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成松
- 作品数:11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反相微乳液中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反应的研究被引量:6
- 1998年
- 研究了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Peroxidase,HRP)在AOT/水/异辛烷微乳液中的多底物酶促反应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反相胶束中动力学反应机制与纯水中不同,并且利用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中间化合物Ⅲ在2种不同介质中的稳定性.
- 马成松李干佐沈润南沈润南李树本朱卫忠
- 关键词:反相微乳液辣根过氧化物酶反应动力学
- 液隔电极式压电传感器在线研究石英表面的吸附特性
- 王丽增申大忠安泽胜李淑杭张晓丽马成松
- 碳氢/碳氟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溶致液晶的研究被引量:4
- 1997年
- 以全氟辛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水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其相图的测定确立了液晶区.其液晶区域面积大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水体系的液晶区.摄制了该体系液晶区系列样品的纹理照片,用小角X光衍射法测定了液晶各种组分变化时的层间距,并结合2HNMR谱图和纹理照片的对照和分析,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液晶的微观结构.
- 马成松李干佐沈强汪汉卿
-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复配OBSCTAB溶致液晶
- 碳氟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中相微乳液研究被引量:9
- 1998年
- 全氟辛酸钠(O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丙醇-油-盐水体系能形成多相微乳液,本文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寻找了最佳中相微乳液体系组成,然后系统地研究了含盐量、表面活性剂总浓度,醇总浓度,油的种类对该体系中相微乳液的形成,相态和其特性参数的影响.并且应用红外光谱对微乳液的微观结构进行了测定.最后还对碳氢表面活性剂和碳氢/碳氟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进行了比较.本文结果对三次采油和日用化工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对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李干佐马成松沈强郝京诚汪汉卿
- 关键词:中相微乳液表面活性剂微乳液
- 氨基酸金属络合物及氨基酸衍生物吸附伏安特性的研究和应用
- 马成松
- DCDAC/正丁醇/水体系溶致液晶的研究
- 1998年
- 测定了双十六烷基二甲基氯化铵正丁醇/水体系三元相图,确定了溶致液晶区的存在.应用2H核磁共振的方法结合液晶纹理像片做对照,对液晶的精细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手段对液晶的相态转变进行了探讨.
- 马成松李干佐高健高健王大庆李震
- 关键词:溶致液晶正丁醇液晶相图
- Co(Ⅱ)-色氨酸络合吸附波的研究被引量:1
- 1997年
- 用线性扫描吸附伏安法研究了Co(Ⅱ)与色氨酸络合物在悬汞电极上的伏安特性及机理,发现电极反应为吸附在电极表面的Co(Ⅱ)L_2的不可逆还原。在0.05ml·L^(-1)氨—氯化铵介质中,络合物导数峰电流与钻浓度在1.0×10^(-8)~1.0×10^(-6)mol·L^(-1)范围内呈线性,检出下限5.0×10^(-9)mol·L^(-1)。并将此法用于生物样品中钴的测定。
- 王丽增马成松张晓丽
- 关键词:色氨酸吸附伏安法钴配合物配合吸附波
- 食品及药片糖衣中食用色素酒石黄的测定
- 1992年
- 研究了三羟甲基氨基甲烷——醋酸底液中,食用色素酒石黄在汞电极上的吸附性和反应机理.pH=8.2时,酒石黄在-0.70V 产生一尖锐吸附还原峰,峰高与浓度在9.6×10^(-10)~2.8×1^(-7)mol/L 范围内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用此法可不经分离,直接测定食品及药片糖衣中酒石黄的含量.
- 张晓丽王丽增王平马成松
- 关键词:吸附伏安法食用色素食品
- 微乳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催化活性被引量:2
- 1997年
- 微乳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催化活性马成松李干佐石元昌(山东大学化学院济南250100)汪汉卿(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730000)关键词微乳液超氧化物歧化酶催化活性分类号O643.32在生物细胞内,酶主要作用在“水/油界质”的界面上或其附近(...
- 马成松李干佐石元昌汪汉卿
- 关键词:微乳液超氧化物歧化酶催化活性
- 锌—色氨酸配合物的吸附伏安特性及其应用被引量:1
- 1997年
- 研究了锌-色氨酸-硼砂体系的吸附伏安特性.在0.01mol/L硼砂底液中(pH=9.5),锌-色氨酸配合物在-1.15V(VS.SCE)出现一灵敏吸附还原峰.通过对该峰的性质及反应机理的研究,确认此峰为配合物吸附还原峰,吸附反应物为锌与色氨酸形成的1∶2配合物,电极反应为二电子还原,在合适的条件下,该还原峰峰高与锌浓度在1.0×10-7~7.5×10-6mol/L范围内成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1.5×10-8mol/L,用此法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微量锌。
- 黄海兰马成松王丽增张晓丽
- 关键词:锌色氨酸配合物伏安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