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雅红
- 作品数:56 被引量:303H指数:12
-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南京市卫生局重点基金南京市卫生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肛提肌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0年
- 肛提肌综合征(1evatoranisyn—drome,LVAS)也称为肛提肌痉挛、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慢性痉挛性肛门痛、骨盆紧张性肌痛,由Smith于1959年首先提出。LVAS是不伴有肛门直肠的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发生在肛门直肠部发作频繁的钝痛,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常伴有肛提肌触痛。
- 薛雅红丁曙晴丁义江
- 关键词:发病机理
- 经腹会阴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骶前囊肿1例及文献回顾被引量:1
- 2024年
- 骶前囊肿临床发病率不高,手术是其治疗的主要方法。合适的手术入路是完全切除骶前囊肿的关键,但现还缺乏成熟统一的手术入路。目前,经骶尾入路是多数肛肠外科医师治疗骶前囊肿的首选入路方式,而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入路治疗骶前囊肿的临床报道较少。本文报道1例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骶前囊肿患者的诊治经过,与同道交流相关临床诊疗经验。
- 汤艳王小峰马好薛雅红樊志敏
- 关键词:骶前囊肿手术治疗
-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患者肛管形态学特征及其与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评估三维腔内超声(3D-EAUS)对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2月至2015年4月期间,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收治的盆底失弛缓患者46例(盆底失弛缓组),所有患者均符合功能性便秘罗马Ⅲ诊断标准,并经肛门直肠压力测定检查,证实存在力排时耻骨直肠肌的反常收缩;全组男性16例,女性30例;年龄20~77(中位数51)岁。纳入同期无盆底手术史、近6个月内排粪正常的健康志愿者45例(健康对照组),其中男性22例,女性23例;年龄21~72(中位数48)岁。两组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盆底失弛缓组的克利夫兰便秘评分高于健康对照组[中位数15(8~24)分比中位数5(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20,P<0.001)。两组均接受3D-EAUS检查,分别测量肛门内括约肌厚度、内括约肌长度(前侧和后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外括约肌至耻骨直肠肌长度及耻骨直肠肌角等超声检测指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盆底失弛缓组超声检测指标与肛门直肠压力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的盆底失弛缓组患者肛门内括约肌厚度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1.7±0.5)mm比(1.5±0.2)mm,t=2.516,P=0.016;女性:(1.9±0.4)mm比(1.6±0.5)mm,t=2.034,P=0.047]。两组间后侧内括约肌长度、外括约肌至耻骨直肠肌长度、耻骨直肠肌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盆底失弛缓组男性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力排时耻骨直肠肌角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0±3.6)°比(90.5±1.8)°,t=3.502,P=0.002];盆底失弛缓组女性静息和力排时耻骨直肠肌角均较健康对照组变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静息:(86.5±3.8)°比(90.1±2.1)°,t=4.047,P<0.001;力排:(84.1±4.5)°比(90.2±2.3)°,t=5.938,P<0.001]。与肛门直肠测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盆底失弛缓组患者前侧内括约肌长度与肛管静�
- 薛雅红丁义江江滨丁曙晴
- 关键词:盆底失弛缓内括约肌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肛门直肠测压
- 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的盆底表面肌电特征及对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通过盆底表面肌电的标准化评估,探讨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电特征的变化和与疗效相关的指标,为治疗效果提供证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盆底中心接受诊断并经过系统治疗的102例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接受了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及至少10次的盆底生物反馈联合针刺治疗。将同期与患者人口资料匹配的80例无症状人群作对照组,分析102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肌电特征及变化,并比较83例治疗有效和19例治疗无效患者的表面肌电特征性指标与治疗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患者盆底表面肌电表现为静息态肌电活动过度,快肌收缩反应速度慢、波幅低,持续收缩变异系数高,慢肌持续收缩稳定性差等;经过盆底生物反馈和针刺联合治疗后,患者的静息状态肌电活动波幅下降,持续收缩和耐久收缩阶段的变异系数均下降,说明患者慢肌的耐疲劳度改善;治疗有效组持续收缩阶段的变异系数与疗效直接相关。结论: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患者的慢肌持续收缩稳定性与治疗效果直接相关,与收缩波幅无关。通过标准化的表面肌电测量和分析,可以为研究个性化生物反馈治疗方案及评估其他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提供循证依据。
- 丁曙晴李婧婧薛雅红
- 关键词:生物反馈针刺治疗
- 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生物反馈治疗被引量:20
- 2011年
- 罗马Ⅲ专家委员会在近年研究基础上,对功能性肛门直肠病的诊治标准进行了修订,将功能性便秘的出口梗阻型归入功能性肛门直肠病中,称为功能性排便障碍。功能性排便障碍包括盆底失迟缓和排便时直肠推进力不足所引起的排便困难。近年来认为脑-肠轴功能异常是也是引起便秘的重要原因。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等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CNS)与肠神经系统(ENS)的脑-肠相互作用产生影响。生物反馈治疗因无创伤、无毒副作用、安全有效被认为是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首选。
- 郭荣丁曙晴丁义江薛雅红
- 关键词: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生物反馈
- 盆底超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所致便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4
- 2012年
-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emale pelvic floordysfunction,FPFD)所致便秘与前、中及后盆病变密切相关,后盆病变所致便秘常表现为直肠前突(rectocele,RC)、直肠内套叠(internal rectal intussusception,IRI)、肠疝(enterocele,EC)、会阴下降(descending perineum,DP)及盆底失弛缓综合征(pelvic floor dyssynergia,PFD)等,而中、前盆病变所致便秘不仅会出现后盆的特征性改变,还会伴见子宫脱垂(uterine prolapse,UP)、膀胱脱垂(bladder prolapse,BP)等症状.使用盆底超声不仅可以观察FPFD所致便秘的前、中及后盆影像学的改变,分析盆底静动态结构及功能的变化,还能对女性盆底病变作出较为完整的系统评估,有利于指导便秘的后期治疗.故研究盆底超声对FPFD所致便秘有较大应用价值.本文就盆底超声对FPFD所致便秘的诊断价值进行阐述.
- 徐辰一丁曙晴薛雅红丁义江
- 关键词:经会阴超声盆底功能障碍便秘
- 女性盆底松弛综合征患者肛提肌裂隙的动态三维超声研究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探讨动态三维超声对盆底松弛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肛提肌裂隙形态结构改变方面的评估价值。方法2011年10月到2012年9月间于南京市中医院便秘专病门诊筛选出盆底松弛综合征所致便秘的40例女性患者,填写克里夫兰便秘评分(CCS评分)量表,并在Valsalva动作时进行动态三维超声检查,测量患者肛提肌裂隙的前后径和左右径。经1个疗程(2周)的生物反馈和针灸治疗后,再次填写治疗后CCS评分量表并复查Valsalva动作时的动态三维超声。结果最终有25例盆底松弛综合征女性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动态三维超声检查并完成CCS评分量表。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Valsalva动作时动态三维超声所测得的肛提肌裂隙纵轴[(5.13±0.82)cm比(4.89±0.89)cm,P〈O.01]、横轴[(4.86±0.74)cm比(4.62±0.75)cm,P〈0.01]和面积[(19.92±6.33)cm。比(18.16±6.42)cm2.P〈0.01]均明显减小,CCS评分亦明显下降[(15.80±3.42)比(9.52±2.50),P〈0.01)。结论使用动态三维超声可以为女性盆底松弛综合征肛提肌裂隙的测定提供一种简单、无创并有效的影像学检测方法。
- 徐辰一丁曙晴薛雅红丁义江徐大超
- 关键词:盆底松弛综合征便秘动态三维超声
- 三维腔内超声对肛瘘手术指导价值的研究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肛瘘患者术前三维腔内超声测量指标,评估三维腔内超声对肛瘘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9月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肛瘘住院手术患者4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肛瘘直接切开组和切开挂线组。术前三维腔内超声测量: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长度(EAS+PR),内括约肌长度(IAS),外括约肌远端到内口的距离(EAS-IO),内括约肌远端到内口的距离(IAS-IO)以及瘘管累及内外括约肌的长度及百分比。采用Wexner失禁评分评估肛门功能。结果:肛瘘切开挂线组EAS-IO及IAS-IO明显大于直接切开组,切开挂线组经括约肌肛瘘累及内、外括约肌的长度及百分比均明显大于直接切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例(7%)患者出现轻微肛门失禁症状,Wexner失禁评分平均2分。结论:三维腔内超声能精确定位内口,测量瘘管累及括约肌的范围,有利于选择安全的手术方式,减少术后失禁的发生。
- 薛雅红丁曙晴刘飞章蓓裴穗东王小峰谭妍妍
- 关键词:肛瘘手术
-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盆底表面肌电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功能性肛门直肠痛(functional anorectal pain,FARP)患者盆底表面肌电信号参数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选取同期146例FARP患者(FARP组)和125例无症状人群(无症状组),采用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方案采集两组盆底表面肌电信号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无症状组相比,FARP组患者盆底表面肌电特征表现为:(1)5次快速收缩阶段:FARP组最大波幅小于无症状组;(2)5次持续收缩阶段:FARP组平均波幅明显小于无症状组,变异系数、中值频率大于无症状组;(3)60s耐久收缩阶段:FARP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无症状组;(4)60s后基线休息阶段:FARP组中值频率明显大于无症状组。FARP组男性患者收缩波幅大于女性,而变异系数小于女性。结论:盆底表面肌电能较好地评估FARP患者盆底肌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薛雅红丁曙晴
- 关键词:肛门疾病直肠疾病表面肌电
- 287例肛门及肛管尖锐湿疣组织HPV感染基因型的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肛门及肛管尖锐湿疣(CA)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基因型别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287例肛门及肛管CA石蜡组织标本中提取23种HPV-DNA,采用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基因型别检测,并分析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CA组织标本中检出HPV阳性者209例,HPV感染率为72.82%(209/287)。其中一重HPV感染154例,阳性检出率为53.66%(154/287);多重HPV感染55例,阳性检出率为19.16%(55/287)。一重HPV感染中HPV 6型73例,阳性检出率为25.44%(73/287);HPV 11型71例,阳性检出率为24.74%(71/287)。多重HPV感染中,HPV 6+11型25例,占多重感染的45.46%(25/55);HPV 6+18型和HPV 6+11+16型各3例,各占多重感染的5.46%(3/55)。结论 HPV 6型、11型、6+11型、6+18型和6+11+16型感染是肛门及肛管CA的主要致病类型。基因扩增结合基因芯片技术是一种比较适合临床开展HPV分型检测的诊断方法,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尤其适合HP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曹嬿邵馨耿建祥张金浩刘飞吴崑岚薛雅红王宏景赵雪
- 关键词:肛门肛管尖锐湿疣人乳头瘤病毒基因芯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