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应用心腔内超声(ICE)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手术的影响。方法 选取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入院并接受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患者共205例,依据术中是否使用ICE导管分为2组,超声组102例(阵发性房颤70例,持续性房颤32例),非超声组103例(阵发性房颤70例,持续性房颤33例),各组再依据房颤类型又分为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亚组;超声组在ICE指导下行房间隔穿刺,非超声组在X射线下行房间隔穿刺,两组均应用三维电生理标测导航系统(美国强生公司CARTO3系统)分别在ICE导管(美国强生公司soundstar)指导下及PENTARAY导管指导下行心腔的三维建模,在此三维模型上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比较两组的总手术时间、建模时间、房间隔穿刺时间、肺静脉隔离时间、X线曝光时间、X线曝光剂量、并发症及手术成功率等情况。结果 超声组与非超声组患者组间临床基线特性无显著差异。超声组较非超声组的X线曝光剂量明显减小[17.5(11.0,26.3)mGy vs 67.0(43.0,92.0)mGy,P<0.05],X线曝光时间明显缩短[150.0(104.0,204.0)s vs 503.0(354.0,678.0)s,P<0.05];在总手术时间上超声组有所缩短[(192.6±49.7)min vs (208.1±48.0)min,P<0.05];两组手术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超声组3.92%,非超声组4.85%,P=0.746);随访至术后6个月,两组无症状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似(75.5%vs 72.8%,P=0.664)。在持续性房颤亚组分析中,与非超声组相比,超声组房间隔穿刺时间、三尖瓣峡部消融时间均减少(P均<0.05)。结论 ICE指导下的房颤导管消融术降低房颤消融术中的X线曝光时间及X线曝光剂量,可缩短手术时间,且不增加并发症。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伴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分析该类患者对CRT产生反应的关键原因。方法选择26例心衰合并房颤的患者接受最佳药物及CRT手术治疗。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16例(药物组),CRT加房室结消融10例(消融组)。随访1.2±0.2年后观察药物组临床参数(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QRS波及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药物组治疗后心功能分级降低(2.0±0.1 vs 3.0±0.2级),6 min步行距离增加(418.9±81.3 m vs 311.5±65.2 m),QRS波时限缩短(138.1±5.6 ms vs 169.6±4.4 ms)及LVEF增加(0.40±0.01 vs 0.23±0.01)、LVEDD减少(61.9±1.6 mm vs 69.0±1.2 mm),药物组起搏比例为0.90±0.04。其疗效与消融组无差异。结论对于心衰伴房颤患者,CRT加药物控制心室率与加房室结消融一样有效。该类患者对CRT产生反应的关键原因是药物良好的控制心室率及较高的双心室起搏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