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磊

作品数:12 被引量:93H指数:6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内镜
  • 5篇食管
  • 4篇癌前
  • 4篇癌前病变
  • 4篇病变
  • 3篇早期胃癌
  • 3篇早期胃癌及癌...
  • 3篇肿瘤
  • 3篇黏膜
  • 3篇黏膜下
  • 3篇胃癌
  • 3篇胃癌及癌前病...
  • 3篇膜下
  • 3篇内镜黏膜
  • 3篇内镜黏膜下
  • 3篇剥离术
  • 3篇病理
  • 2篇靛胭脂
  • 2篇靛胭脂染色
  • 2篇诊疗

机构

  • 12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遵义医学院附...
  • 1篇重庆市江北区...

作者

  • 12篇邓磊
  • 10篇樊超强
  • 9篇于劲
  • 7篇王雷
  • 6篇柏健鹰
  • 5篇赵晓晏
  • 5篇杨仕明
  • 4篇廖忠莉
  • 4篇谢霞
  • 4篇杨歆
  • 3篇杨小军
  • 3篇郭红
  • 2篇彭学
  • 2篇凌贤龙
  • 2篇汪兴伟
  • 1篇宁琳洪
  • 1篇尹向前
  • 1篇舒小芮
  • 1篇滕冬梅
  • 1篇唐波

传媒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华消化病与...

年份

  • 5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内镜下分型与术后病理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与病理学类型的关系,为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我中心已行内镜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65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5例患者中,行内镜手术126例,外科手术22例)。结果 165例LST患者中,其中颗粒均一型(LST-G-H)9个,结节混合型(LST-G-M)124个,平坦隆起型(LST-NG-F)32个,假凹陷型(LST-NG-PD)0个。病理结果:癌变16个,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4个,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5个,息肉或腺瘤20个。结节混合型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47.58%(59/124),高于颗粒均一型22.22%(2/9),但无显著差异;平坦隆起型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及黏膜下癌的发生率31.25%(10/32)。总体比较:各亚型的病理类型比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χ2=7.6301,P=0.2665),各亚型和病理类型在形态特点的分布比例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颗粒型、非颗粒型中,LGIN、HGIN以及Cancer的分布具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多发生于直肠。其内镜下各分型的癌变率及恶性潜能均较高,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彭学樊超强于劲杨歆邓磊谢霞廖忠莉聂绪彪鲜承宏刘恩杨仕明柏健鹰
关键词: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病理学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肠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y spreading tumor,LS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于28例直径大于5 cm的LST行ESD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归纳分析其治愈性情况、病理特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8例病变均为颗粒型(LST-G),其中颗粒均Ⅰ型7例,结节混合型21例,病变直径约(6.88±2.10)cm,最大病变直径约12 cm,其中环周病变为4例,手术操作时间为25-380 min,中位时间为72.5 min,病变整块切除率为92.2%(26/28);治愈性切除率为89.3%(25/28);穿孔发生率为10.7%(3/28);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10.7%(3/28),术后狭窄发生率为10.7%(3/28),术后随访3-29个月未见局部复发。结论未侵犯黏膜下层的LST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可行的,但其手术难度较大,因此必须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在完善的内镜设备情况下进行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于劲樊超强邓磊谢霞杨歆廖忠莉聂绪彪谯秋健杨仕明柏健鹰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早期癌及上皮内瘤变内镜分型与病理的关系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通过普通白光内镜及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arrow-band imaging combined with magnifying endoscopy NBI-ME)观察早期食道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分型,并探讨其与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7月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的内镜分型及病理结果。结果 152例患者157处病灶纳入研究,其中上皮内乳头状毛细血管襻(intrapapillary capillaryloop,IPCL)为Ⅳ型的有12处,V1型有42处,V2有42处,V3有56处,Vn有5处,内镜下征象为0-Ⅱa型有34处,0-Ⅱb型有95处,0-Ⅱc型有22处,0^-Ⅱa+Ⅱc型有6处。经病理组织证实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为58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为54处,癌为45处。6.4%(10/157)侵犯黏膜下层浅层(sm1),93.6%(147/157)局限于黏膜内。IPCL分型和病理组织的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列联系数C=0.559 2,P<0.05),LGIN的IPCL以Ⅳ及V1型为主LGIN以IPCL为Ⅳ及V1型为主,HGIN以V2及V3型为主,癌以V3及Vn为主,白光内镜下分型和病理的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列联系数C=0.496 8,P<0.001),癌主要以0-Ⅱa型为主,HGIN及LGIN中以O-Ⅱb型为主。结论通过白光内镜及NBI-ME观察发现,白光内镜分型和病理具有相关性,癌主要以0-Ⅱa型为主,HGIN及LGIN中以O-Ⅱb型为主;IPCL分型也和病理组织的恶性程度具有相关性,LGIN的IPCL以Ⅳ及V1型为主,HGIN以V2及V3型为主,癌以V3及Vn为主,因此通过对5种食管黏膜IPCL的形态观察及内镜下分型可以推测病理组织学诊断,提高镜下对国人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准确率,以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及镜下随诊。
谢霞樊超强于劲杨歆邓磊廖忠莉杨仕明柏健鹰
关键词:早期食道癌
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效果评价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评价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期间,经我院电子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所有符合手术条件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在麻醉下行ESTD切除病变,并进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记录病变信息及术中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54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经ESTD完整切。4例患者因肿瘤横径大于3.5 cm无法完整经食管取出而转外科切除。切除标本按长径及横径测量,切除病变长0.8-8.5 cm,平均2.55 cm;横径0.5-3.0 cm,平均1.65 cm;手术时间20-280 min,平均68 min。11例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发生率20%,3例出现术中可见穿孔,发生率(5.6%),1例术后发现膈下少量游离气体,发生率1.8%,均保守治疗后恢复。术后54例病变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均为平滑肌瘤,切缘均为阴性。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气胸,无术后隧道内出血。术后采用胃镜及超声胃镜随访时间1-2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随访期内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病例。结论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种微创和高难度的手术治疗方式,因其保留了正常黏膜可以覆盖创面,大大减少了穿孔风险,具有损伤小,切除精度高的特点,是一种治疗食管固有肌层来源的黏膜下肿瘤的安全可行的方法。
邓磊于劲樊超强廖忠莉谢霞聂绪彪彭学杨歆滕冬梅杨仕明柏健鹰
关键词:食管黏膜下肿瘤固有肌层
进修生消化内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总结进修生在消化内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对策。方法以来自不同级别医院的42名进修生为研究对象,根据进修生内镜操作基础及进修目的等不同分为3组:基础操作组(n=12),镜下治疗组(n=23),特殊内镜组(n=7)。分析各组进修生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各组考核情况。结果基本操作组进修生因主要来自乡镇级医院,多数不熟悉内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不熟悉胃肠道的正常解剖学和疾病的镜下表现,均存在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镜下治疗组由于多数来自县级以上医院,学历多为本科及研究生,多数对胃肠镜操作达到熟练或基本熟练程度,进修时间相对较长,其主要问题集中在实际操作机会较少。特殊内镜组的学历以研究生为主,全部来自省市级医院,均熟练基本胃肠镜操作,特殊内镜组的主要问题为实际操作机会较少。所有进修生返回原单位后能够独立开展所学技术。结论分组教学、因材施教的规范化消化内镜教学模式,能够满足来自不同级别医院进修生的需求,为医院消化内镜技术的广泛开展输送人才。
汪兴伟樊超强郭红王雷凌贤龙赵晓晏柏健鹰邓磊
关键词:消化内镜教学进修生
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于劲邓磊王雷杨小军樊超强赵晓晏
PBL教学法在消化内镜临床进修教学中的实施和效果被引量:2
2011年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教学模式相比,在设计理念、实施方式、评估体系、实际效果等方面,均有根本区别。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也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我院消化内镜中心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进修生实施了PBL教学法,与LBL教学模式相比较,取得更好效果。
汪兴伟赵晓晏王雷凌贤龙宁琳洪邓磊郭红
关键词:教学模式消化内镜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7例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3年
贲门失弛缓症(esophageal achalasia,EA)又称贲门痉挛、巨食管,是由于食管贲门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所致的食管功能性疾病。以往内镜下治疗EA的方法主要有球囊扩张治疗、肉毒杆菌注射治疗、食管支架治疗、微波治疗、硬化剂治疗等,但上述方法都不能最终解除食管下端括约肌(LES)梗阻,复发率较高。
尹向前樊超强邓磊王雷郭红
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球囊扩张治疗肌切开术食管支架治疗食管下端括约肌
色素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色素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至12月对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48例胃镜疑诊Ⅱc型早期胃癌患者,行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进行色素内镜检查。比较白光内镜、色素内镜下病灶边界清晰程度。所有病变行黏膜下切除术(ESD)后,观察病变大小、部位、肉眼分型、病理诊断和侵犯深度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48例疑诊Ⅱc型早期胃癌病理诊断癌前病变22例(45.83%),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早癌26例(54.17%)。全部48例患者ESD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未发现癌残留。色素内镜对癌前病变、分化型早期胃癌边界的诊断优于白光内镜(χ2值分别为5.87、7.20,P<0.05)。色素内镜下清晰或不清晰病变的病灶大小、病灶位置、肉眼分型、病理诊断和病变侵犯深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边界的判断优于白光内镜。
于劲邓磊王雷杨小军樊超强赵晓晏
关键词:早期胃癌癌前病变色素内镜病理
玻璃帽在内镜下取食管尖锐异物的临床应用
2012年
食管内异物在临床上是常见的急症之一,采用内窥镜取食管异物是目前临床上认可的最安全、快捷、有效的诊疗方法[1]。对嵌顿于食管的不规则尖锐异物,若抓取不当,极易引起食管狭窄处粘膜撕裂、出血、穿孔等并发症。2010年1月至2011年3月来我科内镜下取食管异物的患者共86例,本文主要介绍玻璃帽在内镜下取食管尖锐异物的方法及应用。
舒小芮于劲邓磊王雷谯秋健
关键词:食管异物内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