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
- 作品数:19 被引量:8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 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木刻艺术教育
- 2008年
- 抗战时期的木刻艺术教育在木刻家的积极倡导和热心指导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大量的木刻艺术展览,不仅展示出木刻艺术教育的丰硕成果,也积极地配合了抗战,发挥了木刻之战斗武器的作用,使其历来被睥睨为雕虫小技的观念在抗战时期得到了改变。
- 谢春
- 关键词:抗战时期大后方木刻艺术创作教育
- 论中华传统审美认知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以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为例被引量:6
- 2020年
-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容,成为诸多文化类节目首选元素。《经典咏流传》以创新的咏诗以歌的形式,将中华传统的古诗词文化以通俗的方式推向大众,唤起受众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审美自信。
- 李玥谢春
- 关键词:文化认同
- 非遗传承人的传播实践与文化空间再造——以绵竹年画为例被引量:28
- 2021年
- 非遗传承人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回避的现实议题。非遗传承人既是非遗文化的创作者,也是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和生产者,其角色在传承方式、传播媒介的变化过程中得以重塑。非遗传承人的传播实践引发同属文化场域的传承人、受众、媒介、文化、经济等各要素之间产生关联,不断建构新的文化空间。由此可知,非遗文化的价值属性呈现"活态化":随着传承人的传播环境、传播手段、生存环境、文化观念的改变,非遗文化有着不断被移植、改造、创新的可能性。
- 谢春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
- 电影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优势被引量:6
- 2023年
- 从物质文化遗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从物质保存到精神、思想以及心灵体验的话语转向,“活态化”成为非遗文化的本质属性,非遗传播亦由此从静态留存转向影像数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电影的结合,既是基于国内外非遗保护诉求下的文化实践,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参与中国民族文化现代建构的具体表征,通过影像呈现,非物质文化样态所具备的社会功能与当代文化价值得以释放。
- 谢春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媒介优势
- 论抗战时期中国新兴木刻的“民族化”被引量:1
- 2007年
- “民族化”是木刻艺术中一个经久不衰的核心问题。抗战日期中国新兴木刻的“民族化”在内容上以现实生活为创作源泉,在形式上则采用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并批判地继承外国木刻艺术的优良成分,逐步形成了民族化与世界性的统一。
- 谢春
- 关键词:新兴木刻抗战时期
- 浅谈绵竹木版年画的人文精神被引量:1
- 2013年
- 绵竹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品,真实生动地记载和反映了时事风貌,画面所呈现的民风民俗、惩恶扬善、祈福纳祥等大量人文信息是绵竹年画人文精神的根本体现,为后世了解并传承本地区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依据。
- 谢春
- 关键词:木版年画人文精神
- 鲁迅对近代中国新兴木刻发展的贡献被引量:2
- 2006年
- 中国新兴木刻运动肇始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末。作为主要倡导者的鲁迅先生,为了推动其在中国的繁荣发展,从多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新兴木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谢春
- 《讲话》与延安木刻
- 2006年
- 本文试图以延安木刻为参照,以《讲话》前延安木刻活动———《讲话》———《讲话》后延安木刻活动为思路,探讨《讲话》与延安木刻之间的互动,从而体现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文艺思想。
- 谢春
- 关键词:《讲话》毛泽东文艺思想
- 抗战时期关于中国新兴木刻“民族形式”的讨论被引量:3
- 2009年
- 关于抗战时期中国新兴木刻"民族形式"的大讨论,是新文学运动大众化问题在抗战时期的发展。木刻界就民族形式与旧形式的关系、民族形式与外来形式的关系及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了积极而热烈地讨论,并在实践中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辩证观,改变了战前对西洋美术的盲目崇拜,重新认识了艺术与现实、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 谢春
- 关键词:抗战时期新兴木刻民族形式
- 论年画制作形式的演变被引量:1
- 2013年
- 从年画的定义来理解,年画是适应年节而张贴的画,以表辞旧迎新;从反映的内容而言,均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能满足民俗与审美需要的程式化造型;年画区别于卷轴画和壁画,是张贴在门上或墙上的,没办法保存。这种情形为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每年需要除旧布新,年节民俗的群体性,家家趋同,因此,复制年画已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实践,复制性也就成为年画制作的显著特征。
- 谢春
- 关键词:年画审美需要除旧布新复制性程式化群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