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玥

作品数:23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血管
  • 10篇血管成像
  • 10篇成像
  • 9篇断层扫描
  • 9篇视网膜
  • 9篇网膜
  • 8篇相干断层扫描
  • 8篇光学相干
  • 6篇脉络膜
  • 6篇病变
  • 5篇新生血管
  • 5篇相干
  • 5篇光学
  • 4篇影像
  • 4篇脉络膜新生血...
  • 4篇黄斑
  • 4篇光学相干断层
  • 4篇光学相干断层...
  • 3篇视网膜病
  • 3篇视网膜病变

机构

  • 23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23篇赵玥
  • 19篇姚进
  • 9篇蒋沁
  • 2篇颜智鹏
  • 2篇王成虎
  • 1篇张苏
  • 1篇刘剑
  • 1篇孙光丽
  • 1篇沈轶
  • 1篇唐莉
  • 1篇姜静
  • 1篇韩宇逸
  • 1篇朱晓红

传媒

  • 8篇中华眼底病杂...
  • 6篇国际眼科杂志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眼科学报
  • 2篇中国肿瘤外科...
  • 1篇眼科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外医疗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6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视网膜大动脉瘤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影像特征观察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 观察视网膜大动脉瘤(RAM)的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影像特征。 方法 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RAM的19例患者1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例1只眼,女性18例18只眼;年龄62~85岁,平均年龄71.3岁。患眼经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发现瘤体均位于动脉第1~3级分支,呈局灶性纺锤状或梭形血管瘤样扩张;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发现瘤体早期均匀一致充盈,晚期活动期瘤体表现为强荧光素渗漏。参照文献并依据眼底表现将RAM分为渗出型及出血型。19只眼中,渗出型RAM 8只眼,出血型RAM 11只眼。所有患眼均行OCTA检查,常规采集黄斑区3 mm×3 mm直径范围视网膜血流图像, 观察患眼的OCTA影像特征。 结果 OCTA检查发现,所有患眼视网膜浅层RAM呈强反射信号,并与视网膜动脉血管相连。B扫描(B-scan)像上,对应病灶处可见较小的瘤体在管腔内呈小片状强反射膨隆扩张,较大的瘤体呈山峰样高度隆起,深层反射减弱、消失,瘤体内部血流信号丰富。横断面(en-face)像可清晰显示瘤体的立体形态,伴有渗出或多层次出血者可清晰显示出血范围及边界,对应病灶处可见视网膜血管内有小团状膨隆改变。结合多彩透视功能可明确显示瘤体呈现与浅层视网膜血管相一致的白色信号。血流密度模式中亦可清晰显示立体的瘤体形态。 结论 RAM在视网膜浅层呈强反射信号,并与视网膜动脉血管相连;B-scan像上可见较小瘤体呈小片状强反射膨隆扩张,较大瘤体呈山峰样高度隆起,瘤体内部血流信号丰富;en-face像可清晰显示瘤体的立体形态。
赵玥姚进
关键词:光学相干局部血流
埋藏型视盘玻璃疣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的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观察埋藏型视盘玻璃疣(optic disc drusen,ODD)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影像特征表现,探讨其对本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并确诊为埋藏型ODD的患者,共13例20只眼,其中7例14只眼为双眼发病,6例6只眼为单眼发病。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本疾病在OCTA中的影像特征。结果:所有患眼眼底检查可见视盘隆起,生理性视杯消失,可伴有视盘血管分支异常、血管粗大、血管增多并扭曲等异常改变,可伴有视盘旁出血;B型超声检查可见视盘处呈局部高回声隆起,钙样物质呈强回声;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示玻璃疣晚期呈高荧光着染,无荧光渗漏。OCTA示视盘境界不清,神经纤维层较正常显著增厚,视盘凹陷根据玻璃疣体积大小不同有差异,联合B扫描断层(B-scan)可见神经上皮层间有类团状高反射,似有囊膜包裹,内部无血流信号。当并发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时,视盘缺血区可见相对应的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adial peripapillary capillaries,RPC)血流密度降低。OCTA随访观察可见4例并发视盘旁出血的患眼经口服药物(和血明目片)治疗后,出血逐渐完全吸收,玻璃疣处局部隆起同前,无明显变化。结论:OCTA在埋藏型ODD中具有特征性表现,多模式影像可帮助临床进一步明确诊断与鉴别,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无创快捷是其最大优势。
田莎赵玥姚进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患眼脉络膜特征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应答的预测作用分析
2020年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眼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的脉络膜特征变化,初步评估其对PCV抗VEGF药物治疗应答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PCV患者63例6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9例39只眼,女性24例24只眼;平均年龄(62.53±6.05)岁;均为单眼发病。患眼均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治疗后应答不佳者再行光动力疗法(PDT)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63只眼中,治疗后无应答或应答不佳38只眼,应答良好25只眼,并据此分为应答不佳组、应答良好组。采用德国Herdelberg公司共焦激光同步血管造影系统(HRA+OCT)增强深度扫描技术测量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脉络膜大血管层厚度(LCVT)。依据ICGA检查结果对脉络膜高通透性(CVH)进行判定。CVH:中晚期(吲哚青绿注射后10~15 min)后极部脉络膜可见边缘模糊的多灶性强荧光。对比观察两组患眼治疗前以及应答良好组治疗后6个月、应答不佳组联合PDT治疗后6个月患眼SFCT、LVCT变化。治疗前后SFCT、LCVT比较行t检验。结果治疗前,63只眼中,伴有CVH表现38只眼(60.3%),其中应答良好组、应答不佳组患眼分别为5(20.0%,5/25)、33(86.8%,33/38)只眼。应答良好组、应答不佳组患眼SFCT、LCVT分别为(244.16±23.74)、(152.76±22.70)μm和(367.34±35.21)、(271.84±35.42)μm。两组患眼治疗前SFCT、LV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4、6.87,P=0.01、0.01)。治疗后6个月,应答良好组患眼SFCT、LVCT分别为(241.04±32.56)、(150.44±23.45)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35、8.64,P=0.08、0.07)。应答不佳组患眼联合PDT治疗后6个月,SFCT、LCVT分别为(311.63±25.36)、(220.11±41.30)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9.23,P=0.02、0.01)。治疗后,所有患眼CVH表现无明显改变,但应答不佳组患眼联合PDT治疗后,多灶性强�
赵玥蒋沁姚进
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视网膜病变多模式影像学特征观察
2023年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并总结其多模式影像学特征。方法:纳入2022年12月—2023年2月因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性视网膜病变在南京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共9例16眼。患眼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眼底照相(fundus photography,FP)、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检查。结果:①视网膜血管炎表现者1例2眼。眼底检查可见受累处视网膜静脉血管扩张,FFA检查可见受累处静脉血管扩张迂曲,晚期荧光着染渗漏明显。OCT检查可见外核层不规则片状高反射,椭圆体带反射缺失或不连续,在OCTA的En face图中呈不规则片状低反射区,血流图可见视网膜血流密度降低。②急性黄斑区神经视网膜病变(acute macular neuroretinopathy,AMN)表现者5例9眼。眼底检查见黄斑中心凹处暗红色病灶;自发荧光呈不规则片状低荧光;ICGA示黄斑区呈不规则片状低荧光并持续至晚期;OCT可见黄斑区中心凹处椭圆体带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反射欠连续,视网膜外核层呈小片状高反射;En face OCT对应中层视网膜可见病灶区呈不规则片状高反射,对应外层视网膜可见椭圆体带缺失处呈不规则斑片状低反射。③视神经视网膜炎表现者3例5眼。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境界不清,周围可散在棉绒斑。FFA可见视盘表面毛细血管扩张,晚期呈弥漫性高荧光渗漏,视网膜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晚期着染渗漏,棉绒斑处呈遮蔽荧光;OCT显示视盘神经纤维层增厚隆起。累及黄斑区可伴有黄斑水肿。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的视网膜病变影像学特征具有多样性,多表现为血�
曹原赵玥杨婷婷姚进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视网膜病变
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在健康人群及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中的特点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采用OCT血管成像系统(OCTA)测量不同年龄健康人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探讨其与年龄之间的关系。同时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特点进行观察分析。方法:(1)240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为4组:A组18~30岁,B组31~45岁,C组46~60岁,D组61~75岁,每组60例,均行双眼OCTA扫描,测取视网膜血管密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视网膜血管密度和年龄的关系;(2)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缺血型和非缺血型CRVO患者各32例(32眼),年龄45~60岁,OCTA分别测量患眼与健眼黄斑区3 mm直径范围视网膜血管密度,分析CRVO患者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特点。结果:(1)不同年龄健康人黄斑区3 mm直径范围视网膜血管平均密度:A组(53.35±2.00)%;B组(52.13±1.78)%;C组(51.15±2.31)%;D组(50.01±2.29)%。各年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492,P<0.05)。(2)非缺血型CRVO者黄斑区整体范围平均视网膜血管密度:患眼(44.73±3.24)%、健眼(51.24±2.45)%,患眼与健眼的整体范围及各象限视网膜血管密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型CRVO者黄斑区整体范围平均视网膜血管密度:患眼(39.46±2.51)%、健眼(51.06±2.45)%,患眼与健眼的整体范围及各象限血管密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型与非缺血型CRVO者患眼的整体范围及各象限血管密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康人群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这可能与一些年龄相关性黄斑血管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CRVO患眼的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较正常降低,缺血型较非缺血型下降更为明显,黄斑区视网膜血管密度的OCTA检查可以作为疾病发展的一种监测手段。
赵玥颜智鹏韩宇逸齐艳胡艳姚进
关键词: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脉络膜裂伤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脉络膜裂伤中的诊断价值,并总结其OCTA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为脉络膜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5例25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频域OCT和OCTA检查。结果:所有患者眼底检查可见病灶多位于黄斑区或视盘颞侧,呈弧形黄白色条纹,周围可伴有视网膜脉络膜水肿和视网膜下出血。FFA早期可见裂伤呈弧形透见荧光,晚期荧光着染;当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时,活动性CNV呈高荧光渗漏。频域OCT可见RPE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反射断裂,临近处的组织反射增强,视网膜下可见小团状高反射隆起。OCTA可见脉络膜裂伤的肉芽组织在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图中表现为具有"条纹形态"的弧形高反射;在断层B扫描(B-scan)中表现为"团状"的向内隆起或向外凹陷,内部具有血流信号。当继发CNV时,在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血流图中可见明确的血管形态,多呈团状,从形态上与脉络膜裂伤的肉芽组织不相同。结论:脉络膜裂伤的修复性肉芽组织与继发性CNV病灶在OCTA中虽然同样呈"团状隆起"并具有血流信号,但两者的形态和组织成分均有明显差异。通过OCTA分层显示以及对病灶细节形态上的观察,可以提高脉络膜裂伤继发CNV的诊断率。
赵玥刘剑姚进
关键词:脉络膜疾病肉芽组织脉络膜新生血管
三种仪器测量白内障眼生物学参数的比较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比较最新的IOL Master 700与已广泛应用的IOL Master 500及A型超声测量白内障眼生物学参数的一致性,分析评价IOL Master 700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的测量优势。方法:前瞻性研究。随机选取2018-04-05/04-20于我院住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52例100眼(其中4例为单眼),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IOL Master 700、IOL Master 500、A型超声波(A超)进行检查,获取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Km)、中央前房深度(ACD)、角膜横径(W-W)、瞳孔直径(P)等参数。结果:IOL Master 700、IOL Master 500、A超对AL和ACD的检出率分别为98%、87%、99%和100%、99%、99%;IOL Master 700、IOL Master 500对Km的检出率分别为100%、99%;对W-W及P的检出率均为99%。其中高度近视伴后巩膜葡萄肿且AL≥26mm的24眼,IOL Master 700、IOL Master 500、A超的AL检出率分别为96%、79%、96%。三种设备间测得的AL、ACD有差异(F=11.58,P=0.03;F=12.46,P=0.02),Km、W-W、P的参数无差异(均P>0.05)。三种设备对AL测量的平均差值:IOL Master 700和IOL Master 500为0.05±0.12mm,IOL Master 700和A超为0.16±0.14mm;三种设备对AL≥26mm的AL测量的平均差值:IOL Master 700和IOL Master 500为0.17±0.16mm,IOL Master 700和A超为0.55±0.22mm,IOL Master 500和A超为0.11±0.17mm。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各设备间在AL测量结果中具有较高的相关性,IOL Master 500与IOL Master 700(r=0.85,P=0.03);IOL Master 500与A超(r=0.69,P=0.02);IOL Master 700与A超(r=0.61,P=0.03);通过Bland-Altman法对各设备的AL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显示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三种设备的不同眼部生物测量结果一致性较高。IOL Master 700对AL的检出率高于IOL Master 500;同时在高度近视伴后巩膜葡萄肿的AL测量中,IOL Master 700测量的精确性及可靠性更高。与传统检查设备相比,IOL Master 700更好的穿透力和精准度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测量参数。
赵玥张森俊颜智鹏臧晓崔海涛田莎蒋沁
关键词:A型超声白内障
青少年双眼特发性中心凹旁毛细血管扩张症继发双眼脉络膜新生血管一例
2021年
患者女,12岁。因发现双眼戴镜后矫正视力不佳1周于2020年7月30日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其全身健康情况良好。眼科检查:右眼、左眼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1、0.15。双眼眼前节未见异常。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区中心凹反光消失,伴有色素沉着(图1A,图1B)。眼底自身荧光(FAF)检查,双眼黄斑中心凹呈强荧光,色素沉着呈弱荧光(图1C,图1D)。
赵玥姚进
关键词:青少年毛细血管扩张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刍议医学人文
2012年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医学人文的概念逐步进入现代医学领域,医学人文的意义及其重要性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该文分别从现代医学战争模型的治疗观,医学的发展、局限性、医学科学和医务工作的要求等五个方面讨论医学人文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以期努力达到医学人文对现代医务工作提出的要求。
赵玥
关键词:医学人文
雷珠单抗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合并CNV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应用多模式影像观察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效果,探讨评估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0眼确诊为CCSC合并CNV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的增强深度成像(EDI)模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血流扫描检查。对存在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SRF)以及CNV的患眼行玻璃体腔雷珠单抗(IVR)注射治疗,采取1+PRN方案,随访时间为注药治疗后1wk,1mo,末次注药治疗后3mo。观察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CNV血流面积。结果:所有患眼在基线、眼内注药治疗后1wk,1mo,末次治疗后3mo时各时间点CMT有差异(F=62.06,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CMT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t=3.08、6.57、4.90,P=0.01、0.02、<0.01),其中47%患者SRF最终可完全吸收(14/30)。各时间点BCVA比较有差异(F=87.21,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与基线比较均有差异(t=6.52、4.71、6.01,P=0.03、<0.01、<0.01)。各时间点SFCT比较有差异(F=57.98,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SFCT与基线比较均有差异(t=5.11、9.03、4.27,P=0.03、<0.01、<0.01)。各时间点CNV血流面积比较有差异(F=70.78,P<0.01);治疗后1wk,1mo时CNV血流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均无差异(t=7.01、6.54,P=0.07、0.05),末次注药治疗后3mo时CNV血流面积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t=4.51,P=0.02)。CMT变化量与基线时的BCVA、CMT、CNV血流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0.41、0.41,P=0.02、0.03、0.03)。BCVA变化量与基线BCVA及CMT呈显著正相关(r=0.89、0.43,P<0.01、0.02)。结论:CCSC合并CNV的患眼对抗VEGF的治疗应答敏感性不一,部分患眼的SRF通过治疗可完全吸收;CNV可能并非是引起SRF的唯一影响因子。基线�
赵玥杨婷婷蒋沁姚进
关键词:脉络膜新生血管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