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海滨

作品数:26 被引量:149H指数:8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7篇土壤
  • 15篇红壤
  • 9篇红壤侵蚀区
  • 7篇养分
  • 6篇植被
  • 6篇水土
  • 5篇侵蚀红壤
  • 5篇肥力
  • 4篇植被恢复
  • 4篇小流域
  • 4篇离子型稀土
  • 4篇风化
  • 3篇水土保持
  • 3篇水土流失
  • 3篇土壤肥力
  • 3篇稀土矿
  • 3篇南方红壤
  • 2篇地貌
  • 2篇地统计
  • 2篇地质地貌

机构

  • 25篇福建师范大学
  • 4篇福建省湿润亚...
  • 2篇闽南师范大学
  • 1篇福建省微生物...

作者

  • 25篇陈海滨
  • 22篇陈志彪
  • 21篇陈志强
  • 7篇姜超
  • 6篇区晓琳
  • 2篇马秀丽
  • 2篇梁美霞
  • 1篇李小飞
  • 1篇罗立津
  • 1篇白丽月
  • 1篇杨满根
  • 1篇朱鹤健
  • 1篇林强
  • 1篇张巧颖
  • 1篇张青青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稀土
  • 2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亚热带水土保...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南方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典型红壤侵蚀区土壤养分空间差异——以长汀县朱溪河小流域为例被引量:4
2011年
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为作用的干扰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以南方典型的红壤侵蚀区朱溪河流域为代表,利用ArcGIS与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该流域土壤表层7种养分的空间变异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的空间相关性程度不同,其中全钾、速效钾和有机质的空间相关性较弱,全氮和速效氮的空间相关性中等,速效磷的空间相关性较强;土壤养分的含量表现为不同的分布格局。
李小飞陈志彪陈志强陈海滨
关键词:地统计学土壤养分
红壤侵蚀区崩岗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分异规律被引量:4
2016年
以福建省西南部长汀县濯田镇黄泥坑崩岗群内植被盖度分别为2%,20%和95%的3处相邻崩岗为研究对象,对各崩岗内集水坡面、崩壁(顶部、中部及底部)、崩积体(上部和下部)和沟道出口7个典型部位0—10,10—20,20—30cm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分析了各植被盖度崩岗不同深度及部位土壤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植被盖度的升高,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显著增加(除全磷含量和P/K以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全氮和全钾含量以及C/N、C/P、C/K和N/P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全磷含量以及N/K和P/K基本维持稳定;沿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沟道出口,有机碳、全氮和全钾含量以及C/N、C/P、C/K、N/P和N/K基本表现为先减少再增加最后亦降低的变化趋势,全磷含量和N/P无明显差异;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养分含量、粉粒含量、容重、含水量和pH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崩岗系统土壤物理结构较差,养分含量普遍较低,其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
姜超陈志彪陈志强陈海滨区晓琳任天婧
关键词:空间分异土壤养分植被恢复
长汀县红壤侵蚀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被引量:8
2017年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可以很好地体现土壤肥力特征和微生物生命活动特征.福建省长汀县朱溪小流域是我国南方红壤侵蚀区的典型代表,通过对朱溪小流域土壤碳、氮和磷养分的数据分析,发现朱溪小流域侵蚀区的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0.29~67.38g/kg,平均值(±标准偏差)为(22.40±17.28)g/kg,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同样地之间有机质质量分数差异较大;氮的变化范围为0.04~1.30g/kg,平均值(±标准偏差)为(0.42±0.34)g/kg;磷的变化范围为0.04~0.80g/kg,平均值(±标准偏差)为(0.24±0.23)g/kg.计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发现侵蚀区土壤C/N、C/P和N/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31~91.80、1.65~248.23和0.31~6.06;平均值(±标准偏差)分别为(34.94±13.17)、(69.60±52.06)和(2.02±1.30).
张巧颖陈志强陈志彪陈海滨
关键词:红壤侵蚀区
植被恢复对亚热带侵蚀红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为深入了解不同植被恢复年限下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特征,以典型红壤侵蚀区福建省长汀县河田地区恢复年限分别为0,5,10,15,30,80a的坡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对0—20cm和20—40cm土层不同粒径团聚体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它们与不同团聚体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06-27.71g/kg,0.54-2.12g/kg,0.034-0.171g/kg,2.20-6.89g/kg,0.31-3.30mg/kg和7.35-85.71g/kg;(2)有机碳、全氮、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总体上表现出显著升高趋势(P〈0.05),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3)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含量总体上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全钾含量先升高后降低,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波动增加趋势;(4)恢复初期(0a和5a)不同土层间团聚体养分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其它恢复年限0—20cm土层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20—40cm土层(P〈0.05);(5)团聚体对土壤养分的贡献率表现为(〉5mm)〉(2-5mm)〉(0.5-1mm)〉(1-2mm)〉(0.25-0.5mm)〉(〈0.25mm),〉2mm粒径养分贡献率达34.18%-49.93%,土壤养分含量与〉0.25mm粒径相关性较强(P〈0.01)。植被恢复在降低土壤侵蚀的同时,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明显增加,土壤结构得以改善,养分固持能力得到加强。
区晓琳陈志彪姜超陈志强任天婧陈海滨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红壤侵蚀区
不同治理年限的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14
2017年
以福建省长汀县3个不同水土流失治理年限的离子型稀土矿区为研究对象,并以未开采的稀土矿治理地为对照,对其表层0—10cm和10—20cm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稀土矿治理区的土壤养分恢复状况。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69—15.7g/kg、0.26—1.21g/kg、0.05-0.11g/kg,0—10cm土壤养分含量高于10—20cm土壤。土壤C∶N、C∶P、N∶P比变化范围分别为0.89—15.42、9.50—136.46、4.17—20.87,随治理年限的增加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治理初期由于矿区氮素的残留,主要受有机碳缺乏的影响;治理后期随着氮素的流失,则主要受氮素限制的影响。研究认为,离子型稀土矿治理初期,要及时种植生存能力强的植物,以充分利用矿区残留的氮素;治理后期则要施加氮肥以克服氮素缺乏对植物生长的限制。
陈海滨陈志彪陈志强马秀丽
关键词:离子型稀土矿
模拟降雨下离子型稀土矿区坡面产流产沙与稀土迁移规律被引量:4
2018年
通过野外模拟降雨实验,研究离子型稀土矿区坡面产流产沙的基本特征及稀土迁移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总产流量和总产沙量分别为2971.3×10^-3L、14.87×10^-3kg,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产流率和产沙率均呈先增加后减少,再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累计产流量和累计产沙量随着降雨的持续进行先加速递增,后匀速递增,直至降雨结束,两者呈线性关系。(2)各降雨时段内径流和泥沙中的稀土含量分别在5.57 ug·L^-1-20.33 ug·L^-1、116.2 mg·kg-1-290.7 mg·kg^-1范围内,径流和泥沙迁移的单位稀土含量和稀土总量分别为10.91 ug·L^-1、32.42 ug,228.23 mg·kg-1、3393.79×10^-3mg;在径流中表现为重稀土含量、重稀土迁移量高于轻稀土含量、轻稀土迁移量,而在泥沙中则呈现出相反的规律。(3)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径流和泥沙的稀土含量及稀土迁移量均呈先增加后减少,再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研究成果为揭示降雨过程中土壤侵蚀与稀土迁移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参考。
张青青陈志强陈志强姜超陈志彪陈海滨
关键词:稀土矿模拟降雨产流产沙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闽西紫色土速效养分及可蚀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以福建省西部宁化县紫色土区梯田+杨梅+百喜草(C1)、山边沟+鱼鳞坑+金银花(C2)、隔坡梯田+鱼鳞坑+油茶(C3)、鱼鳞坑+油茶(C4)、竹节沟+乔灌草(C5)5种水土保持措施和无水土保持措施(CK)的紫色土坡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闽西紫色土速效养分含量及可蚀性特征差异,并揭示土壤速效养分与可蚀性特征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5种水土保持措施下紫色土速效养分含量除硝态氮外均高于CK,其中,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速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分别呈现C2>C3>C4>C1>C5>CK、C2>CK>C4>C3>C5>C1、C2>C5>C1>C3>C4>CK、C2>C1>C3>C5>C4>CK的变化规律;5种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土壤AN/AP、AN/AK均小于CK,而AP/AK则表现为C3
陈俊佳陈志彪陈志强黄锦祥张仁涛陈海滨蒋涛
关键词:土壤速效养分土壤可蚀性水土保持措施紫色土
肥草协同调控下紫色土油茶园土壤肥力和油茶生长特征被引量:8
2020年
为了评价不同调控措施对闽西紫色土油茶园土壤肥力和油茶生长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有机肥+黑麦草+复合微生物肥+圆叶决明(T1)、复合肥+黑麦草+圆叶决明(T2)、复合肥(T3)3种调控措施,以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的处理为对照(CK),对比分析不同调控措施下闽西紫色土油茶园土壤养分及油茶生长特征,并揭示油茶生长特征与土壤养分改良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试验1年后,T1的土壤全氮含量为CK的1.13倍;土壤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均为T1、T2显著高于CK(P<0.05);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为T1、T2显著高于T3、CK(P<0.05),其中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为CK的3.83、3.56、1.72倍,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为CK的2.93、2.93、1.68倍。试验1年后,3种调控措施下油茶树的株高增量、地径增量、冠幅增量、新梢长、叶面积、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均显著高于CK(P<0.05);3种调控措施下油茶叶片的氮、磷、钾含量较CK有明显提高;油茶长势特征、叶片养分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可见,3种调控措施能提升油茶园紫色土肥力和促进油茶生长,其中T1、T2对紫色土肥力的调控效果更优。
陈俊佳罗立津陈志彪陈志强陈海滨黄锦祥张仁涛
关键词:紫色土油茶土壤肥力
红壤侵蚀区崩岗土壤钛-锆-钇(Ti-Zr-Y)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任天婧陈志彪陈志强姜超区晓琳陈海滨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红壤侵蚀区
亚热带侵蚀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20
2018年
植被恢复过程中侵蚀退化地区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是反映土壤团聚体对养分固持能力以及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定量评价退化地植被恢复效应的重要途径。为深入了解侵蚀红壤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分配格局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典型红壤侵蚀区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5个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样地(分别为5a、10a、15a、30a、80a)以及1个未治理地(恢复0a)为对照坡地作为研究对象,测定0~20cm和20~40cm土层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并分析土壤与不同粒径团聚体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过程中,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06~27.71 g·kg^(-1)、0.54~2.12g·kg^(-1)和0.034~0.189g·kg^(-1),团聚体C︰N、C︰P、N︰P变化范围分别为3.06~13.05、21.4~185.6、5.62~18.20。(2)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C:N总体上显著增加,均表现为表土层(0~20 cm)高于底土层(20~40 cm),团聚体C︰P、N︰P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表现为升高→降低→升高趋势,团聚体C︰P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团聚体N︰P在土层间无明显变化。(3)除恢复0 a外,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团聚体C︰N、C︰P随粒径减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N︰P在各粒径间无显著差异。(4)土壤与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之间以及团聚体有机碳、全氮与团聚体C︰N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团聚体有机碳与团聚体C︰P呈极显著正相关;团聚体全磷与团聚体N︰P呈极显著负相关。植被恢复降低土壤侵蚀,明显增加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提高团聚体碳氮"汇"功能,且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团聚体中P元素成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限制性元素。
区晓琳陈志彪陈志强陈海滨任天婧
关键词:植被恢复侵蚀红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