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桢睿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矫治
  • 1篇牙槽
  • 1篇牙根
  • 1篇牙根吸收
  • 1篇正畸
  • 1篇正畸支抗
  • 1篇支抗
  • 1篇植入
  • 1篇矢状
  • 1篇矢状骨面型
  • 1篇曲面断层
  • 1篇曲面断层片
  • 1篇全颌曲面断层...
  • 1篇螺旋CT
  • 1篇矫治器
  • 1篇矫治设计
  • 1篇根吸收
  • 1篇功能矫治
  • 1篇功能矫治器
  • 1篇骨面型

机构

  • 2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中航工业三六...
  • 1篇天津市口腔医...

作者

  • 4篇许桢睿
  • 3篇赵志河
  • 2篇赵立星
  • 2篇唐娜
  • 1篇张玉惠
  • 1篇徐梦婷
  • 1篇魏惺
  • 1篇邵培
  • 1篇张淋坤
  • 1篇杨璞
  • 1篇马晨博
  • 1篇李炜鹏
  • 1篇程钎
  • 1篇黄素华
  • 1篇封小霞
  • 1篇赵美英
  • 1篇周静

传媒

  • 1篇临床口腔医学...
  • 1篇泸州医学院学...
  • 1篇国际口腔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生长高峰前期与后期不同矢状骨面型上颌骨生长方向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研究生长高峰前期及后期,不同矢状骨面型,上颌骨生长方向的变化。方法:根据颈椎发育分期,选取处于CVS1、CVS2的96例及处于CVS5、CVS6的83例初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生长高峰前期,骨性Ⅰ类32例、Ⅱ类33例、Ⅲ类31例;生长高峰后期,骨性Ⅰ类29例、Ⅱ类29例、Ⅲ类25例,均有治疗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通过测量∠SN-C轴(θ),来研究矢状骨面型的上颌骨生长方向及生长因素对其的影响。结果:①生长高峰前期组,骨性Ⅱ类C轴角(θ)均值为47.14°,Ⅲ类为47.37°,Ⅰ类为48.42°,其中Ⅱ类C轴角与Ⅰ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ⅠⅡ<0.05)。②生长高峰后期组,骨性Ⅲ类C轴角均值49.95°,骨性Ⅰ类为48.88°,骨性Ⅱ类为48.25°,骨性Ⅱ、Ⅲ类之间C轴角有统计学差异(PⅡⅢ<0.01)。③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骨性Ⅲ类C轴角平均增幅为2.59°(P<0.005),骨性Ⅱ类平均增幅为1.11°,骨性Ⅰ类为0.46°,骨性Ⅲ类C轴角明显增大,生长高峰前后期,C轴角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在生长过程中,骨性Ⅱ、Ⅲ类上颌骨垂直向生长明显,尤其是Ⅲ类,因此应在生长高峰期开始注意垂直距离的控制。②骨性Ⅱ类在高峰前期主要是矢状向的生长,因此针对上颌骨发育过度的矫形治疗应在高峰前期开始治疗。③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骨性Ⅰ类上颌骨生长方向基本不变,垂直向和矢状向生长是协调的。
封小霞程钎许桢睿唐娜张淋坤徐梦婷李炜鹏杨璞赵美英赵志河
关键词:矢状骨面型C轴
关于中国人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牙槽骨植入安全区的研究被引量:18
2010年
目的研究中国人牙槽骨解剖形态特点,以确定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植入的安全区。方法使用螺旋CT技术对21例正常中国人的颌骨进行扫描重建,并且分别测量距牙槽嵴顶3、5、7、9mm处牙齿根间区近远中向和颊舌(腭)向的参数。结果1)在上颌近远中测量中,前牙区最大牙根间距位于侧切牙与尖牙之间,最小牙根间距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后牙区相邻牙的最大牙根间距位于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最小牙根间距位于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之间。颊舌(腭)向测量中,最大的颊舌向骨厚度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最小骨厚度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2)在下颌近远中测量中,相邻牙的最大牙根间距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最小牙根间距位于中切牙与侧切牙之间。颊舌(腭)向测量中,最大的颊舌向骨厚度位于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最小骨厚度位于中切牙之间。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效果良好,能够充分识别牙槽骨和牙齿根间区的结构关系,为中国人牙槽骨正畸支抗用微种植钉安全植入提供了临床参考依据。
魏惺赵立星许桢睿唐娜赵志河
关键词:安全区支抗螺旋CT
Activator和Frankel-Ⅱ治疗骨型Ⅱ类生长发育期儿童后切牙牙根吸收的比较被引量:5
2008年
背景:Activator和FR-Ⅱ是临床常用的治疗骨型Ⅱ类生长发育期儿童的功能矫治器,功效显著;而对其引起的牙根吸收等副作用关注甚少。目的:比较两种功能矫治器—Activator和FR-Ⅱ—治疗后发生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以及上下切牙牙根吸收的发生率。对象:选择采用Activator和FR-Ⅱ治疗的安氏Ⅱ类一分类错患者各27名(未加用固定矫治的患者编为亚组),及另外未经治疗的安氏Ⅱ类一分类错患者27名(对照组)。方法:拍摄治疗前后的全颌曲面断层片和根尖周片进行比较。对上下切牙进行牙根吸收等级测量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全颌曲面断层片和根尖周片分析检测结果一致性的比较。②各组间性别比例、治疗组间初始年龄和治疗时间及各组间评价年龄的比较。③各组间牙根吸收等级的比较。④各组牙根吸收发生率及各切牙及上下牙弓牙根吸收发生率。结果:K-W检验表明各治疗组及Activator亚组与对照组牙根吸收等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各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不同,FR-Ⅱ治疗组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最高的是上中切牙,接下来依次为上侧切牙,下中切牙和下侧切牙;Activator治疗组切牙牙根吸收发生率最高的是下中切牙,接下来依次为下侧切牙,上中切牙和上侧切牙。结论:使用Activator和FR-Ⅱ两种功能矫治器均能引起轻微的切牙牙根吸收,FR-Ⅱ吸收程度更轻微;如果功能矫治后加用固定矫治则发生明显的牙根吸收。
许桢睿邵培赵立星周静赵志河
关键词:功能矫治器牙根吸收全颌曲面断层片
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设计及特点。方法:选择已矫治完成伴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畸形患者23例,根据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数目、错类型、矫治方法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对其中两组拔牙设计模式进行重点探讨。第一组:7例,缺1颗上颌侧切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一双尖牙和上颌非缺牙侧拔除1颗第一双尖牙;第二组:6例,缺2颗上颌侧切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一双尖牙或两颗第二双尖牙。将两组患者的模型进行Bolton指数测量分析,计算时将上颌侧切牙缺失侧的第一双尖牙纳入前牙量范畴,全牙比按减去先天缺牙和拔牙后的牙量计算,将两组模式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两组全牙比为﹙87.68±1.0~87.41±1.01﹚%,前牙比为﹙76.6±2.24~75.24±0.87﹚%,前牙不调量在0.7±0.66~1.3±0.56mm之间。两组Bolton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先天缺1颗上颌侧切牙若上下颌均需拔牙者,拔除上颌非缺牙侧的第一双尖牙或侧切牙对Bolton指数影响均不大;上颌侧切牙变异时选择拔除变异的上颌侧切牙保留同侧的第一双尖牙,避免Bolton指数不调的影响。
黄素华张玉惠许桢睿马晨博
关键词:矫治设计BOLTON指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