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秋锦

作品数:12 被引量:288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土壤
  • 6篇峡谷
  • 4篇生态系统
  • 2篇养分
  • 2篇杂交
  • 2篇杂交象草
  • 2篇植被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土壤养分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特征
  • 2篇刈割
  • 2篇微生物
  • 2篇物量
  • 2篇象草
  • 2篇喀斯特峰丛洼...
  • 2篇桂牧1号杂交...
  • 2篇峰丛
  • 2篇峰丛洼地
  • 1篇氮肥

机构

  • 12篇广西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亚...
  • 6篇江西农业大学
  • 2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2篇谭秋锦
  • 11篇彭晚霞
  • 11篇曾馥平
  • 10篇杜虎
  • 10篇宋同清
  • 6篇杨钙仁
  • 5篇范夫静
  • 3篇鹿士杨
  • 2篇唐成
  • 2篇时伟伟
  • 2篇梁志霞
  • 2篇王克林
  • 2篇张浩
  • 1篇邹冬生
  • 1篇宋敏
  • 1篇黄国勤
  • 1篇温远光
  • 1篇朱宏光
  • 1篇欧阳贝思

传媒

  • 3篇农业现代化研...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6篇2014
  • 6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桂北喀斯特峰丛洼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土壤的耦合关系被引量:57
2013年
基于喀斯特峰丛洼地草丛、灌丛、次生林、原生林4个生态系统24个样地(20m×20m)的系统取样调查,研究了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生态系统群落的结构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特征,选取代表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的35个指标,对不同生态系统及整个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植物群落与土壤主要养分、土壤矿质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主成分分析与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沿草丛、灌丛、次生林、原生林的顺向演替发展,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IV)>10.00的科、属、种及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次生林,群落结构最佳值出现在顶级群落原生林;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异质性高,各生态系统影响因子不同,土壤微生物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处于主导地位,其次为灌丛;不同集团因子的典范相关分析表明,植物多样性指标与土壤氮素、Al2O3、Fe2O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mic)、真菌和细菌关系密切。因此,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生态系统制定相应的培育管理措施。
杜虎彭晚霞宋同清王克林曾馥平鹿士杨时伟伟唐成谭秋锦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植被
大环江两岸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17
2013年
大环江流域的源头区域是我国著名的矿区,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导致了大环江沿岸农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本文选取大环江沿岸的农田进行调查分析,共取土样127个,结果表明,两岸农田主要是受到镉(Cd)、锌(Zn)、铅(Pb)的污染,污染概率分别达到了60.63%、45.67%、11.81%,铜(Cu)、镍(Ni)、铬(Cr)、汞(Hg)、砷(As)的污染相对较少。通过单项污染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得出,整体上土壤污染还是比较严重,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风险,污染主要集中在中上游。建议在污染严重地区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或者改变污染农田利用模式,即根据新的土壤资源特点,设计土地利用模式。
唐成宋同清杨钙仁彭晚霞曾馥平杜虎谭秋锦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现状健康风险评价
氮素和刈割对桂牧1号杂交象草光合作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5
2013年
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喀斯特地区桂牧1号杂交象草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施氮水平、刈割次数、刈割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桂牧1号杂交象草的叶绿素a、b和叶绿素总含量、净光合速率、产量及营养成分含量,肥效最佳水平是1000kg·hm-2·a-1。刈割次数显著影响桂牧1号杂交象草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牧草营养成分含量,刈割过2~3次,桂牧1号光合作用能力显著提高,而每年刈割3~4次,牧草的营养品质最优。刈割强度对粗蛋白含量影响显著,对其他营养成分含量和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以5或20cm刈割强度为最优。综合各指标结果,提出了喀斯特地区栽培桂牧1号杂交象草获得高产优质的最优方案,即施氮1000kg·hm-2·a-1,刈割牧草3次,刈割强度为5或20cm。
梁志霞宋同清曾馥平彭晚霞杨钙仁谭秋锦
关键词:氮素刈割光合作用桂牧1号杂交象草正交试验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特征被引量:15
2014年
采用样地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峡谷型喀斯特水田、旱地、草地、灌丛、人工林、次生林6种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特征及其分形关系。结果表明: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组成不同,微生物数量均以次生林最高,旱地最低,其组成数量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多达26.66×105—71.64×105cfu/g,占全部微生物比例为87.00%—95.50%,其次为放线菌数量,为1.45×105—3.78×105cfu/g,所占比例为4.21%—12.39%,真菌数量最小,为0.07×105—0.23×105cfu/g,所占比例仅为0.24%—0.61%,不足1%。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磷(MBP)的含量不同,次生林MBC与MBN最高,人工林MBP最高,旱地MBC最低,草地MBN与MBP最低;各生态系统均为MBC>MBN>MBP。不同生态系统的MBC/SOC、MBN/TN、MBP/TP分别为0.44%—0.97%、2.13%—3.13%、1.46%—2.13%,差异不显著;MBC/MBN在3.06—6.54之间,其中次生林极显著高于其他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差异不显著。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生物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且具有良好分形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探讨土壤微生物活性为提高石灰土土壤肥力、促进喀斯特植被迅速恢复提供依据。
谭秋锦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杜虎张浩范夫静
关键词: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
氮肥、刈割强度对桂牧1号杂交象草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采用两因素的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氮肥(250kg/hm2、不施氮肥)、不同刈割强度(即刈割时离地面5,20和50cm)对桂牧1号杂交象草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处理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曲线,但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加,光合速率先升高后降低,且在施氮肥的情况下,光合"午休"明显减弱。施氮肥能显著增加桂牧1号杂交象草的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在施加氮肥的情况下,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加,叶片表观量子效率有增加的趋势,羧化效率先增大后降低,光补偿点、光呼吸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而在不施氮肥的情况下,随着刈割强度增加,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羧化效率、光呼吸速率和暗呼吸速率均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这些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刈割强度均对桂牧1号杂交象草光合特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中强度刈割条件下,对桂牧1号施用250kg/hm2氮肥,可以显著提高其光合能力。
梁志霞杜虎彭晚霞曾馥平杨钙仁谭秋锦宋同清
关键词:桂牧1号杂交象草氮肥刈割强度净光合速率光响应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关系
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关系一直是生态系统演替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植物群落、土壤养分、土壤矿物质和土壤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关键地位,因此,研究四者的变化特征及耦合关系,对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机制的认识理解及退化...
谭秋锦
关键词:植被演替土壤发育
文献传递
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7
2014年
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对峡谷型喀斯特水田(ST)、旱地(HD)、草地(CD)、灌丛(GC)、人工林(RGL)、次生林(CSL)6类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探讨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除全钾含量外,6类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减少,土壤pH与之相反;(2)与全球不同生态系统土壤的平均水平相比,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氮比、碳磷比、碳钾比、磷钾比和氮磷比均较低;(3)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不同生态系统的化学计量差异也显著,土壤肥力的总体趋势为次生林>人工林>水田>旱地>灌丛>草地。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的限制因子不同,应制定不同的管理和施肥措施,促进峡谷型喀斯特乃至整个西南喀斯特区域植被的迅速恢复和生态重建。
谭秋锦宋同清曾馥平彭晚霞杨钙仁杜虎
关键词:土壤养分生态系统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被引量:64
2014年
基于网格(20m×20m)取样,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养分含量为中等和强变异,变异性大小顺序为:速效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全氮〉全磷〉速效钾,pH值表现为弱变异,有机质表现为中等程度的变异;不同土壤养分具有良好的空间自相关性,其自相关函数均表现出由正相关向负相关方向发展,拐点为80~100m,其中全钾和速效磷的Moran,较小,其他指标较大;不同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不同,全钾和速效磷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C0/(C0+C)]和变程(A)很小,分形维数(D)较高,空间相关性强烈;其他土壤养分指标的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球状模型,C0/(C0+C)、A和D均呈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Kriging分析表明,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碱解氮呈凹型分布,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斑块状分布.植被、地形、人为干扰和高异质性的微生境是造成峡谷型喀斯特坡地土壤养分格局差异的主要因素.
范夫静宋同清黄国勤曾馥平彭晚霞杜虎鹿士杨时伟伟谭秋锦
关键词:土壤养分空间变异
西南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格局被引量:12
2014年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黔西南峡谷型喀斯特水田生态系统(ST)、旱地生态系统(HD)、草地生态系统(CD)、灌草生态系统(GC)、人工林生态系统(RGL)和次生林生态系统(CSL)的碳贮量、组成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6种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为RGL(121.53)>CSL(116.76)>GC(54.14)>CD(36.05)>ST=HD(0.00)103kg C/hm2,占植物碳贮量绝对贡献的层次:RGL和CSL为乔木层、GC为灌木层、CD为草本层;2)地被物碳贮量分别为CSL(18.34)﹥GC(5.82)﹥RGL(3.96)﹥CD(0.47)﹥ST=HD(0.00)103kg C/hm2,仅占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0%—4.9%;3)土壤碳含量为CSL(44.11)>RGL(29.39)>GC(21.50)>CD(19.81)>ST(17.56)>HD(16.70)g C/kg,土壤碳贮量为CD(153.12)>CSL(126.11)>ST(112.26)>HD(115.31)>RGL(65.04)>GC(52.69)103kg C/hm2,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且与土壤深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4)生态系统总碳贮量为CSL(261.21)﹥RGL(190.53)﹥CD(189.64)﹥HD(115.31)﹥GC(112.65)﹥ST(112.26)103kg C/hm2;RGL的碳格局为植物大于土壤,CSL反之,但都是地上大于地下;GC为植物约等于土壤,地下大于地上;ST、HD和CD为土壤大于植物,地下大于地上。黔西南峡谷型喀斯特固碳潜力很大,减少人为干扰、适宜的退耕还林还草造林措施和合理的管理对策是促进该区域植被恢复、生态重建、增加碳贮存的关键。
谭秋锦宋同清彭晚霞曾馥平杨钙仁杜虎鹿士杨范夫静
关键词:贮量生态系统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被引量:28
2013年
基于对喀斯特峰丛洼地6种土地利用类型(坡耕地、草丛、灌丛、人工林、次生林、原生林)的土壤微生物、养分、矿物质和植被4组变量35个指标的调查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N、P及其分形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与植被、土壤养分、矿物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喀斯特峰丛洼地的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组成不同.微生物种群数量均以原生林和坡耕地最高,人工林最低;3种森林土壤的细菌比率较大,坡耕地、草丛、灌丛的放线菌比率较大,真菌的比率均很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的含量均很高,其中原生林最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具有良好的分形关系,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磷与种群数量不存在分形关系;土壤微生物与植被、土壤养分、土壤矿物质显著相关,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与乔木层的Shannon指数、土壤速效氮、Fe2O3、CaO含量显著相关.
宋敏邹冬生杜虎彭晚霞曾馥平谭秋锦范夫静
关键词: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微生物土地利用方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