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
- 作品数:99 被引量:253H指数:9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建筑科学更多>>
- 大学附属医院为基层服务探索
- 2002年
- 大学附属医院面向基层、为基层服务是医疗制度改革的必要和必然,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如何面向部队基层,更好地为部队基层服务"则是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 柯新华陈宇陈洪周峰
- 野战外科研究所创新发展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1
- 2016年
- 军队科研机构是军事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催生新质战斗力的坚实保障,在建设军队新型作战力量、提高军事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改革强军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军事科技创新和军民融合[2]。野战外科研究所瞄准新形势下强军战略目标,定位发展新军事医学,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开展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
- 王淋李菊朱剑武李勇杨勇陈洪周林
- 根据官兵需要主动为部队服务被引量:7
- 2003年
- 本文从为部队培训技术骨干 ,科研紧系部队 ,对口帮带促进基层医院发展 ;
- 柯新华陈宇陈洪
- 关键词:官兵军队卫生
- 基层部队军医战伤救治任职培训体系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摘建立针对基层军医的任职培训体系。方法调研分析基层部队军医战伤救治现状和培训情况,从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支撑三个方面建立战伤救治任职培训体系,重点对训练内容进行整合完善。结果建立了以"基础模块、发展模块、专项模块"为主体的内容体系,以"六位一体"为框架的训练模式,以教材、教员、实验平台等为支撑的保障体系。结论该任职培训体系在培训实践中应用取得较好效果。
- 王秀薇王振维周林陈洪
- 关键词:战伤救治卫生技术任职培训
- 新型反装甲武器后效损伤特点的实验研究
- 为了解新型反装甲武器命中装甲舱室时造成的乘员损伤特点,本项研究采取实弹打击坦克车辆和试验室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模式,了解某些新型反装甲弹药打击战斗舱室时,布放舱内各战位试验羊的后效损伤特点和机制,评估对乘员作战能力的影响。研...
- 赖西南周林王建民陈洪康建毅张波
- 复方特美舒乳膏在汶川地震灾区的应用情况报告
- 2010年
- 目的为满足临床需要,研制复方特美舒乳膏,观察其在汶川地震灾区的应用情况。方法建立酸碱度、含量测定等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刺激性和稳定性试验,并在灾区用于当地皮肤病患者的治疗,观察疗效。结果pH值为6.5~7.5时,含量测定平均回收率高,RSD=0.9%。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在汶川当地用于皮炎、湿疹等的治疗,在回访的病人中,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2.4%和100%。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简单,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可靠,适合临床应用。
- 孙仁山吕金胜朱堂友江霖黄华民李春穴陈洪
- 关键词:酮康唑氯倍他索
- 院所结合体制中促进科研发展的实践
- 2005年
- 在医院与研究所结合的新型体制中 ,如何促进科研的发展是医院管理的新课题之一。作者从科研条件建设、临床科研发展和研究所科研特色 3个方面 ,探索充分利用院所结合优势促进科研发展之路。利用医疗收入改善科研条件 ,推动了科研发展 ;利用研究所的科研技术与设备优势 ,促进了临床科研上台阶 ;强化研究所建设 。
- 陈洪柯新华陈宇闫广庆
- 关键词:医院管理
- 研究型医院融合发展模式探讨被引量:2
- 2014年
- 研究型医院的核心是通过临床医学科技创新,持续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基本模式是转化医学,价值追求是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1]。融合式发展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倡导和探索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如军民融合、文化融合、产业融合、产城融合等。研究型医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照“融合、转化、创新、发展”的路径,坚持走军地融合的医疗发展模式,探索医院与企业融合的“医研用”模式、预防与治疗融合的“大健康”模式、临床与科研融合的“转化医学”模式,加强生物与信息技术领域的有机融合,通过各方面资源的优化聚合,形成完整而系统化的研究型医院融合发展体系,以实现融合式发展,取得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 王淋李菊陈客宏朱剑武陈洪李勇
- 关键词:医学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文化融合产业融合
- ISO9000族国际标准与医学科研管理被引量:1
- 2006年
- 科研是医科大学研究所生存的根本。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科研管理、提高科研水平是现代化研究所发展的关键。本文将ISO9000族国际标准的一般原理应用于科研管理,提出了以全新的质量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管理模式做好医学科研工作的对策。
- 陈洪
- 关键词:医学科研管理
- 基层部队战伤自救互救培训分析研究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比较基层部队开展战伤自救互救训练三种方式的效能。方法在某基层部队开展战伤自救互救训练,把官兵分为3组,A组由野战外科战伤救治专家指导培训,B组由部队卫生员指导培训,C组由指战员自学训练,训练时间4天,平均每天6学时。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了解指战员自救互救操作手法掌握情况。结果3组考核情况为A、B组成员之间掌握情况无明显差异,A、C组成员之间掌握情况有明显差异,B、C组成员之间掌握情况有明显差异。结论提出要加强部队各级对战伤自救互救重要性和积极意义的深刻认识,进一步科学论证自救互救训练内容,同时加强自救互救器材装备研发和应用的顶层设计和协调,最终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 王秀薇周林陈洪李民谢锦姚元章
- 关键词:战伤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