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隋伟薇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5篇多发
  • 5篇多发性
  • 5篇多发性骨髓瘤
  • 5篇骨髓
  • 5篇骨髓瘤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预后
  • 2篇造血
  • 2篇造血干
  • 2篇造血干细胞
  • 2篇造血干细胞移...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自体造血干细...
  • 2篇自体造血干细...
  • 2篇粒细胞
  • 2篇粒细胞白血病
  • 2篇淋巴

机构

  • 5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南昌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10篇隋伟薇
  • 7篇邱录贵
  • 6篇邹德慧
  • 6篇徐燕
  • 4篇赵耀中
  • 4篇李增军
  • 3篇邓书会
  • 3篇安刚
  • 2篇钱林生
  • 2篇李菲
  • 2篇郝牧
  • 1篇刘凯奇
  • 1篇王亚非
  • 1篇竺晓凡
  • 1篇齐军元
  • 1篇刘薇
  • 1篇刘宏
  • 1篇王建祥
  • 1篇秘营昌
  • 1篇付明伟

传媒

  • 3篇白血病.淋巴...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 1篇2012中国...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5
  • 2篇200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成人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选择,评价不同治疗选择的疗效。【方法】2001.1-2011.6在我院就诊的成人Ph+ALL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接受标准VD(M)CP±L±伊马替尼(IM)诱导治...
章艳茹王建祥秘营昌邱录贵王婷玉邹德慧隋伟薇李增军徐燕付明伟赵耀中齐军元
格列卫治疗2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评价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效果和不良副作用。方法:CML慢性期(CP)患者口服格列卫400 mg/d。CML加速期、急变期(BC)患者口服格列卫400 mg^600 mg/d。结果:11例CML蛳CP患者均取得血液学完全缓解(HCR)。9例CML蛳AP和CML蛳BC患者4例取得HCR(37 %)。7例CML蛳CP患者在3 个月~ 6 个月内4例取得遗传学完全缓解(56 %)。CML蛳CP患者Ⅲ级白细胞(WBC)减少1例,血小板(BPC)减少2例。CML蛳AP和CML蛳BC患者,4例发生Ⅲ级~Ⅳ级WBC减少和BPC减少。而非血液学不良副作用,无Ⅲ级或Ⅳ级以上的毒副作用。结论:格列卫治疗CML蛳CP具有较高的HCR和细胞遗传学反应,CML蛳BC患者亦可取得较好的血液学反应。格列卫不良副作用发生率低,尤其CML蛳CP患者为安全,而CML蛳AP和CML蛳BC患者治疗期间,需加强支持治疗。
赵耀中邹德慧靳风艳徐燕隋伟薇刘凯奇方力维董树旭孙明媛刘薇陈芳钱林生邱禄贵
关键词:格列卫慢性白血病髓系
Ph^+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04年
目的:研究费城染色体(Ph)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Ph+AML)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方法:临床诊断1 例Ph+AML蛳M5患者并文献昨习。结果:Ph+AML发病率为0.4 % ~ 1.9 %,髓系原始细胞表达测到多个淋系抗原或CD34,CD7,TdT等早期抗原。Ph+AML患者髓系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主要是p210,p190转录本较少。除Ph染色体外,Ph+AML多合并有蛳7,蛳5及5q蛳等异常核型。Ph+AML患者化疗疗效差,完全缓解率低,预后差,生存期短。结论:Ph+AML是一组有独特临床和生物学特点的疾病,深入认识该组疾病病理本质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隋伟薇邹德慧赵耀中邱录贵钱林生
关键词:费城染色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
一线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评价一线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给予沙利度胺和(或)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诱导化疗并获得部分反应以上疗效的60例初诊MM患者,进行一线ASCT治疗,分析其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并探讨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治疗反应、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细胞遗传学异常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随访至2012年12月31日,中位随访36.8(12.0~102.5)个月。全组患者预期中位OS和PFS时间分别为未达到和86.5个月。60例患者移植后均获得≥非常好的部分反应(VGPR),其中34例(56.7%)为完全反应(CR)。获得CR者的PFS时间较获得VGPR者长(P=0.030),而3年预期0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2)。ISS分期不影响患者的PFS时间(P=0.445)和OS率(P=0.467)。单因素分析显示IgH重排、p53缺失、13q14缺失和1q21扩增等细胞遗传学异常均为与患者生存相关的不良预后因素。去除合并t(4;14)/t(14;16)或p53缺失患者,13q14缺失及1q21扩增与PFS和0s均无相关性。t(4;14)影响患者的PFS而非0s。p53缺失的患者预后差,特别是合并其他细胞遗传学异常者,中位PFS和OS时间分别仅17和31个月。结论新药联合一线ASCT治疗初诊MM患者,可获得高质量的治疗反应,延长患者的PFS和OS时间。细胞遗传学异常和治疗反应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
邹德慧隋伟薇易树华安刚徐燕李增军李承文齐军元赵耀中邱录贵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存活率分析预后
以硼替佐米为基础方案治疗56例伴肾功能损害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疗效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观察以硼替佐米(Btz)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在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伴有肾功能不全且接受以Btz为基础方案化疗的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患者中位年龄59(30~77)岁,K型22例(39.3%),入型32例(57.1%);其中IgD型9例(16.1%),轻链型14例(25.0%)。中位内生肌酐清除率(CrCI)为25.33(7.23~59.55)ml/min,轻、中、重度肾功能损害者分别为6、35、15例。34例可判断MM疗效的患者中总体反应率为82.4%,其中完全反应(CR)率32.4%,非常好的部分反应(VGPR)率为17.6%,部分反应(PR)率为26.5%。56例患者肾功能损害的总体反应率为89.3%,其中CR率为62.5%,PR率为14.3%,微小反应(MR)率为12.5%。达最佳肾脏反应的中位时间为25.5(5—240)d。轻度、中度及重度肾功能损害患者的中位总生存及疾病进展时间组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谱与所报道的肾功能正常患者的不良反应谱相似。末梢神经炎发生率高达55.6%,其中10例患者停止Btz使用。结论IgD型及入限制型MM患者肾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以Btz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伴有肾功能不全的MM患者高效、安全,同时能够快速逆转其肾功能损害。末梢神经炎是影响Btz应用的主要不良反应。
徐燕安刚邓书会隋伟薇冯晓燕李菲郝牧王亚非邱录贵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硼替佐米肾损害
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游离轻链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游离轻链(sFLC)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自动免疫比浊法检测38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患者血清sFLC表达水平,同时应用免疫固定电泳法(IFE)检测血清M蛋白。结果:38例患者中sFLC-κ/λ比值异常者22例(57.9%);IFE检测M蛋白阳性率为28.9%(11/38),其中2例患者仅IFE阳性,9例患者伴有sFLC-κ/λ比值异常。结论:B-NHL患者存在较高的M蛋白水平,sFLC可显著提高其M蛋白的检出水平。
易树华熊文婕李增军刘薇隋伟薇徐燕邹德慧邱录贵
关键词:B细胞淋巴瘤血清游离轻链免疫固定电泳
适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多发性骨髓瘤整体治疗的单中心结果
目的 评价适合移植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接受诱导化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巩固治疗及维持治疗的整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纳入1996-2015年初共138例适合接受ASCT...
隋伟薇邹德慧徐燕邓书会安刚刘宏李增军赵耀中邱录贵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中枢神经系统治疗被引量:1
2005年
隋伟薇竺晓凡
关键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白血病CNSL远期并发症
伴t(11;14)的浆细胞肿瘤38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探讨伴t(11;14)浆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t(11;14)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80例初诊浆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146例,男性234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370例,原发性浆细胞白血病(PCL)10例.采用双侧Fisher确切概率法评估分类变量之间的关系,置信系数为95 %.结果370例初诊MM患者中有101例(27.3 %)存在t(11;14);10例PCL患者中有8例存在t(11;14).t(11;14)在IgD、IgM型和不分泌型MM患者中的检出率为50.9 %(27/53),明显高于IgA型[21.6 %(16/78)]及IgG型[28.4 %(52/183)](均P=0.002).t(11;14) MM患者CD56表达比例低于非t(11;14)MM患者[51.6 %(48/93)比72.0 %(167/232),P=0.001],CD117抗原表达比例亦降低[23.7 %(22/93)比37.7 %(87/231),P=0.019].在269例不伴t(11;14)MM患者中有86例IgH重排阳性,主要为t(4;14)或t(14;16).伴t(11;14)的MM中,高危患者占11.9 %(12/101),而不伴t(11;14)者中占27.5 %(74/26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伴t(11;14)的MM患者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临床特征和实验室特征.
于滕滕安刚李承文李增军徐燕邓书会隋伟薇郝牧邱录贵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易位抗原CD56抗原CD117CD56CD117
1号染色体异常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2015年
细胞遗传学异常是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最重要的预后影响因素.国际骨髓瘤工作组[1]和梅奥医学中心[2]均推荐以细胞分子遗传学指标对MM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例如Del (17p),t(4;14)为高危遗传学指标;而t(11;14)为标危指标.其中t(4;14)的不良预后能被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所克服,其危险度等级从高危降为中危,成为MM分层治疗的典范.将来的研究热点还将集中在完善新的预后指标和评估不同新药背景下各个遗传学指标的预后意义.近年,1号染色体对MM发病和预后的影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3].但由于不同研究者关注的位点不一,研究结果有所差异.
周丽丽李菲张荣艳隋伟薇邱录贵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不良预后染色体异常细胞遗传学异常危险度分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