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柳青

作品数:265 被引量:558H指数:8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5篇期刊文章
  • 37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3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73篇皮肤
  • 56篇细胞
  • 24篇病理
  • 18篇皮肤病
  • 17篇血管
  • 17篇淋巴
  • 16篇天疱疮
  • 16篇红斑
  • 14篇增生
  • 13篇肉芽肿
  • 12篇大疱
  • 12篇大疱性
  • 12篇肉芽
  • 12篇丘疹
  • 12篇细胞增生
  • 11篇结节
  • 10篇增生症
  • 10篇症状
  • 9篇大细胞
  • 9篇显微镜

机构

  • 254篇武汉市第一医...
  • 12篇中国医学科学...
  • 9篇江汉大学
  • 9篇湖北中医药大...
  • 6篇北京协和医院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4篇北京大学第一...
  • 3篇成都中医药大...
  • 3篇复旦大学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湖北中医学院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华医学会
  • 3篇中国医师协会
  • 2篇北京大学
  • 2篇空军总医院
  • 2篇泰山医学院

作者

  • 265篇陈柳青
  • 75篇段逸群
  • 48篇陈红英
  • 46篇黄萌
  • 38篇李东升
  • 31篇张良
  • 29篇董碧麟
  • 29篇陈金波
  • 28篇夏云
  • 27篇周小勇
  • 26篇姜一化
  • 24篇马玲
  • 21篇王玮蓁
  • 20篇陈娜
  • 17篇苏飞
  • 14篇陈龙
  • 14篇姜倩
  • 13篇童中胜
  • 12篇夏萍
  • 11篇覃莉

传媒

  • 62篇中国皮肤性病...
  • 44篇中华皮肤科杂...
  • 42篇临床皮肤科杂...
  • 25篇中国麻风皮肤...
  • 16篇中国中西医结...
  • 4篇国际皮肤性病...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中国美容医学
  • 3篇皮肤科学通报
  • 3篇2013全国...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国临床医生...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2篇中国医学文摘...
  • 2篇实用皮肤病学...
  • 2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中医外治杂志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年份

  • 16篇2023
  • 7篇2022
  • 13篇2021
  • 17篇2020
  • 22篇2019
  • 15篇2018
  • 11篇2017
  • 9篇2016
  • 11篇2015
  • 17篇2014
  • 25篇2013
  • 19篇2012
  • 10篇2011
  • 18篇2010
  • 9篇2009
  • 15篇2008
  • 19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2篇2004
2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医药治疗狼疮性脂膜炎合并指端坏疽
报告1例狼疮性脂膜炎合并指端坏疽,患者,女性,16岁,右小腿起疹伴疼痛,右手起疹3月。皮肤科体检:右小腿高度水肿,伸侧见10cm×7cm鲜红色肿胀性斑块,中央见3cm×2cm不规则形状坏死痂,痂周呈凹陷,并见血性分泌物,...
李凯陈柳青张伟明段逸群
文献传递
播散性黄瘤被引量:1
2013年
报告1例播散性黄瘤。患儿男,6岁。面颈部、躯干、四肢近端、外生殖器泛发黄色或黄褐色丘疹1年余,无自觉症状,尿常规、血脂正常。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组织细胞、泡沫细胞及多核巨细胞浸润,其中可见较多Touton细胞和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免疫组化检查:CD1a(-)、S-100蛋白(-)、CD68(+)。结合临床诊断:播散性黄瘤。
王明王翠彦孙兰陈柳青赵云Shuva Kant sharma gautam陈龙陈思远王椿森黄长征
关键词:组织细胞增生症
泛发性多核细胞血管组织细胞瘤被引量:3
2008年
报告国内首例泛发性多核细胞血管组织细胞瘤。患者男,37岁。因躯干和四肢丘疹、结节进行性增多就诊。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血管增生,间质散在组织细胞和异常核的多核巨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多核巨细胞、组织细胞CD68、ⅩⅢ因子阳性,血管内皮细胞FⅧ相关因子、CD34阳性,S-100蛋白、CD1a阴性。该病是ⅩⅢ因子阳性的树突状细胞增生性疾病病谱中的一种,是一种反应性疾病。
陈柳青陈红英姜一化陈龙王玮蓁段逸群
关键词:组织细胞血管多核巨细胞
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在疤痕疙瘩激光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激光散斑对比成像技术(Laser speckle contrast imaging,LSCI)在疤痕疙瘩激光治疗前后血流变化的监测作用。方法 20例疤痕疙瘩患者接受585 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前后分别接受LSCI照射,建立治疗前后疤痕疙瘩相对血流散斑流速指数(Speckle flow index,ΔSFI),比较ΔΔSFI与临床评分温哥华疤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ΔVSS)之间的联系。结果 20例患者治疗前VSS评分为8.20±2.93,治疗后VSS评分为6.45±2.19(P<0.05);治疗前ΔSFI为1.77±0.54;治疗后ΔSFI为1.43±0.41(P<0.05),ΔVSS与ΔΔSFI正相关(r=0.539,P=0.014 2)。结论 LSCI可客观量化的监测疤痕疙瘩治疗前后微循环血流变化,为评估疤痕疙瘩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上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夏萍张红艳马玲陈柳青
关键词:疤痕疙瘩
68天女婴甲真菌病一例
2007年
患婴女,68天(2006年1月22日出生)。右手无名指甲板出生后淤血黑变,2周后指甲黑色消退,但逐渐增厚、发白、变形20余天。于2006年3月31日来我科就诊。患婴为足月顺产,出生时即发现右手无名指淤血。
胡志敏陈柳青周小勇段逸群孙曾拯
关键词:甲真菌病女婴足月顺产无名指淤血
温阳法治疗狼疮性脂膜炎并指端坏疽1例
2013年
患者女,16岁。右小腿皮疹伴疼痛及右手皮疹3个月。皮肤科情况:右小腿高度水肿,伸侧见10cm×7cm大小的鲜红色肿胀性斑块,中央见3cm×2cm大小的不规则形状坏死痂皮,痂周呈凹陷性,并见血性分泌物,皮疹触痛明显。右手中指见不规则形状坏疽,中央坏死明显,右手食指见多个坏死性丘疹。诊断:狼疮性脂膜炎;指端坏疽。应用温阳法治疗的效果满意。随访1年,皮疹未见复发。
李凯陈柳青张伟明段逸群
关键词:温阳法
网状组织细胞肉芽肿二例
2006年
例1 女,50岁。因右手背起疹2个月,于2004年11月7日来我科就诊。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手背出现绿豆大小皮疹,无明显自觉症状,以后皮疹逐渐扩大至黄豆大小,偶有痒感,搔抓后中央破溃。体检:右手背桡侧可见一黄豆大小半球形红色结节,中央有浅表溃疡面,少量黄色分泌物,质地坚实,无触痛(图1)。
张良陈龙陈柳青王玮蓁
关键词:细胞肉芽肿自觉症状溃疡面分泌物皮疹
14例儿童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诊疗分析
2023年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经临床和病理确诊的14例儿童色素减退型蕈样肉芽肿(HMF)临床、影像、病理、治疗及随访资料。14例患儿中男5例,女9例。诊断年龄4~13岁,发病年龄3~12岁,病程9个月~7年。皮损表现为大小不等、不规则形或类圆形,边界欠清晰的色素减退斑,局部融合。皮肤镜下见色素减退呈波点状、斑马样和网格状模式,血管呈点状、精子样、短细线状和星状血管结构模式。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下色素减退斑均表现为基底层色素轻度减退,未见明显色素缺失,真表皮交界处及真皮浅层可见较多高折光异形细胞。皮损组织病理示棘层下部和基底层可见异形淋巴细胞浸润,核深染,部分扭曲呈脑回状,部分聚集呈Pautrier微脓疡。免疫组化:CD3均阳性,CD20均阴性,4例仅CD8阳性,10例CD8、CD4均阳性。12例患儿采用NB-UVB照射治疗,8例完全消退,4例部分消退,3例复发再次照射后完全消退。2例分别给予糠酸莫米松和他克莫司治疗,6个月和8个月后消退面积>80%。本研究显示皮肤影像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NB-UVB治疗HMF安全有效,HMF预后一般良好,但仍需警惕治愈后有疾病复发及进展可能,需进行长期随访。
夏云胡枫姜倩蒋芮理陈柳青
关键词:儿童皮肤病理窄谱中波紫外线
国内首报落叶型天疱疮转变为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
2022年
患者女,58岁,头颈胸背起皮疹伴痒痛20d,于2010年2月入院,皮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浅表糜烂,尼氏征阳性。组织病理检查示颗粒细胞层及棘细胞层上方裂隙,并可见游离角化不良细胞,直接免疫荧光(DIF)示棘细胞间IgG和C3沉积,诊断为落叶型天疱疮,予以曲安西龙24mg/d,雷公藤多苷片60 mg/d,烟酰胺300 mg/d和四环素2 g/d治疗,皮疹逐渐消退。2017年6月,患者头颈、胸背及手部起皮疹伴瘙痒15 d再次入院,皮疹为红斑基础上紧张水疱,尼氏征阴性。组织病理检查见表皮下水疱,疱内及真皮浅层见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DIF示IgG和C3沿基底膜带沉积,ELISA检查示BP180抗体阳性,Dsg1和Dsg3抗体阴性,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予以曲安西龙12 mg/d、烟酰胺300 mg/d和四环素2 g/d口服,皮损逐渐消退。
胡枫王向东夏云周小勇陈柳青
关键词:天疱疮落叶型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
甑氏外瓶霉所致皮肤暗色丝孢霉病1例
患者女,57岁。右上臂出现红色斑块、溃疡5月余。皮肤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表皮增生,真皮浅层及中层可见弥漫性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混合炎性细胞浸润,红细胞渗出,糖原染色示:多处真皮组织中存在酵母样细胞、假菌丝和串珠样真菌菌...
董碧麟李东升陈柳青黄萌周利平
共2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