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琪瑛

作品数:18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艺术
  • 6篇文化科学
  • 3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1篇儿童
  • 8篇影戏
  • 6篇文化
  • 5篇艺术
  • 5篇皮影
  • 5篇婺剧
  • 5篇校园
  • 5篇教育
  • 4篇皮影戏
  • 3篇艺术教育
  • 3篇儿童文化
  • 2篇信仰
  • 2篇演艺
  • 2篇娃娃
  • 2篇戏剧
  • 2篇戏曲
  • 2篇进课堂
  • 2篇课堂
  • 2篇表演
  • 2篇表演艺术

机构

  • 17篇浙江师范大学
  • 2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8篇邓琪瑛

传媒

  • 4篇民族艺术研究
  • 3篇创新
  • 2篇文化遗产
  • 1篇青年探索
  • 1篇戏剧(中央戏...
  • 1篇教育导刊(下...
  • 1篇浙江师范大学...
  • 1篇浙江艺术职业...
  • 1篇教育学报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原生态民族文...
  • 1篇民间文化论坛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6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台湾校园儿童影戏看民族艺术教育的体验与实践被引量:2
2010年
台湾校园儿童影戏,是台湾移民对汉民族传统艺术继承与发扬的具体表现。透过对人类自然能力的开发以及人类文明能力理性精神的彰显,儿童与影戏分别以自身既有的特点在校园里作了结合,这为落实我国民族艺术教育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邓琪瑛
关键词:儿童民族艺术教育自然能力
略论两种不同教育定势思维的折中把握
2011年
"从娃娃抓起"的定势思维根植于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社会,是一种典型以成人为主导的功利取向教育观;而在当今处于急剧变化的工商业时代里,一种新的儿童观——"解放儿童"的呼声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两股对立的儿童观分别代表了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发展的不同思维。如何将两股迥然相对的观点调和成一种适应当今教育所需的实践原则是本文的诉求。
邓琪瑛
关键词:《儿童权利公约》文化反哺代际和谐
儿童戏剧表演艺术教育新范型的探索——以台湾“校园儿童影戏”与浙江“婺剧进课堂”为比较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戏曲进课堂"活动是近年为教育界和民俗学界所关注的话题,虽然尚未形成热点议题,但由于生成背景与学童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互相紧扣,所以格外凸显出两者交融后的特殊性与重要性。首先,它让两大泾渭分明的西方儿童戏剧教育理论产生了融合的契机;其次,以传统戏曲作为特定的艺术教育普及载体,不仅着重素质教育的培养与提升,也借此强化了本土戏曲艺术的永续发展;此外,它一改传统不人道的教育陋习,体现了以"儿童"为学习本位的进步精神,这在以往是不曾出现过的,故将之视为一种儿童戏剧表演艺术教育的"新范型"实不为过。"新范型"同时也是"戏曲进课堂"活动的实践成果,它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并能引发后续的学习扩散效应。因此对"新范型"的研究需要进行实地的田野考察,透过不同地区和剧种之间的相互比较,则更能彰显其特定的教育作用及各有所长的艺术审美价值。
邓琪瑛
关键词:儿童戏剧民俗艺术
一个被激活了创继潜能的新典范——论“婺娃娃”的培育与“校园儿童婺剧”发展的可能性被引量:3
2010年
本文以儿童的创继潜能(创造和继承能力)为切入点,分别针对培育工作者的"境教智慧"和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作了实地的考察与论证,总结出"婺娃娃"在"境教智慧"下得到了很好的艺术传承;在扎实的传承基础下,"婺娃娃"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让"校园儿童婺剧"得到应有的发展,并以此来丰富婺剧的生命内涵。
邓琪瑛
关键词:儿童婺剧创造力艺术教育
儿童文化精神与戏剧艺术精神——兼论儿童审美体验与中国戏曲之“圆”的关系
2013年
儿童文化的核心精神是游戏精神,其中装扮游戏最能体现儿童生活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因此装扮游戏就是儿童戏剧的发端。戏剧源于儿童与原始人浪漫的诗性思维,并不断体现在他们的模仿和扮演之中,那是一种主客统一、身心和谐的体验关系,可以说儿童文化精神就是一种戏剧艺术精神。历来研究儿童文化精神者多以哲学的视角出发,这里通过实地的田野考察,以一个婺剧的学习为个案并从戏曲艺术精神的角度出发,让我们看到儿童的审美经验在中国戏曲艺术精神之"圆"里得到了完整的体现,那是一种气韵真纯的"自然美"和通体流畅的"和谐美"所共同交织而成的"圆"的境界。
邓琪瑛
关键词:儿童游戏戏剧中国戏曲
影戏与巫术及佛教关系三题——以陆丰影戏为个案
2006年
透过实地调查,发现“洗叉仪式“与“影偶传说“,实际上都是一种对“灵魂”的关注,其具体做法,是利用“巫术”对“怨魂”所形成的灾疫进行驱逐。“红面武装猴”的作用,与古代方相氏是一样的,但被用来“洗叉”,却具有独特不寻常的意义,很明显地是受到佛教中土化之后,文人小说“西游记”的影响。
邓琪瑛
关键词:影戏巫术佛教
海峡两岸儿童传统表演艺术教学活动的比较研究——以浙江“婺剧进课堂”和台湾“校园影戏”为例
2013年
透过浙江"婺剧进课堂"和台湾"校园影戏"的比较研究,让我们看到了两岸在儿童传统表演艺术教学推广活动推展上所具有的共性与各自的特色。在共性方面,两岸都把握了"三适性"推展法则和"双体互渗"的有机操作;在特色方面,浙江"婺剧进课堂"凸显了生态上的优势与对基本功的重视,而台湾"校园影戏"则有利于学童创意的激发与横向的区域拓展。
邓琪瑛
关键词:儿童婺剧皮影戏
试论儿童文化的原初性与可塑性被引量:2
2010年
儿童文化,看似一个极为单纯的议题,不具备任何深邃的内涵可供讨论,殊不知它饱含能量,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成人的关注与挖掘。可惜的是,成人世界向来对此不够重视。"原初性"与"可塑性"是儿童文化最珍贵的精髓,也是该文化的价值核心与基本特征。儿童文化虽不直接带来经世致用的功能,但对它的探索,将有助于唤醒成人对儿童文化的尊重,且为儿童文化打开一条可供应用的思路。这对净化人心与创建和谐社会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邓琪瑛
关键词:儿童文化
“戏曲进课堂”活动的综合考察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戏曲进课堂"活动的开展有其双重的现实意义。一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戏曲",其艺术综合特性对"全人教育"的落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在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和作为载体的"戏曲"之间,构筑了一道极为重要的桥梁。这不仅有助于实现一部分由学童对传统戏曲的继承,同时也可能催生出另一种新形态的校园戏曲表演艺术。对两者而言,都是一种双赢的局面。然而在施行的过程中,也有诸多问题产生。通过对实地的考察和文献的综合研究,对目前所发生的三大问题分别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首先提出"三适性"(适时,适人,适地)法则是顺利开展活动的通则;其次提出该活动是一种"双体互渗"(双体系指"儿童"和"戏曲")的有机操作模式;再者对该活动要能大幅铺摊并落实必须正视对"主干教师"的培养,由此提出了两个培育途径以供参考。最后以观照历史和继往开来作结,为该活动的推展打下一剂强心针。
邓琪瑛
关键词:儿童全人教育皮影戏婺剧
南台湾儿童影戏的校园传承模式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我国皮影戏在2005年正式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后得到了具体保护。但在保护民间皮影的同时,更应考虑如何开辟一条能让影戏艺术可持续发展的传承之路。南台湾校园儿童影戏以一种适时、适人、适地的"三适性传承模式"有效地将学校、儿童、皮影文化区共同组合成一个动态的民俗应用场域,20多年来不断创造出与时代接轨的现代皮影,同时也保护了传统皮影。
邓琪瑛
关键词:儿童影戏校园传承模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