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贵 作品数:15 被引量:127 H指数:6 供职机构: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规范临床药师职业行为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4 2007年 陈新贵关键词:临床药学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环孢素A血药浓度的倒方差法Meta分析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评价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的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PIA)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环孢素A(Cs A)血药浓度相关性的比较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网数据库、Pubmed及EMbase,检索有关FPIA和HPLC测定Cs A血药浓度比较研究的方法学评价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文献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以及利用QUADAS量表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软件将皮尔逊相关系数Fisher’Z转化后的数据进行倒方差法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合计1 245例次患者检测结果。summary Fisher’Z值为1.57,95%CI为(1.31~1.83),将summary Fisher’Z值转换得出相关系数的合并效应值summary r为0.917,95%CI为(0.864~0.950),P<0.01;亚组分析提示FPIA法使用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试剂导致了各研究之间的高异质性(I2=95%)。纳入13篇文献其中7篇文献结论提示FPIA法测定CSA浓度较HPLC法测定值偏高,其可能是由于Cs A及其代谢产物累积造成。结论 FPIA和HPLC测定Cs A血药浓度结果相关性良好,两者均可作为临床常用Cs A血药浓度检测方法,但FPIA法测定Cs A浓度较HPLC法测定值偏高,临床解读结果时应注意检测方法的不同。 沈陈军 陈新贵 王勇关键词:色谱法 环孢菌素 血药浓度 非参数 META分析 中成药在肿瘤内科使用特点的横断面分析 2018年 目的:了解某院肿瘤患者的中药用药情况,分析与总结用药规律,为指导完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肿瘤科2014年1月至12月出院患者中成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肿瘤用药使用金额、频度均居首位。理血剂使用例次和品种数最多,开窍剂限定日费用最高。使用金额前15位中成药,注射剂9种;其中艾迪注射液使用金额和例次最多,金水宝使用频度最多,康艾注射液限定日使用费用最高。注射给药有14种,消耗金额占总中成药金额的85.86%,DDC为131.51元、DDDs为12 463.08(40%);口服给药的中成药有28种,消耗金额占总中成药金额的14.42%,DDC为14.42元、DDDs为18 694.51(60%)。结论:肿瘤内科中成药使用广泛,以联合和注射剂使用为主,易增加用药风险,应规范合理用药。 张婷婷 陈新贵 韦德琴 胡秀萍关键词:肿瘤 中成药 用药特点 生长抑素及凝血酶在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55 2016年 目的:探讨分析生长抑素、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收治的6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2例,联合组采用长抑素、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仅应用奥美拉唑治疗,两组其余基础治疗相同,对比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差异。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止血时间(7.3±3.8)h、住院时间(10.4±2.2)d、出血量(441±108)m L均著低于对照组的(9.5±4.2)h、(12.7±3.4)d、(507±129)m L(P<0.05);联合组治疗显效率(81.25%)高于对照组(53.13%)(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血红蛋白(Hb)(109.5±10.4)g/L、红细胞(RBC)(4.5±0.8)×109/L、血小板(PLT)(147.2±19.3)×109/L、红细胞压积(Hct)(41.3±6.9)%,优于对照组患者的(101.5±9.2)g/L、(3.7±0.7)×109/L、(131.5±17.8)×109/L、(36.4±7.0)%,(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10.8±1.9)s、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28.6±3.9)s、纤维蛋白原(Fib)(392.5±51.4)mg/d L优于对照组的(12.0±2.0)s、(30.1±4.4)s、(319.8±49.8)mg/d L(P<0.05);联合组的不良反应率(31.25%)高于对照组(15.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抑素、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较单用奥美拉唑的效果更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率。 陈新贵 许勋良 段礼兴 王小庆关键词: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消化道出血 生长抑素 凝血酶 医院儿科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医院儿科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其感染提供合理的依据。方法收集某医院儿科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的住院病历,采取对照的方法,以发生MRSA感染39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发生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感染53例作为对照组,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医院儿科MRSA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在统计的时间范围内,单因素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三代头孢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及住院天数与儿科发生MRSA感染相关联(P<0.05)。对筛选出的5项高危因素再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较少)、不使用三代头孢、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儿科发生MRSA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P<0.05)。结论医院儿科发生MR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三代头孢的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 徐礼君 胡秀萍 陈新贵关键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改进HPLC法测定人血清中丙戊酸钠的浓度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建立改进HPLC法测定人血清中丙戊酸钠的浓度,为临床合理使用丙戊酸钠提供依据。方法:环己烷羧酸作为内标,血样经硫酸酸化和蛋白沉淀,用正己烷提取后,与2-溴苯乙酮和三乙胺催化衍生,使用HPLC进行测定。色谱柱:ZORBAX SB-C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2∶28);流速:1.0 m L/min;紫外检测波长:248 nm;柱温:25℃;进样量:10μL。结果:血清中丙戊酸钠线性范围13.3~160.7μg/m L(r=0.9979,n=6),血清丙戊酸钠低、中、高浓度方法回收率和萃取回收率分别为88.6%~107.2%和82.1%~89.5%,日内精密度≤6.4%,日间精密度≤8.2%。结论:本实验改进后的方法特异性强、准确度高、线性关系良好、节约实验室成本等,可适用于临床丙戊酸钠常规血药浓度监测的需求。 沈陈军 陈新贵 王勇 胡秀萍关键词:HPLC 丙戊酸钠 血药浓度 药动学 HPLC法测定不同来源地黄中梓醇的含量 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建立地黄中有效成分梓醇的HPLC测定方法,测定不同来源地黄药材中的梓醇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选用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溶液(1∶99),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35℃。结果梓醇在25~250 mg.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95.66%,RSD为1.52%(n=9)。结论不同来源地黄中有效成分梓醇的含量差异较大,生地黄中的梓醇含量高于熟地黄中梓醇含量。 陈新贵关键词:地黄 梓醇 高效液相色谱法 1例服用阿德福韦酯致范可尼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方案分析 2018年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阿德福韦酯致范可尼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提供合理的用药建议,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总结药学监护要点。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电解质紊乱得到纠正,病情好转,治疗16 d后出院。因此,服用阿德福韦酯的患者应定期监测相关指标,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尚伟 穆守芳 王娜 胡秀萍 陈新贵关键词:阿德福韦酯 范可尼综合征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9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了解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抗菌药物发生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209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以及ADR名称、级别、结果、药品名称和剂型、给药途径等基本信息。结果:我院发生的抗菌药物ADR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基本持平,女性略高于男性;新的和严重的ADR各有2例,年龄因素中ADR集中发生在儿童、老人和40~50岁阶段,在体质量〈60 kg的患者中,年龄≥60岁且〈18岁人群的ADR发生比例较高,与18~59岁的比较所占比例分别为67.59%和32.41%;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共88例,占42.11%),其次为氟喹诺酮类(45例,占21.53%);静脉用药引发的ADR比例最高(占96.17%);ADR临床表现多样,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5.03%),其次是消化系统反应(占31.58%)。结论:抗菌药物引发的ADR原因众多且复杂,临床应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其使用监管和临床药师干预,提高其ADR的发现率和上报质量,促进合理用药,降低用药风险,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沈陈军 宁萍 胡秀萍 宋玉清 赵玖玲 王勇 陈新贵关键词:抗菌药物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用药安全 应用圆形分布法分析561例青霉素致不良反应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了解青霉素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使用青霉素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年龄分布。方法:针对滁州市2005—2014年共收集到的561例青霉素致不良反应报告,根据患者年龄分层,采用圆形分布法对患者年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青霉素致不良反应患者高峰年龄集中点为43岁,高峰期年龄段为30~56岁;青霉素致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分布高峰年龄集中点接近,男性高峰期年龄段宽于女性。青霉素致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为主,过敏性休克次之。结论:采用圆形分布法计数和分析青霉素致不良反应报告中患者高峰年龄集中时点和高峰期年龄段,结果明确可靠,可为医院加强青霉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促进药品个体化应用。 胡秀萍 陈新贵关键词:圆形分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