊娠间隔时间<13.5月和≥13.5月患者比较,妊娠结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LEEP术后至初次妊娠间隔时间≥13.5月较<13.5月妊娠后流产发生率低。结论:LEEP术后初次妊娠间隔时间过短早期流产发生率增加,把握好术后妊娠间隔时间可显著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 袁静孟戈方瑞娟张颖臧春逸代荫梅
- 关键词: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环形电切术
- 肿瘤坏死因子与先兆子痫
- 1997年
- 肿瘤坏死因子与先兆子痫臧春逸于松李守柔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新型细胞因子,目前发现它对众多的组织器官均可产生生物学效应,提示它可能是细胞因子网络中一个重要的、多功能的成员。关于TNF对妊娠的影响,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现已确定TNF与宫腔感染、...
- 臧春逸于松李守柔
- 关键词:先兆子痫肿瘤坏死因子
- 卵巢交界性肿瘤中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
- 2010年
-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肿瘤中,淋巴结转移率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4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实行了淋巴结清除术,其中27例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4例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术,9例同时行盆腔及腹主动脉淋巴结清除术。2例患者因合并有宫颈癌行淋巴结清除术,另有6例患者术中发现淋巴结增大行淋巴结清除术。结果 6例患者淋巴结病理改变与卵巢交界性肿瘤有关,9例患者淋巴结呈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样改变。淋巴结转移者均为浆液性交界性肿瘤合并有腹膜种植,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和临床期别早的患者未见淋巴结转移。该研究中的所有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没有直接死于该肿瘤。结论卵巢交界性肿瘤预后也非常好,当患者为浆液性交界性肿瘤伴有淋巴结增大时应行淋巴结清除术。
- 张宇迪臧春逸
- 关键词:卵巢交界性肿瘤淋巴结预后
- 孕妇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新生儿感染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2
- 2000年
- 目的 探讨孕妇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感染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检测 416例孕妇 (其中经阴道分娩组 2 33例、剖宫产组 183例 )宫颈脱落细胞中HPV16、18及 16 ,18型DNA ;对不同分娩方式HPVDNA阳性的 10 1例孕妇 (其中经阴道分娩组 6 4例、剖宫产组 37例 )及 97例正常对照组 ,检测其娩出新生儿颊粘膜及外生殖器刮片中HPVDNA。结果 经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HPVDNA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 2 7 5 % (6 4/2 33)和 2 0 2 % (37/183) ,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HPV阳性孕妇 ,其新生儿HPV感染率为 5 6 4%(5 7/10 1) ;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娩出的新生儿感染率分别为 6 4 1% (41/6 4)、43 2 % (16 /37) ,两者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两种HPV亚型中 ,以HPV16型有较高检出率 ,但经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HPV除经产道途径外 ,可能还经垂直传播途径引起宫内感染 ;剖宫产可降低新生儿HPV感染 ,但并不能有效地阻止HPV的垂直传播 ,故孕妇HPV感染并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
- 于松臧春逸李守柔于雅婷
- 关键词:乳头状瘤病毒聚合酶链反应母婴传播
- 潜在性高催乳素血症被引量:1
- 1999年
- 溴隐亭可通过抑制催乳素(PRL)治疗高PRL血症。近年报道,此药物亦可治疗正常PRL水平的排卵障碍。经LHRH 或TRH 试验,溴隐亭治疗有效者均有潜在性高催乳素血症(OHP)。在原因不明的不孕症患者中,约近一半系OHP所致。OHP是高催乳素血症的特殊类型,其PRL分泌亢进的机制是因下丘脑部多巴胺活性下降,抑制PRL分泌状态被解除,引起PRL过度分泌。
- 于松臧春逸李守柔
- 关键词:高催乳素血症病理学
- 体重指数对子宫颈癌Ⅰ_b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的子宫颈癌Ⅰb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年4月~1997年4月行广泛性子宫切除的子宫颈癌Ⅰb期患者87例,根据BMI不同将其分为3组,即BMI-S组(BMI<20)23例;BMI-M组(20≤BMI<27)48例;BMI-L组(BMI≥27)16例。分析3组5年生存率及预后因素的关系。结果:BMI-S组、BMI-M组及BMI-L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4.3%、87.9%及91.3%;BMI-S组与BMI-M组、BMI-L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间年龄、组织学类别、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率、平均肿瘤直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MI-S组与BMI-M组、BMI-L组有深肌层浸润者分别为82.6%、50.2%、37.9%,BMI-S组与BMI-M组、BMI-L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COX模型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平均肿瘤直径(P<0.01)、有无淋巴结转移(P<0.05)及BMI<20(P<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体重指数与子宫颈癌Ⅰb期预后有关,低体重患者预后较差。
- 臧春逸于松刘蕴华王峰
- 关键词:子宫颈癌体重指数
- 正常妊娠及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12、白介素-18的检测意义
- 目的检测非孕妇女、正常妊娠及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12(IL-12)和白介素-18(IL-18) 水平,探讨 Th1/Th2细胞因子在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孕20周后的子痫前期患者34例 (轻度子痫前期1...
- 于松臧春逸
- 文献传递
- 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临床特征和处理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已确诊的3例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子宫IVL患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相同,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盆腹腔包块。术前无特异性的诊断方法,术中发现肌壁间静脉内可见蜂窝状、蠕虫状结节,延伸至宫壁。宫旁静脉增粗,静脉内可见索条状组织,质韧如橡皮样。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本病典型病理改变为静脉内见蠕虫样、条索状瘤体,可抽出,镜下呈良性平滑肌瘤的形态,不侵袭静脉壁。结论子宫IVL是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良性疾病,术前诊断率极低,术中能否正确诊断、处理关系到患者预后,需注重术中探查,提高术中确诊率。
- 李琳臧春逸
- 关键词: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子宫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