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忠明

作品数:83 被引量:799H指数:18
供职机构:四川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一般工业技术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2篇天文地球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8篇暴雨
  • 25篇中尺度
  • 12篇降水
  • 11篇中尺度系统
  • 10篇低涡
  • 9篇西南低涡
  • 6篇低空
  • 6篇低空急流
  • 6篇青藏
  • 6篇涡度
  • 6篇急流
  • 6篇辐合
  • 5篇盆地
  • 5篇青藏高原
  • 5篇暴雨过程
  • 5篇暴雨天气
  • 5篇大暴雨
  • 4篇动力机制
  • 4篇云团
  • 4篇散度

机构

  • 46篇中国气象局成...
  • 28篇四川省气象科...
  • 11篇四川省气象局
  • 7篇成都信息工程...
  • 5篇自贡市气象局
  • 4篇成都大学
  • 3篇湖北省气象局
  • 2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成都气象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德阳市气象局
  • 1篇中国民航飞行...
  • 1篇凉山州气象局

作者

  • 83篇陈忠明
  • 28篇闵文彬
  • 10篇高文良
  • 10篇何光碧
  • 9篇徐裕华
  • 7篇杨康权
  • 6篇缪强
  • 5篇刘富明
  • 4篇崔春光
  • 4篇徐茂良
  • 3篇罗秀陵
  • 3篇高文良
  • 2篇马振锋
  • 2篇黄福均
  • 2篇缪强
  • 1篇傅慎明
  • 1篇王晓芳
  • 1篇郑小勇
  • 1篇刘波
  • 1篇汪丽

传媒

  • 17篇高原山地气象...
  • 14篇高原气象
  • 11篇四川气象
  • 5篇大气科学
  • 4篇气象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3篇气象学报
  • 2篇成都气象学院...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B...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遥感学报
  • 1篇大学数学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气象科技进展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8篇2006
  • 2篇2005
  • 8篇2004
  • 6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 5篇1994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流域雨季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40930951)成果简介被引量:1
2014年
长江流域产生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是雨季强降水的重要影响系统,深入研究它的组织结构、活动规律及其发生发展机制,对提高暴雨的预报能力有重大意义。近3年来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对中尺度对流系统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对长江流域产生暴雨的MCS进行组织形态分类、分析了不同线状MCS的结构特征、合成分析了各线状MCS产生的环境条件;我国三阶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尤其是山地—平原环流对梅雨锋夜间降水的影响;中尺度地形对对流降水的影响;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激发MCS发生发展的影响;最后总结了长江流域产生暴雨的MCS的物理概念模型。
王晓芳许小峰崔春光赵玉春孙建华陈忠明傅慎明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地形
大气运动非平衡强迫与“98·7”暴雨云团的中尺度特征被引量:20
2004年
文中对 1 998年 7月 2 1日发生在武汉附近地区的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之激发机制与中尺度环境场特征进行诊断 ,结果显示 :(1 )引发本次突发性特大暴雨的 β中尺度对流云团 ,其环境物理场比较特殊 ,在暴雨最强时刻 ,对流层高低层没有独立的负、正涡度大值中心区与之对应 ,辐合层并不十分深厚 (低于 5 0 0hPa) ,且气流散合强度(1 0 -4s-1 )较旋转强度 (1 0 -5s-1 )大一个量级 (D ζ)。 (2 )在暴雨临发生前 ,对流层低层中尺度辐合增长较正涡度增长大一个量级 (Dt ζt) ;到暴雨最强时刻 ,尽管气流辐合已达到 1 0 -4s-1 量级 ,但涡度变化尚未适应到散度变化的水平。散度变化超前涡度变化与高空资料时间分辨率不足是暴雨最强时刻观测到D ζ的主要原因。 (3)在暴雨发生前 1 0余小时 ,大气运动已处于较强的非平衡状态 ,且越临近暴雨发生 ,U <0的非平衡性越强 ;而在暴雨最强时刻 (7月 2 1日 0 8时 ) ,大气运动即由U <0的非平衡态转为U≈ 0的准平衡态。 (4 )对流层低层大气运动非平衡动力强迫与 2 0
陈忠明闵文彬徐茂良高文良
关键词:大气运动暴雨云团中尺度系统突发性暴雨
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暴雨发生维持过程中的动力诊断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从新型散度方程出发,针对2007年7月16~20日川渝地区一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通过计算新型散度方程中的各项,诊断本次暴雨过程中正压大气非平衡强迫与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在不同强降水时段的大小与作用,并与地面1h、6h降水观测资料和TRMM云顶亮温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强降水主要是发生在区域内大气状态为弱不稳定层结或中性层结的时段。2)在强降水开始时期,正压非平衡负值中心与未来6小时降水中心重合,正压非平衡强迫对强降水的激发作用显著,是本次降水开始的启动机制。3)在降水发展维持时段,正压非平衡负值中心与未来6小时降水中心对应不好,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强负值区与强降水落区相对应,对强降水的发展维持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本次重庆西南部强降水持续的维持机制。4)正压非平衡强迫和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对未来6小时强降水发生的区域、降水强度、中心位置的指示意义,有助于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
杨康权陈忠明
关键词:持续性强降水
对流云团与低空急流耦合相互作用研究——云团再生和维持的一种机制被引量:6
2005年
依据低空急流附近风场分布的非均匀特征,结合对流云团边缘附近呈现的强烈垂直速度梯度分布,利用动力学诊断分析,研究了急流低层强烈垂直风切变与对流云团后部强烈垂直速度梯度耦合相互作用产生的对流自激励过程,揭示了低空急流附近新对流和强降水在云团后部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
陈忠明
关键词:对流云团低空急流暴雨动力机制
2003年7月4~5日梅雨锋暴雨维持的诊断分析被引量:17
2009年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以及探空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4~5日淮河流域大暴雨过程发生的环境场条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低空急流与能量锋的配置对强降水天气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的天气学分析,并对大气正压非平衡强迫、低空急流与能量锋相互作用对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与持续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动力诊断。结果表明:这次梅雨锋暴雨过程,暴雨区上空气柱内水汽较少,孟加拉湾与南海地区向暴雨区输送的水汽占据主导地位。暴雨区的平均散度与垂直速度变化与强降水天气变化比较一致。对流层低层能量锋与低空急流的配置及其相互作用对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影响。当低层能量锋与低空急流处于同时强的配置状态时,强降水天气发生并持续;当两者处于一强一弱或两者皆弱的配置状态时,则没有强降水天气发生或持续。正压非平衡强迫对强降水启动作用较大,而湿斜压热动力相互作用对强降水天气持续影响较大,是导致强降水过程维持的主要动力机制。
陈忠明杨康权
关键词:梅雨锋暴雨低空急流能量锋
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激发辐合增长和暴雨维持的一种机制被引量:19
2009年
打破将散度演化分析局限于水平动力学框架内的传统认识思维,针对大气的斜压性与层结特征将对大气运动散度场演化产生显著影响的事实,从湿斜压原始方程出发,将大气的斜压热力作用通过热力学方程引入散度方程,在替换平衡近似(alternative balance)下,导出了显式包含湿非地转Q矢量与垂直风切变耦合强迫作用的新型散度方程.阐明了潮湿大气中非地转斜压强迫激发散度场演化的物理机制,为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诊断散度场演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数学工具.通过对流层中低层气柱内总体辐合增长影响因子的分析,揭示了正压非平衡强迫、湿非地转Q矢量与垂直风切变耦合强迫激发辐合增长和暴雨维持的动力机制.进一步分析正、斜压强迫因子在暴雨过程不同阶段作用的差异性,提出了正压非平衡强迫是强降水天气过程启动机制,而湿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是强降水天气维持动力机制的新观点.
陈忠明杨康权伍红雨
关键词:暴雨天气
利用NSIDC雪盖资料和ERA-40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06年
利用美国冰雪中心(NSIDC)提供的北半球冰雪盖周资料和欧洲数值预报中心(ECMWF)的ERA-40积雪深度再分析资料研究分析青藏高原积雪的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在时间的年内变化上,青藏高原积雪过程主要集中在9月后到第二年5月前,并且最大值多出现在1月前后;在年及年代际变化上,小波分析显示,青藏高原积雪量变化存在3—5年的短周期震荡,同时也存在10年左右的长周期震荡,其中20世纪6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末变化突出,并且青藏高原东部的变化比西部更明显。在空间的分布上,青藏高原积雪主要分布于西部同帕米尔高原相接喀喇昆仑山地区、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地区和东部念青唐古拉山和林芝地区,高原中部腹地主要表现为少雪区。
陈栋陈忠明张驹何奇瑾
关键词:青藏高原积雪小波分析
染色方法在空洞探测中的应用
2003年
用染色方法 ,借助于 Turbo C程序 。
徐茂良郑小勇何彦陈忠明
关键词:染色方法数学模型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与四川主汛期降水及伏旱关系被引量:7
1999年
分析了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与四川盆地伏旱及主汛期降水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前期加热强度同四川盆汛期降水和伏旱程度密切相关。把这些关系引入汛期降水预测模型对提高短期气候预测能力有一定积极意义。
陈忠明闵文彬
关键词:地面加热场降水盆地伏旱
青藏高原背风坡MCC发生发展的实例研究(Ⅱ)——MCC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被引量:1
1993年
本文应用动力诊断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1984年7月24——25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南坡的MCC过程,探讨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MCC发生、发展的环境场特征;(2)、MCC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3)、MCC移动与环境气流的联系,得到了一些有益结果。
陈忠明
关键词:MCC背风坡环境场低层辐合位势不稳定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