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忠胜 作品数:153 被引量:503 H指数:11 供职机构: 柳州市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HIV/AIDS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预后评分系统的建立及验证 被引量:1 2021年 背景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疾病。对于HIV/AIDS合并CAP患者,最重要的是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制订预测短期死亡率的严重程度评分,以便在患者初步就诊时做出更客观的决策,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目的建立HIV/AIDS合并CAP患者临床预后评分系统,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9年在柳州市人民医院住院的615例HIV/AIDS合并CAP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建模组455例和验模组160例,根据预后评估将建模组分为好转亚组和恶化亚组,收集患者入院24 h内的一般信息、合并基础疾病、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血气分析等)及影像学检查等资料,并对建模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建立HIV/AIDS合并CAP患者临床预后评分系统。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不同风险组的恶化死亡率,并利用验模组数据验证该评分系统的预测效能。结果好转亚组进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意识障碍、呼吸>30次/min、低血压、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红细胞比容(HCT)<35%、pH值<7.35或>7.45、血氧分压(PaO_(2))<60 mm Hg、血氧饱和度(SaO_(2))<93%、尿素氮(BUN)>7 mmol/L、乳酸脱氢酶(LDH)>230 U/L、血清白蛋白(ALB)<30 g/L、总胆红素(TBil)>34.2μmol/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40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 U/L、血钠(Na)<135 mmol/L或>145 mmol/L、CD4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比例与恶化亚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入ICU、意识障碍、低血压、PLT<100×10^(9)/L、HCT<35%、SaO_(2)<93%、LDH>230 U/L、ALT>40 U/L、Na<135 mmol/L或>145 mmol/L及CD4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共10个变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评分系统包括进� 付凯 付永佳 汪玲琴 覃锦玉 蒙达礼 蒋忠胜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HIV 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 评分系统 慢性肝病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模型的研究 蒋忠胜 温小凤 柯柳 陈念 李敏基 覃川 张鹏 郭晓晓 韩柳红 该课题是2008年度广西医疗卫生自筹经费计划课题(合同号:Z2008398)。中国是乙肝的高流行区,约有慢性乙肝2千万至3千万,这些慢性肝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肝纤维化的长期积累必将导致肝硬化。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关键词:关键词:乙肝 肝纤维化 非创伤性诊断 抗乙肝病毒治疗与原发性肝癌术后生存关系研究分析 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DNA复制及抗病毒治疗与原发性肝癌病人术后复发及生存率的关系。方法通过对过去5年前在我院经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均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未提示出现远处转移,并在我院行外科手术切除后的32例病人的生存率观察,根据其乙肝病毒DNA复制情况及是否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时机的选择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抗病毒治疗22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10例;术前开始抗病毒治疗14例,术后开始抗病毒治疗8例。结果提示抗病毒治疗组较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组有较高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开始抗病毒治疗组与术后开始抗病毒治疗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积极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原发性肝癌的复发、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生活质量。 李敏基 蒋忠胜 韦静彬 胡家光 覃川 张鹏关键词:抗病毒治疗 原发性肝癌 生存率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无创诊断的研究进展 2010年 由于肝组织病理检查的有创性,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无创诊断指标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临床医生们希望能通过无创检测指标及其联合能准确推测CHB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用以指导临床的抗病毒治疗。此文主要对CHB患者临床、生化指标、影像学等非创伤性指标及其组合模型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温小凤 蒋忠胜关键词:肝炎 乙型 慢性 炎症活动度 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其消化性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其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的部分病人,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合并消化道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普通消化性溃疡患者及我院进行体检的部分健康人作为对照,并根据消化道溃疡部位分为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组;所有人均行幽门螺杆菌测定仪、碳14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分析Hp感染在不同人群的感染率及对不同人群发生消化道溃疡的影响。结果:①肝硬化组中Hp感染率为58.33%,肝炎组Hp感染率为71.97%;②肝硬化合并溃疡组的Hp阳性率为54.55%,肝炎合并溃疡组Hp感染率为69.35%;③肝炎和肝硬化合并不同部位溃疡的Hp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体检组(P<0.05)。结论: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Hp感染明显升高,Hp感染是乙肝相关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因素之一。 彭继承 李运泽 蒋忠胜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肝硬化 消化性溃疡 狂犬病疫苗接种后脑炎一例 2010年 患者女,43岁.入院前22 d犬咬伤左手拇指及右下肢,立即在当地医院清洗伤口,局部注射免疫血清,并按常规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3 d前检测狂犬病病毒抗体呈弱阳性.2 d前出现头痛、颈痛、呕吐、发热、左上肢麻木,能自主饮水,无畏光、恐水、恐风、恐声,无腹痛,无吞咽呛咳,无抽搐.1 d前出现烦躁,颜面、颈部高度水肿,10 h前出现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呼之不应.否认有癫癎病史,否认接触及服用农药及其他特殊药物.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140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08/80 mm Hg(1 mm Hg=0.133 kPa). 覃川 温小凤 蒋忠胜关键词:狂犬病疫苗 接种后 脑炎 左上肢麻木 清洗伤口 免疫血清 拉米夫定联合其他药物对HIV/HBV合并感染者的抗HBV效果分析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者的抗HBV疗效,为合理选择HIV/HBV合并感染者的抗病毒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A组60例HIV/HBV合并感染者使用拉米夫定(300mg qd)+齐多夫定(300mg bid)+依非维仑(600mg qd)抗病毒治疗。B组60例为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使用3TC(100mg qd)。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进行HBV DNA定量、HBV血清标志物(HBVM)定量检测、HBV YMDD变异检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VM、HBV DNA及肝功能,治疗观察满2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的阴转率。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的阴转率均较B组高(P<0.05);治疗满96周,A组患者仍保持100%的HBV DNA阴转率。结论 HIV/HBV合并感染者使用含3TC(不含替诺福韦TDF)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显示出良好的抗HBV效果,且未发生高耐药的表现。 陈念 柯柳 温小凤 蒋忠胜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YMDD变异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中老年HIV/AIDS患者基线状况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评价已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的中老年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的基线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指标与其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探讨影响中老年HIV/AIDS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 659例中老年HIV/AIDS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时间段为1998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根据是否发生艾滋病相关性死亡事件分为死亡组(269例)和非死亡组(2 390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中老年HIV/AIDS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的男性比例(11.66%)高于女性组(6.29%)(P<0.01);WHO临床分期为Ⅳ期、Ⅲ期的病死率分别为12.81%和9.95%,明显高于Ⅱ期(5.71%)和Ⅰ期(4.25%)(P<0.01);基线CD4^+T淋巴细胞小于50/mm^3组的病死率达到16.36%,明显高于51~250/mm^3组(8.28%)和大于250/mm^3组(3.90%)(P<0.01);开始ART前的3个月内合并结核病以外的机会性感染组的病死率(13.10%)高于无机会性感染组(6.58%)(P<0.01);ART前1年内是否有结核病、不同婚姻状况和不同传播途径的病死率均无差别(P>0.05);HBs Ag阳性组和阴性组、Anti HCV阳性组和阴性组的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肌酐、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高于非死亡组(P<0.05);死亡组的总淋巴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低于非死亡组(P<0.05);死亡组的基线HIVRNA、尿素氮、总胆固醇、血清淀粉酶和总胆红素与非死亡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90,95%CI为1.27~2.83,P<0.01)、WHO临床分期(OR=1.26,95%CI为1.09~1.46,P<0.01)、基线CD4^+T淋巴细胞(OR=0.70,95%CI为0.54~0.90,P<0.01)和血红蛋白(OR=0.99,95%CI为0.98~1.00,P<0.01)是影响中老年HIV/AIDS患者长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50岁以上的已接受ART的中老年HIV/AIDS患者,性别、WHO临床分期、基线CD4^+T淋巴细胞和血红蛋白是影响其长期生存预后的危险因素。 蒋忠胜 温小凤 欧阳小琳 覃川 冯献湘 韦静彬 张鹏 陈念 柯柳 胡家光关键词:预后 (1-3)-β-D葡聚糖及血小板水平诊断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1-3)-β-D葡聚糖及血小板(PLT)水平对AIDS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GIB)时,诊断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SM)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柳州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00例HIV感染者,观察组51例为临床确诊TSM并发GIB者,对照组49例为无机会性感染者。比较两组(1-3)-β-D葡聚糖及PLT水平,通过ROC曲线评估并定义诊断TSM的最佳诊断条件。选取广西龙潭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60例HIV感染者作为验证对象,验证最佳诊断条件对TSM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PLT水平对照组高于观察组[105.0(86.0,132.5)×10^(9)/L vs. 55.0(31.0,76.0)×10^(9)/L],PLT异常率对照组低于观察组[36.73%vs. 98.04%]。(1-3)-β-D葡聚糖水平对照组低于观察组[20.40(1.00,92.79)pg/mL vs. 272.80(116.70,579.80)pg/mL],(1-3)-β-D葡聚糖阳性率对照组低于观察组[28.57%vs. 86.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PLT和(1-3)-β-D葡聚糖诊断TSM的cut-off值为72.5×10^(9)/L和83.21pg/mL。当PLT≤72.5×10^(9)/L且(1-3)-β-D葡聚糖≥83.21 pg/mL时,用于诊断TSM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67%、90.00%、89.66%和87.10%。结论当AIDS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时,若患者PLT≤72.5×10^(9)/L且(1-3)-β-D葡聚糖≥83.21pg/mL,需高度警惕存在TSM可能。 陈涛 蒋忠胜 兰慧慧 李敏基 覃锦玉 莫胜林 覃川关键词:血小板 艾滋病 老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基线指标及其与病死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评价已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老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HIv/AIDs)患者基线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及其与病死率的相关性,探讨影响老年HIV/AIDS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对1671例老年HIV/AI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随访时间2d至120个月,平均427d,根据是否发生艾滋病相关性死亡事件分为死亡组(183例)和非死亡组(1488例)。结果男性病死率(12.5%)高于女性(6.9%)(χ2=10.42,P〈0.01),WHO分期Ⅲ期和Ⅳ期病死率高于Ⅰ期和Ⅱ期(χ2=18.67,P〈0.01),基线CD4+T淋巴细胞≤100个/mm3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100个/mm3者(χ2=52.59,P〈0.01),死亡组患者血小板、血红蛋白和血糖均低于非死亡组(P〈0.05),死亡组血肌酐和谷草转氨酶高于非死亡组(P〈0.05);不同婚姻状况和不同传播途径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白细胞、血尿素氮、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与非死亡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HO分期(OR=0.777,95%CI:0.612~0.987,P〈0.05)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OR=1.345,950.4CI:1.089~1.662,P〈0.01)是预测老年HIV/AIDS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对于老年HIV/AIDs患者,WHO分期和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是其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发现、早期开始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可有效改善老年HIV/AIDs患者的远期预后。 蒋忠胜 江建宁 冯献湘 蒋志宇关键词:人免疫缺陷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