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子君

作品数:6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液相色谱
  • 3篇色谱
  • 3篇相色谱
  • 3篇蓝萼甲素
  • 3篇甲素
  • 3篇高效液相
  • 3篇高效液相色谱
  • 2篇液相
  • 2篇液相色谱法
  • 2篇色谱法
  • 2篇高效液相色谱...
  • 1篇代谢转化
  • 1篇蛋白
  • 1篇蛋白结合率
  • 1篇蛋白酶抑制
  • 1篇蛋白酶抑制剂
  • 1篇毒理
  • 1篇毒性
  • 1篇毒性成分
  • 1篇新药

机构

  • 6篇上海中医药大...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东化工制药...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

  • 6篇陈子君
  • 4篇李云森
  • 3篇李仪奎
  • 2篇曹露晔
  • 1篇付中平
  • 1篇王峥涛
  • 1篇刘红雨
  • 1篇金若敏
  • 1篇周吉燕
  • 1篇马越鸣
  • 1篇王富军
  • 1篇鲁岚

传媒

  • 3篇中草药
  • 1篇药物分析杂志
  • 1篇华西药学杂志
  • 1篇云南中医中药...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1篇200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从有毒植物中开发新药的探讨被引量:16
2002年
李云森陈子君王峥涛
关键词:有毒植物新药植物药毒性成分毒理
蓝萼香茶菜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04年
蓝萼香茶菜[Rabdosiajaponica穴Burm·f·雪HaraVar.glaucocalyx穴maxin雪Hara]是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具有健胃、清热解毒、活血、抗菌消炎和抗癌活性,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各国学者对其药理及化学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从化学与药理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
曹露晔陈子君
关键词:蓝萼香茶菜药理
RP-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蓝萼甲素含量与药代动力学及排泄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研究蓝萼甲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及排泄过程并建立大鼠生物样品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从生物样品中提取出蓝萼甲素后用 Hypersil BDS C_(18)(250 mm×4.6 mm,5 μm)柱进行分离,流动相为甲醇-水(45:55)。结果:蓝萼甲素在大鼠体内静脉给药后药代动力学符合二房室模型。t_(1/2α)和 t_(1/2β)分别为4.32 min 和28.56min,12 h 蓝萼甲素在尿、粪便中的排泄量分别为12.8%和23.8%,在10 h 内胆汁中的排泄量为35.68%。结论:此方法快捷、灵敏、简便,适合于蓝萼甲素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曹露晔陈子君李云森李仪奎马越鸣金若敏
关键词:蓝萼甲素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药代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蓝萼甲素与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率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研究蓝萼甲素与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方法采用大鼠血浆平衡透析法,HPLC法测定透析袋两侧溶液中蓝萼甲素的质量浓度,计算蓝萼甲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蓝萼甲素在质量浓度为20、10、1μg/mL时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74.46%、77.87%、75.29%。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蓝萼甲素的生物样品测定具有简便、快速、灵敏与选择性高的特点。蓝萼甲素具有中等强度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曹露晔陈子君李云森李仪奎
关键词:蓝萼甲素蛋白结合率高效液相色谱
蓝萼甲素在大鼠体内外的代谢转化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研究蓝萼甲素在大鼠体内外的代谢转化。方法采用大鼠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研究对蓝萼甲素的代谢转化。采用RP-HPLC法同时分离检测蓝萼甲素及其体外代谢产物。结果用液-液萃取、制备HPLC法,从大鼠胆汁中分离了一个代谢产物,经质谱分析推测结构为羟基化蓝萼甲素,并采用HPLC-MS连用,分析了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样品中的代谢产物,推测了蓝萼甲素的可能代谢转化途径。结论蓝萼甲素在大鼠肝微粒体和胆汁中可被代谢转化,主要代谢产物为羟基化蓝萼甲素。
曹露晔李云森陈子君李仪奎
关键词:蓝萼甲素肝微粒体酶药物代谢高效液相色谱法
苦瓜蛋白酶抑制剂对苦瓜降糖多肽活性的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苦瓜蛋白酶抑制剂对苦瓜降糖多肽口服降糖活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单次iv四氧嘧啶80mg/kg给药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以降糖多肽(20、10、5 mg/kg)iv给药,于0.5、2、4、68、h尾静脉取血测定空腹血糖;测定在不同降糖多肽与蛋白酶抑制剂配伍剂量下,ig给药21 d后的空腹血糖值;以降糖作用显著的配伍比例,ig给药7、142、1 d和停止给药7 d后测定血糖。结果降糖多肽于iv给药4 h后,高、中、低3个剂量均表现出显著降血糖效应(P<0.05、0.01);降糖多肽与抑制剂(300+300)(、100+100)、(100+50)(、100+25)mg/kg 4个配伍剂量组ig给药21 d后表现出显著降血糖效应,且以后两个剂量组ig给药的降血糖作用为更佳,停药7 d后给药组血糖值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异。结论苦瓜蛋白酶抑制剂在ig给药过程中能够使苦瓜降糖多肽免遭消化系统的蛋白水解酶破坏而起保护作用,维持其降血糖药效,该作用与两者间的配伍剂量有关。
付中平刘红雨鲁岚陈子君周吉燕王富军
关键词:苦瓜蛋白酶抑制剂糖尿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