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忠
- 作品数:28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一种深静脉穿刺辅助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深静脉穿刺辅助装置,包括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且放置槽的一侧连接有上盖板,所述连接座的底面上开设有连接槽,且连接槽内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上设置有弹簧件,且连接轴的一侧连接有连接件...
- 王旭光冯洁蒋海忠
- 文献传递
- EUS-FNA对起源和性质不明占位病变的诊断
- :评估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活检(EUS-FNA)对常规影像学及内镜诊断不能明确起源与性质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常规影像学CT、MRI、B超及内镜提示腹腔、纵膈、盆腔等部位占位病变,起源与性质不能明确者行EUS...
- 丁小云谢双林俞杏平蒋海忠
- 关键词:占位病变超声内镜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
- 胃癌细胞IL-33基因表达与化疗药物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胃癌细胞白介素-33(IL-33)基因表达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用Ad-IL-33-EGFP、Ad-EGFP腺病毒载体,分别感染MGC-803得到MGC-803-IL-33、MGC-803-Mock,加入顺铂培养48 h。应用MTT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测caspase-3、PARP的蛋白表达,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 RT-PCR)测定ERCC1、BRCA1基因m RNA表达。结果 MGC-803、MGC-803-Mock、MGC-803-IL-33细胞予顺铂处理,MTT结果显示MGC-803-IL-33细胞增殖能力较MGC-803、MGC-803-Mock强(<0.05),Western blot结果示MGC-803-IL-33细胞caspase-3及PARP蛋白活化程度低(<0.05),q RT-PCR测定示MGC-803-IL-33细胞ERCC1基因m RNA表达升高(<0.05)。结论 IL-33高表达导致肿瘤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下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ERCC1基因的表达增强DNA损伤后的修复能力而产生耐药。
- 蒋海忠孙萍胡王布江丁小云
- 关键词:胃肿瘤白介素-33化疗
-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疗效分析
- 2017年
- 目的评价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小切口联合内镜下大球囊扩张术(EPLBD)在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83例胆总管结石并行EST小切口联合EPLBD取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分成老年组(312例,≥65岁)和非老年组(571例,<65岁)。结果老年组患者伴随疾病较非老年组明显增加(<0.05),两组胆囊状态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术前非老年组中发热患者比例及腹痛NRS评分高于老年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血淀粉酶及总胆红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胆总管结石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非老年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老年组(<0.05),非老年组一次性结石取尽率高于老年组(<0.05),两组机械碎石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出血及感染等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EST小切开联合EPLBD技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布江邢国平徐磊蒋海忠孙琳寅王维红
-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乳头括约肌切开
- 一种胃内血凝块抽引装置
- 本发明涉及一种胃内血凝块抽引装置,包括导管,导管具有相互套设的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第一管壁和第二管壁之间形成密封的夹层空腔,第一管壁上设有连通夹层空腔的排出口;第二管壁第一端口处开设有镂空段,镂空段与夹层空腔相连通;第二...
- 蒋海忠丁小云胡春艳周峰朱挺挺孙琳寅王维红包震飞
- 文献传递
- 白细胞介素-33与消化系疾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4年
- IL-33作为一个新的细胞因子正在为人们所认识,它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1白细胞介素(IL)-33的结构和功能IL-33是2003年发现的一个细胞因子,其基因定位于9号染色体(9p24.1),IL-33蛋白主要由270个氨基酸组成。IL-33是一种Th2型辅助因子,但目前认为其可以促进Th1型免疫反应,也可以诱导IL-1和IL-18的分泌。
- 蒋海忠孙萍胡丁小云
- 关键词:消化系疾病
- 努力提高消化道早癌的检出与诊断水平被引量:5
- 2016年
- 1我国消化道癌的发病现状我国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国家,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位列前5位的肿瘤。我国2015年胃癌新发病例约67.9万,死亡约49.8万,虽然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世界的40%,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食管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居恶性肿瘤第8位,在我国则居第4位,2015年新病例约47.8万,死亡约37.5万。
- 丁小云蒋海忠
- 关键词:新病例机会性筛查消化道黏膜高频超声探头癌检出率靛胭脂
- MicroRNA-9调控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及RAB34的机制研究
- 目的本研究探讨microRNA-9调控胃癌细胞EMT及RAB34信号途径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45例胃癌组织中E—cadherin、RAB34蛋白的表达;用RT—PCR检测microRNA-9的表达;用不同浓...
- 周卫东蒋海忠丁小云
- 文献传递
- 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临床评价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疗效、安全性和技术难度。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肠镜诊断为LST、直径〉1.5 cm的57例病变特点以及应用ESD治疗手术结果。结果 57例结直肠LST,病变直径1.5~7 cm,平均(2.67±1.5)cm,全部患者完成ESD治疗,ESD操作时间30~220 min。57例患者58处病灶整块切除51例,分块切除6例,术中并发穿孔7例,均内镜下钛夹夹闭,保守治疗成功,1例术后气腹明显,于腹腔穿刺排气处理。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内镜下止血成功。随访12~36个月无残留复发。术后病理诊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9例,癌变12例,局限于黏膜层6例,浸润至黏膜下层6例。7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局部均无肿瘤残留,1例见一处淋巴结转移。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LST疗效好,复发率低,安全性较好。
- 蒋海忠丁小云徐磊王布江章四杰郁敏敏林韶波谢双林
- 关键词: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一种消化道内镜支架及应用有该消化道内镜支架的消毒柜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化道内镜支架及应用有该消化道内镜支架的消毒柜,包括能够内置于消毒柜的架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架体、用于存储消化道内镜的存储单元;存储单元能相对架体移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在...
- 胡寅峰许幼峰张盛敏俞霏郭旻华曹涌杨敏马玲王钊汪许红金勇卢剑蒋海忠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