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敬聪
- 作品数:18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北省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上斜肌后徙术对眼球旋转状态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 探讨上斜肌后徙术对上斜肌功能亢进引起的内旋转斜视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20例(31只眼)上斜肌功能亢进的患者行上斜肌后徙术,其中双眼11例,单眼9例.于术前和术后1、30、90 d行双眼眼底照相检查,使用绘图软件测量黄斑与视乳头的夹角,记录眼球的客观旋转角度.使用双马氏杆和同视机检查主观旋转角度,同时行Bagolini线状镜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图了解双眼视功能.对手术前后眼球旋转度数组间及两两比较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术前客观旋转度数及上斜肌亢进程度与术后内旋转度数减少量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11例双眼患者术前右眼为内旋转9.50°±5.13°,左眼为8.23°±3.45°,双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12,P=0.29).9例单眼手术患者术前患眼为内旋6.55°±4.14°,对侧眼为6.85°±5.08°,双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P=0.90).11例双眼手术患者术前总内旋度数为17.74°±7.89°,术后1、30、90d总内旋转度数分别为7.63°±4.28°、6.05°±6.11°、7.33°±6.1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245,P<0.01).9例单眼手术患者术前双眼总内旋度数为13.40°±6.13°,术后1、30、90d总内旋转度数分别为5.06°±3.99°、3.59°±3.47°、5.07°±3.3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51,P<0.01).4例存在主观旋转感觉的患者手术前后主观旋转度数与客观不一致.8例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改善.结论 上斜肌后徙术可有效矫正由于上斜肌功能亢进而引起的内旋转斜视.
- 刘明美赵敬聪张伟
- 关键词:斜视动眼肌眼球运动障碍眼外科手术
- 早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激光光凝治疗效果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总结早期视网膜母细胞瘤激光光凝治疗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4例(4眼)在我科确诊为早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患儿,住院且行局部激光光凝治疗,随访6—12个月。4例患儿中男3例,女1例。就诊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岁。其中1例有家族史,其余3例为散发病例。4例肿瘤距离黄斑〉3.0mm,距离视神经〉1.5mm,均没有玻璃体或视网膜下的种植,肿瘤直径均≤3.0mm。结果4例患儿至随访期末肿瘤呈退缩模式。结论单病灶早期RB可单独使用局部疗法,激光是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
- 王建仓赵敬聪赵军阳苏鸣
-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肿瘤分期激光光凝
- 上斜肌后徙术矫正伴上斜肌功能亢进斜视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上斜肌后徙术矫正伴上斜肌功能亢进斜视及眼球旋转状态的效果。方法收集伴上斜肌功能亢进的A型斜视、下斜肌麻痹和Brown综合征患者共12例,观察手术前后原在位、上下转25。及9个诊断眼位斜视度及上斜肌功能,于术前和术后行双眼眼底照相并测量黄斑一视盘夹角(FDA)。结果A型斜视患者术前上下转25。斜视度相差最小17^△,最大53^△,术后均小于10^△,A征消失,手术前双眼FDA为(20.32±8.53)°,术后为(4.15±7.22)°;下斜肌麻痹和Brown综合症患者术前垂直斜度均大于10。,术后均小于6^△,手术前双眼FDA为(11.32±7.11)°,术后为(2.65±2.52)°。结论上斜肌后徙术可有效矫正伴上斜肌功能亢进斜视和眼球内旋状态。
- 张伟赵敬聪
- 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视觉发育障碍的早期视诱发电位评估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早期视诱发电位(VEP)检测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HIE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HIE临床分度标准分为HIE轻度组37例、中度组38例和重度组25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幼儿30名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闪光诱发电位(F-VEP)和图形诱发电位(P-VEP)的潜伏期和波幅,并比较HIE各组患儿斜视、眼球振颤、视神经萎缩等眼部功能异常的发生率。结果:HIE各组患儿F-VEP和P-VEP振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患儿HIE病情程度增加而降低(P<0.01);HIE各组患儿潜伏期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患儿病情程度增加而增加(P<0.01)。各组HIE患儿斜视、眼球震颤、视神经萎缩发生率和眼部病变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早期VEP检测可用于评估HIE患儿早期视觉发育障碍情况,对新生儿HIE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滑会兰张保利郑微田海霞赵敬聪刘晓瑜
- 关键词: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视觉障碍视诱发电位
- 石家庄地区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调查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探讨学龄前儿童所在地域、父母屈光不正史及年龄与其屈光不正的关系。方法使用美国Suresight手持自动验光仪,对石家庄市区及石家庄市山区部分幼儿园儿童进行屈光筛查、外眼及眼底检查,并按年龄组进行统计。结果学龄前受检儿童1550例,资料完整的共1139例,屈光不正发生率为12.29%(140/1139)。2~5岁各组间屈光不正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31,P=0.115)。屈光不正类型主要为复合远视散光、单纯远视、混合性散光,不同性别、地域及家族史儿童屈光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1,P=0.537;χ2=3.115,P=0.078;χ2=2.440,P=0.118)。排除屈光状态异常者后,各年龄组双眼球镜、柱镜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61,P=0.674;F=1.132,P=0.297;F=0.999,P=0.468;F=0.945,P=0.537)。结论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与年龄、性别、地域及家族史无关,屈光不正类型以复合远视散光、单纯远视、混合性散光为主,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筛查对早期发现屈光不正具有重要意义。
- 苏鸣任生刚张保利刘晓瑜赵敬聪杨素玲陈璐滑会兰
- 关键词:屈光不正自动验光仪
- VEP OCT及mfVEP在小儿视神经炎诊断及病情转归中的应用
- 2022年
- 目的:分析不同病因PON患儿的临床特点。探索VEP、OCT以及mfVEP在PON诊断中的价值及临床转归中的意义。方法:收集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病区及眼科病区经专业医师确诊符合视神经炎诊断的儿童60例,按照不同的病因分为孤立性视神经炎组(ON组)28例、多发性硬化组(MS组)11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组(ADEM组)14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组(NMOSD组)7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组别的PON患儿在影像学、血清学以及眼部检查的差异。同时,于初诊、半月、1月、3月、6月及1年行VEP、OCT以及mfVEP检查,观察上述检查在疾病及转归中的变化。结果:对比MS和NMOSD组,ON组患儿易表现为单眼发病,ADEM组患儿易表现为双眼发病(P<0.05);在疾病急性期,ON组MS组对视力的影响较小,ADEM组和NMOSD组对视力的影响大(P<0.001);相对于MS和ADEM组,ON组患儿对激素较为敏感,而NMOSD组对激素不敏感或效果较差(P<0.05)。VEP检查对MS的鉴别诊断具有意义,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应治疗的效果;OCT检查可以直观的反应NMOSD组的pRNFL明显变薄,可作为NMOSD的鉴别诊断,可评估NMOSD的疾病进展,并以此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mfVEP检测在视神经的损伤及追踪恢复上的检查应用价值要优于传统VEP和视野检测。结论:VEP、OCT及mfVEP检测可以更直观的反映不同病因PON患儿的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 滑会兰赵敬聪田海霞尚李娅刘晓瑜孙会会柴松
- 关键词:病因诊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觉诱发电位多焦视诱发电位
- 上斜肌减弱术矫正伴上斜肌功能亢进A型斜视82例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上斜肌减弱(断腱或后徙)术矫正伴上斜肌功能亢进A征的效果及眼球旋转状态的改变。方法收集伴双侧上斜肌亢进的A型斜视82例,断腱术79例,后徙术3例,观察手术前后第一眼位、上下方斜视度及上斜肌亢进程度,于术前和术后1d行双眼眼底照相并测量黄斑-视盘夹角(FDA)。结果(1)断腱组:①术前A征斜度平均为(23.47±9.08)^△;手术减少(25.27±11.79)^△;随访期末残余斜度差为(-1.98±6.60)^△,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术前平均FDA,右眼为(9.08±5.40)°、左眼为(12.10±4.77)°、双眼为(20.87±8.49)°;平均减少量,右眼(7.57±4.71)°、左眼(8.28±5.38)°、双眼(15.72±7.01)°;术后第1天FDA右眼(0.90±4.90)°、左眼(3.34±5.33)°、双眼(4.23±7.58)°;双眼FDA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后徙组3例患者A征消失,手术矫正量为23°、35°、31°,双眼总FDA减少为24.00°、10.80°和11.00°。结论双侧上斜肌减弱术可有效矫正A征和眼球内旋状态。断腱术A征矫正量与术前A征的度数呈正相关,术后内旋转度数减少量与术前客观旋转度数呈正相关。
- 赵敬聪张伟
- 关键词:亢进A型斜视
- 213例儿童眼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分析
- 赵敬聪苏鸣
- 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分析和探讨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收治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临床病例资料,分析患儿性别、发病年龄、家族史、首诊症状、临床分期等。结果患儿初诊平均年龄(1.89±1.42)岁,3岁以下者占88.37%;男27例,女16例;城市患儿12例(27.91%),农村患儿31例(72.09%)。初诊症状为白瞳或黄白色反光26例,斜视8例,眼红2例,前房积脓1例,体检筛查发现6例。43例患儿中6例有家族史(13.95%),双眼患儿中4例有家族史,35例单眼患儿中2例有家族史,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8,P=0.01)。Rb分期:A^C期13只眼(25.49%),D期5只眼(9.80%),E期33只眼(64.71%)。单纯眼球摘除20例,放疗、化疗结合眼局部治疗17例。结论本组Rb患儿发病年龄小,白瞳症为最常见首发症状,临床分期晚期为多。
- 赵敬聪王建仓苏鸣陈璐郑微张萌
- 关键词:视网膜母细胞瘤儿童
-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学龄前儿童散光状态分析
- 2012年
- 学龄前儿童处于视功能发育敏感期内,异常屈光状态极易导致弱视。弱视是儿童时期可治疗的视力缺陷,散光性屈光不正是儿童弱视的重要危险因素,为了了解学龄前儿童散光屈光度的变化规律以及散光作为弱视危险因素所占的比例,我们对石家庄市区及石家庄市山区部分儿童进行屈光筛查及外眼、眼底检查,报告如下。
- 苏鸣任生刚张保利赵敬聪陈璐滑会兰王伟栾红晶陈少华魏云硕尚李娅郑微刘晓瑜杨素玲
- 关键词:屈光不正散光弱视自动验光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