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蕊

作品数:8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管
  • 7篇血管新生
  • 6篇缺血
  • 3篇血症
  • 3篇缺血后
  • 2篇血糖
  • 2篇血糖状态
  • 2篇叶酸
  • 2篇他汀
  • 2篇内皮
  • 2篇老年
  • 2篇高血糖
  • 2篇高血糖状态
  • 1篇胆固醇
  • 1篇性病
  • 1篇性疾病
  • 1篇血尿酸
  • 1篇血性
  • 1篇血压
  • 1篇血压波动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徐汇区...

作者

  • 8篇陶蕊
  • 8篇段俊丽
  • 7篇刘蓓菁
  • 7篇潘志红
  • 3篇郑楠
  • 3篇郝长宁
  • 3篇顾祎
  • 3篇韩丽
  • 2篇袁世俊
  • 2篇倪培华
  • 2篇王一尘
  • 2篇陈燕惠
  • 1篇徐蓉
  • 1篇方根强
  • 1篇康建强
  • 1篇高兴旺
  • 1篇张健
  • 1篇吴耘韬

传媒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国外医学(老...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诊断学理论与...

年份

  • 1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高血糖状态对缺血后血管新生影响的机制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高血糖状态对大鼠单侧下肢缺血后血管新生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糖尿病组(n=18)采用柠檬酸钠缓冲液稀释STZ,7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大鼠(n=18)给予等量柠檬酸钠缓冲液一次性腹腔注射。均手术结扎切除左侧股动、静脉造成单侧下肢缺血。分别于手术当天和第7天检测尾静脉血糖;第15天两组各处死9只大鼠检测血清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抗氧化能力(TAOC)、黄嘌呤氧化酶(XOD)、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碱性磷酸酶染色法测定缺血区域肌肉毛细血管密度;两组剩余各9只大鼠血管造影法观察双下肢血管生成情况。结果术后15 d,毛细血管缺血区域毛细血管评分记数和毛细血管密度均表明糖尿病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血清中血糖、HDL及组织中的SOD、XOD、NO和cGMP含量变化相关。结论STZ诱导的高血糖状态对缺血后血管新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与糖脂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状态及内皮功能受损有关。
陶蕊徐蓉段俊丽倪培华潘志红刘蓓菁郑楠
关键词:糖尿病缺血血管新生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大鼠缺血性病变的影响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对大鼠缺血性病变的影响。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6,每日给予正常饮水)和高同型半胱氨酸组(HH组,n=16,每日给予含1 g/kg蛋氨酸的饮用水)。饮水14 d后,手术切除左侧股动、静脉造成单侧下肢缺血模型,继续按各组的饮水方法15 d后观察相关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缺血肌肉组织中一氧化氮(NOx)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双下肢肌肉毛细血管密度;血管造影法观察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情况。结果术后第15天,HH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素氮、尿酸及尿素氮/血肌酐明显高于正常组;而叶酸、维生素B12、HDL-C和内生肌酐清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HDL-C与同型半胱氨酸呈显著负相关(P<0.05);毛细血管密度和血管造影毛细血管评分记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组织中的NOx和cGMP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HHcy不仅可抑制大鼠缺血组织的自我修复,还能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并且导致大鼠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多方面加重疾病的进程。
刘蓓菁段俊丽潘志红王一尘陶蕊张健袁世俊
关键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缺血性疾病血管新生高密度脂蛋白肾功能
内皮祖细胞对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他汀的干预作用被引量:1
2007年
他汀类药物作为传统降血脂药物,其降脂外作用逐渐受到重视,尤其在保护血管内皮功能促进血管新生方面。血管内皮祖细胞作为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参与出生后血管新生过程,促进血管内皮修复。
陶蕊王一尘段俊丽
关键词:他汀内皮祖细胞血管新生
辛伐他汀对大鼠高血糖状态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影响作用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SV)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高血糖状态下,单侧下肢血管结扎缺血后的大鼠血管新生情况。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及SV治疗组(DM+SV组)。用STZ诱导制作DM大鼠模型后,行手术结扎并切除其左侧股动、静脉,造成单侧下肢缺血,DM+ SV组每日予SV 10 mg/kg连续灌胃14 d。于第0、7天检测尾静脉血糖(GLU);第15天处死大鼠,并检测血清GLU、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抗氧化能力(TAOC)、黄嘌呤氧化酶(XOD)和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和环磷酸鸟苷(cGMP)含量:采用碱性磷酸酶(AKP)染色法测定缺血区域肌肉毛细血管密度,应用钡剂造影后观察其双下肢血管情况。结果:大鼠术后第15天,其毛细血管评分计数和毛细血管密度检测表明,DM组(5.46±1.12、58.70±3.63)低于NC组(18.60±2.73、71.55±15.50),而DM+SV组(12.00±1.63、63.79±6.94)则较DM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STZ诱导的高血糖状态,对大鼠缺血后新生血管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而SV可恢复其高血糖状态下受抑制的血管新生。
陶蕊段俊丽倪培华潘志红刘蓓菁郑楠
关键词:他汀缺血血管新生
老年脑梗死患者部分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与老年脑梗死发病相关的因素。方法对2007年9—12月在我科佩戴过24h动态血压监测仪的205例〉65岁的老年男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WHO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脑梗死组(58例)和非脑梗死组(147例),进一步分析各因素与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结果①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α=0.05,β=0.01为准入标准)得出:腔梗、血尿酸水平对脑梗死发病的影响作用具有显著性。其中腔梗患者对于非腔梗患者,脑梗死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7.443;血尿酸水平每减少1μmoL/L,脑梗死发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0.994。②血压各成分用两独立样本的£检验分析得出:脑梗死组的收缩压最高值(167.12±22.08)mmHg、脉压最高值(88.03±20.81)mmHg,与非脑梗死组相比显著增高。结论对于老年男性人群,脑梗死的发病与是否患有腔梗、血尿酸水平有着显著关联;在血压成分中与收缩压最高值和脉压最高值关系非常密切。
韩丽段俊丽潘志红顾祎陶蕊刘蓓菁
关键词:脑梗死老年人血尿酸
叶酸对高脂血症状态下缺血性血管新生的改善作用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检验口服叶酸能否改善高脂血症(HC)对缺血组织血管新生的抑制。方法雄性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HC组和HC+叶酸(F)组,每组18只。用手术的方法结扎大鼠左侧股动、静脉,观察其缺血下肢的血管新生情况。结果术后14 d血流仪分析显示:HC组缺血/非缺血下肢血流比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毛细血管评分记数和毛细血管密度均表明HC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C+F组均较HC组明显升高;上述结果与组织中一氧化氮(NO)和环磷酸鸟酸(cGMP)含量变化有关。结论HC对下肢缺血性血管新生和侧枝血管的建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口服叶酸能够使被抑制的缺血性血管新生得以恢复。
段俊丽郝长宁潘志红高兴旺康建强陶蕊刘蓓菁陈燕惠郑楠
关键词:叶酸血管新生高脂血症一氧化氮缺血
老年大鼠血压波动及其对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年龄对血压波动的影响以及血压波动对下肢缺血后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分为3组:老年组(18月龄)、成年组(16周龄)和幼年组(6周龄)。在清醒自由活动的大鼠上采用计算机化测压技术连续记录各组大鼠的24 h血压。血压波动值是由24 h内每搏血压值的标准差表示。测压结束后,手术结扎切除各组动物的左侧股动、静脉造成单侧下肢缺血,于术后第15天用血管造影法、毛细血管评分记数观察下肢血管生成情况。结果老年组的收缩压波动值(SBPV)明显高于幼年组(P<0.05);而与成年组无明显差异,成年组SBPV与幼年组也无明显差异;3组的舒张压波动值(DBPV)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15天,毛细血管计数评分表明老年组明显低于幼年组(P<0.05)。结论血压波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血压波动越大对缺血后血管新生抑制作用越大。
韩丽段俊丽郝长宁潘志红陶蕊刘蓓菁顾祎袁世俊
关键词:血压波动老年缺血血管新生
甲基四氢叶酸对高胆固醇大鼠下肢缺血的改善作用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研究甲基四氢叶酸(BH4)对高胆固醇血症(HC)大鼠下肢缺血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缺血对照组、HC组和HC+BH4组,并用手术的方法切除大鼠左下肢股动、静脉,2~4周后观察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情况。结果血清生化指标测定显示,HC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总胆固醇(TC)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明显升高(P〈0.05),高密脂蛋白(HDL)、叶酸和硝酸盐和亚硝酸盐(NOx)明显降低(P〈0.05);HC+BH4组与HC组比较血清TC和Hcy明显降低(P〈0.05),HDL、叶酸和NOx显著升高(P〈0.05)。术后第14天缺血下肢肌肉毛细血管密度测定,HC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01);HC+BH4组较HC组明显升高(P〈0.001)。术后第14天缺血下肢血管造影记数显示,HC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HC+BH4组较HC组明显升高(P〈0.05)。激光血流分析仪显示,术后3~28d,HC组缺血/非缺血下肢血流比值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HC+BH4组较HC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HC状态下加用BH4可以改善受损的内皮功能,恢复受抑制的血管新生,且与NOx、叶酸以及Hcy的变化有关。
段俊丽郝长宁潘志红陶蕊刘蓓菁顾祎韩丽方根强吴耘韬陈燕惠
关键词:内皮高胆固醇血症甲基四氢叶酸血管新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