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邬志伟

作品数:28 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细胞
  • 12篇白血
  • 12篇白血病
  • 11篇急性
  • 8篇免疫
  • 7篇抗体
  • 6篇磷脂抗体
  • 6篇抗磷脂
  • 5篇抗磷脂抗体
  • 4篇调节性
  • 4篇血管
  • 4篇节性
  • 4篇表型
  • 3篇血管内皮
  • 3篇髓系
  • 3篇染色
  • 3篇染色体
  • 3篇肿瘤
  • 3篇免疫表型
  • 3篇免疫表型分型

机构

  • 21篇安徽省立医院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安徽省立儿童...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28篇邬志伟
  • 18篇徐修才
  • 15篇翟志敏
  • 14篇李庆
  • 8篇孙自敏
  • 8篇徐静玮
  • 7篇张翠萍
  • 6篇张爱梅
  • 5篇胡超杰
  • 5篇汪健
  • 4篇王会平
  • 4篇朱薇波
  • 4篇刘会兰
  • 3篇晏开力
  • 3篇刘欣
  • 2篇丁小灵
  • 2篇耿良权
  • 2篇童娟
  • 2篇魏海明
  • 2篇吴振添

传媒

  • 5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免疫学杂志
  • 2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临床输血与检...
  • 1篇浙江检验医学
  • 1篇第十届全国风...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09
  • 4篇2008
  • 7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4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KG2D-MICA/B在急性白血病免疫逃逸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NK细胞活化性受体(NKG2D)-MICA/B在急性白血病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例初发未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白血病细胞表面MICA/B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MICA及MICB(sMICA,sMICB)水平,同时检测患者NKG2D表达水平。选择5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结果(1)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白血病细胞表面不表达或弱表达MICA/B,正常人淋巴细胞表面不表达MICA/B。(2)患者血清sMICA和sMIC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患者NKG2D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白血病细胞表面MICA和MICB的脱落损伤基于NKG2D-MIC的抗白血病效应,可能是导致急性白血病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
吴振添刘会兰耿良权邬志伟童娟汤宝林魏海明孙自敏
关键词:MICAMICBNKG2D急性白血病免疫逃逸
VEGF与肿瘤的相关性及其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诱导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患者的表达水平及与愈后的相关性,并探讨VEGF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作用。方法用ELISA法检测初发及愈后出院的肿瘤患者血清VEGF含量;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经贴壁法获取MSCs,体外经高浓度VEGF诱导分化,通过流式分析表面分子CD34、CD31和vWF以及体外成血管实验对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初发患者与正常对照相比高水平表达VEGF(P<0.01),而愈后明显降低(P<0.01)。MSCs经VEGF诱导后呈现“纤维细胞”样长梭形,内皮系表面分子CD34、CD31、vWF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可形成“血管管腔样”结构。结论VEGF与肿瘤的发生及其愈后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可诱导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晏开力翟志敏汪健李庆邬志伟徐修才徐静玮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血管内皮细胞
CD4^+CD25高表达调节性T细胞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关系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探讨其在儿童ALL发生、治疗过程中的意义。方法以40例ALL儿童不同治疗阶段的55份外周血为标本,细胞膜表面抗原采用双色或三色单克隆抗体直接标记法,检测细胞核抗原FoxP3时先标记膜表面抗原,固定破膜后再标记胞核抗原,应用多参数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结果ALL患儿的CD4^+CD25Treg同时表达CD62L和胞核抗原FoxP3。ALL标危组治疗不同阶段儿童的CD4^+CD25高表达T细胞数值分别为:首次诱导缓解组(1.04±0.33)%,维持治疗组(1.60±0.44)%,持续完全缓解组(1.29±0.30)%;ALL中/高危维持治疗组则为(2.24±0.75)%。结论ALL患儿的CD4^+CD25Treg数值高于健康儿童,并且与疾病的危险度和治疗的效应有一定的关系;CD4^+CD25Treg水平升高可能是白血病复发的原因之一。
张爱梅翟志敏王宁玲李庆徐修才邬志伟张翠萍王会平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急性儿童T淋巴细胞调节性
脑梗死患者抗磷脂抗体的测定与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抗磷脂抗体(APA)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57例脑梗死(C I)患者和82例正常对照组(N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CA-IgG、IgM、IgA,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狼疮抗凝物法(PTT-LA)筛选狼疮抗凝物(LA)。结果C I组血清中ACAIgG、IgM、IgA以及LA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NC组(P<0.05);C I组总APA阳性率(25.5%)显著高于NC组(4.9%),P<0.01;多灶性C I组APA的阳性率(36.5%)明显高于单灶性C I组(15.7%),P<0.05;在40例APA阳性脑梗死的病因分析中,≤50岁C I组单纯APA阳性率(58.3%)显著高于>50岁C I组单纯APA阳性率(14.3%),P<0.05;女性C I组与男性C I组之间AP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磷脂抗体与脑梗死密切相关,且以多灶性脑梗死多见,尤其是原因不明的脑梗死患者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
丁小灵任明山李淮玉邬志伟王文静
关键词:脑梗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397例急性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与FAB分型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本研究探讨急性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改变,了解染色体核型异常与急性白血病FAB分型的关系及其对预后因素的影响。397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于治疗前抽取骨髓标本,采用短期细胞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应用G显带技术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397例急性白血病中78例无分裂相,319例可供染色体核型分析的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175例(占54.9%)。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AMLL)3种类型的白血病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分别为33/120例(占27.5%)、129/252例(占51.2%)和13/25例(占52.0%)。超二倍体41例(占23.4%),亚二倍体22例(占12.5%),正常二倍体112例(占64.0%)。AML染色体核型异常中与FAB分型相关的特异性染色体重排74/129例(占57.4%)。结论:大约55%左右的急性白血病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一些特异性染色体异常改变是急性白血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与急性白血病的FAB分型有明显相关性,染色体检查和分子遗传学方法相结合,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霍菲菲刘欣孙自敏朱薇波郑昌成汪健邬志伟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染色体FAB分型
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索染色体G显带法检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骨髓细胞染色体的最佳条件,并结合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一步分析骨髓细胞染色体检查在AML患者中的应用和...
邬志伟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染色体核型分析
文献传递
慢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移植后微小残留病的检测
2012年
目的:评价3种不同方法在动态检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微小残留病(MDR)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细胞遗传学(CC)、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FISH)、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3种方法检测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结果:HSCT前的24例CML患者仅1例Ph染色体核型占96%,其余均100%。HSCT后1个月,CC检测成功率为83%,15%患者Ph阳性,2个月后Ph均阴性。D-FISH检测结果显示,2例变异型Ph易位患者阴性,其余患者HSCT前的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CC,HSCT后2个月内,即使Ph核型比例很低甚至阴性,仍然检出很多阳性细胞,但敏感度低于RT-PCR,HSCT后1个月开始显现出显著差异。结论:CC只能部分反映供受者性别不合的嵌合状态,对MRD检测的意义不大;CML患者在HSCT后2个月内,选择D-FISH检测MRD较适合,D-FISH阴性后,则采用敏感度更高的RT-PCR方法。
汪健孙自敏徐修才邬志伟刘会兰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微小残留病
幼儿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一例被引量:2
2005年
邬志伟翟志敏徐静玮
关键词:幼儿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凝血活酶时间APTT
流式细胞术和RT-PCR检测APL完全缓解患者微小残留病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评价利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两种方法检测同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完全缓解(CR)患者微小残留病变(MRD)的一致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8例确诊为APL-CR 1~5年的患者为对象,分别利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FCM)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或骨髓中的MRD,平均跟踪随访36个月(15个月~70个月),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的一致性,并对其在评估CR患者预后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两种方法检测28例APL-CR患者,获相同结果的共22例,其中双阳性者17例(60.7%),双阴性者5例(17.9%),Kappa值为0.478,另有6例检测结果不一致(21.2%),其中4例RT-PCR检测阳性者FCM检测为阴性,2例RT-PCR检测阴性者FCM检测为可疑阳性.随访发现MRD双阳性组有2例临床证实复发,复发率为11.8%(2/17),而MRD单阳性组(6例)和MRD双阴性组(5例)无1例复发.结论检测APL-CR患者MRD,FCM和RT-PCR两种方法之间有较高的一致性.MRD双阴性和单阴性组预后好,无复发;而MRD双阳性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前两组,但特异性较低.按传统标准已达CR的患者,用先进的分子学方法仍可测出MRD为阳性,提示临床必须高度警惕,避免复发.
武超翟志敏徐修才汪健李庆邬志伟徐静玮
关键词:微小残留病流式细胞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成人复杂核型恶性血液病特点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成人恶性血液病患者复杂核型的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48例成人复杂染色体核型血液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染色体异常情况。结果成人复杂核型恶性血液病患者以高龄为主,60岁以上占37.50%。所涉及病例中,髓系恶性血液病患者占比最高,为68.75%,其次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占12.50%。染色体异常以长短臂加减(31例),marker染色体(22例),以及平衡移位(21例)多见。结论成人复杂核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高龄人群占比较高,复杂核型以特定的几种异常为主。
胡超杰邬志伟李庆张翠萍祝怀平刘会兰
关键词:复杂核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