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连生
- 作品数:155 被引量:688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华北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冶金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中厚板端部变形的计算模型被引量:6
- 2003年
- 介绍了采用轧制塑性泥模拟中厚板头部变形的实验方法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 ,表明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吻合 。
- 杨韶丽陈连生刘战英
- 关键词:中厚板数值模拟板材轧制
- 前驱体对含Cu低碳钢I&Q&P处理后组织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采用I&Q&P工艺和EPMA、SEM和XRD等手段,研究了3种前驱体对含Cu低碳钢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双相区保温初期试验钢奥氏体长大由C配分控制,后期由合金元素Mn、Cu配分控制;双相区保温奥氏体化后,双相区配分后形成弥散分布的局部高浓度Mn、Cu区域仍保留富集效果,在随后的淬火-碳配分阶段易于形成残余奥氏体。经I&Q&P处理后,前驱体为P+F的钢室温组织中马氏体板条较粗,原始奥氏体晶界并不明显;前驱体为F+M钢得到的马氏体板条有序细密;前驱体为M的钢室温组织中马氏体板条更加细密。其中,前驱体组织为M的钢中残余奥氏体量最高,延伸率为24.1%,强塑积可达25 338 MPa·%,综合性能最好。
- 陈连生曹鸿梓田亚强宋进英魏英立郑小平
- 关键词:前驱体
- 奥钢联的热带钢连铸连轧的技术思想被引量:5
- 2002年
- VAI公司的热带钢连铸连轧基于不同考虑分别主张采用中厚板坯或者薄板坯,文中介绍了VAI的技术思想的特点和热带钢连铸连轧生产线配置方案。
- 任吉堂陈连生
- 关键词:热带钢连铸连轧
- 一种新型的热轧棒线材强力穿水冷却装置被引量:8
- 2003年
- 一种新型的棒线材在线控制冷却用的强力穿水冷却装置 ,采用无净化处理的轧机循环冷却水作为冷却介质。介绍了强力水冷装置的组成 ,防堵塞的原因是由于冷却剂在圆弧形沟槽内流动。
- 任吉堂徐树成陈连生杨占明沈俊杰张树星
- 关键词:冷却管线材棒材热轧穿水冷却
- 如何提高《轧钢工艺学》课程教学水平浅析
- 2012年
- 轧钢工艺学是河北联合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和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四年制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提高轧钢工艺学教学质量这一问题,关键的因素在于授课内容的选择、任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现场实践经验、学生的生产和认识实习的质量、效果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工程师进课堂"等实践教学活动。
- 田亚强魏英立冯运莉陈连生宋卓斐张荣华
- 关键词:教学水平
- 40Mn钢链片断裂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被引量:7
- 2013年
- 采用硬度计、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等试验手段,研究分析了40Mn钢链片热处理装配后产生裂纹的原因。结果表明,断口形貌主要为冰块状沿晶断裂,是沿原始奥氏体扩展的马氏体相变局部应力集中所造成;断裂试样硬度严重不均且显微组织中存在大量带状组织;C-Mn元素成分偏析引起带状组织,从而导致晶界间结合力大大降低;改进炼钢及连铸工艺可消除铸坯中心偏析和带状组织,经930℃正火亦可使钢板中带状组织消失。
- 陈连生沈永革宋进英卢珺玮
- 关键词:沿晶断裂
- 50Mn热轧钢板宽向不同位置氧化铁皮结构及对酸洗行为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其附带的EDS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试验手段,研究了50Mn热轧带钢宽向不同部位氧化铁皮结构与酸洗难易程度的关系。分别对板宽方向位置(边部,1/4处,中间)的氧化铁皮进行了厚度测量、微观形貌观察、相结构分析,阐述了不同位置氧化铁皮的形成机理及对冷轧酸洗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50Mn热轧带钢表面氧化铁皮主要由Fe2O3、Fe3O4和Fe O三相组成,沿带钢宽度方向不同部位氧化铁皮结构特征有所差异。其中带钢边部Fe2O3∶Fe3O4∶Fe O相组成比为8:90:2;距带钢边部1/4处Fe2O3∶Fe3O4∶Fe O相组成比为12∶85∶3;带钢中间Fe2O3∶Fe3O4∶Fe O组成为18∶79∶3。酸洗试验后发现,带钢中间处的氧化铁皮易于清洗,带钢边部位置的氧化铁皮不易清洗。
- 陈连生齐祥羽宋进英田亚强张源
- 关键词:热轧带钢酸洗
- 初始组织对低碳钢IQ&P工艺残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采用双相区再加热-淬火-碳配分(IQ&P)工艺,研究初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的IQ&P-Ⅰ多相钢和初始组织为马氏体的IQ&P-Ⅱ多相钢的组织形貌、残留奥氏体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初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的IQ&P-Ⅰ多相钢室温组织中,铁素体和马氏体基本呈块状分布,块状残留奥氏体存在于铁素体与马氏体界面处,薄膜状只存在于马氏体内的板条之间,且残留奥氏体含量较少,TRIP效应不明显,其抗拉强度为957 MPa,伸长率只有20%,强塑积为19905.6MPa·%。初始组织为马氏体的IQ&P-Ⅱ多相钢中铁素体和马氏体大多呈灰黑色的板条状或针状,且细小的针状马氏体均匀地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残留奥氏体只以薄膜状平行分布在铁素体基体上,体积分数达到了13.2%,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TRIP效应较明显,强塑积达到21560MPa·%,可以获得强度和塑性的良好结合。
- 陈连生胡宝佳宋进英张健杨郑小平魏英立田亚强
- 关键词:多相钢残留奥氏体强塑积
- 棒材组织性能预报与控制研究
- 诸葛铭毅陈连生齐建军任纪堂席军良陈红卫等
- 该项目系统地研究了CCT曲线解析、热轧过程再结晶规律及其对轧制负荷的影响、组织性能预测等,并获得了描述各种工艺条件下设备运行及产品性能的数学模型及预报软件;通过对40Cr等品种钢棒材热轧过程再结晶规律及其影响、组织性能预...
- 关键词:
- 关键词:组织性能预报再结晶规律控制软件
- 含Cu低碳钢双相区形变+IQ处理的组织及Cu配分行为被引量:1
- 2017年
- 采用双相区保温-淬火(IQ)及双相区形变-保温-淬火热处理工艺,研究了形变对一种含Cu低碳钢的组织演变及其Cu配分行为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及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对组织演变及Cu配分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IQ工艺处理后,试验钢由多边形铁素体和珠光体的初始组织转变为铁素体和马氏体双相组织,少量多边形铁素体转变形板条马氏体;双相区形变+IQ处理后组织中多边形铁素体由于形变力作用发生微小变形且含量降低,板条马氏体含量显著增加;IQ工艺下组织中含Cu最高区域的Cu元素平均浓度为0.896,而采用双相区形变+IQ处理的组织中为1.025,是基体平均Cu浓度的2.5倍,且其富Cu区域面积比为23.8%。上述结果表明,通过IQ处理前的形变处理提高空位浓度,可以有效促进Cu配分效果。
- 陈连生胡宝佳田亚强董福涛李红斌魏英立宋进英
- 关键词:马氏体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