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家庸

作品数:7 被引量:72H指数:6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西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三叠
  • 3篇同位素
  • 2篇三叠纪
  • 2篇三叠系
  • 2篇盆地
  • 2篇锶同位素
  • 2篇海平
  • 2篇海平面
  • 2篇海平面变化
  • 2篇海侵
  • 2篇二叠系
  • 1篇地层
  • 1篇地台
  • 1篇牙形石
  • 1篇盐岩
  • 1篇扬子地块
  • 1篇扬子地台
  • 1篇氧同位素
  • 1篇英文
  • 1篇右江盆地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长安大学
  • 3篇威斯康星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贵州省地质矿...
  • 1篇西安工程学院

作者

  • 7篇魏家庸
  • 6篇李荣西
  • 4篇王兴理
  • 3篇肖家飞
  • 2篇肖加飞
  • 1篇胡瑞忠
  • 1篇喻美艺
  • 1篇杨卫东
  • 1篇宋谢炎
  • 1篇郭庆军

传媒

  • 2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矿物岩石地球...
  • 1篇长安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黔南Ladinian-Carnian期海侵与碳酸盐岩台地演化被引量:10
2005年
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南地区在中三叠世晚期(相当于Ladinian-Carnian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使从晚元古代至中三叠世末期(约从850~236Ma)以浅水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扬子碳酸盐岩台地被海水淹没,形成了一套深水相的瘤状暗色灰泥岩和代表最大海泛面的黑色页岩沉积,之后扬子台地被以陆相碎屑岩为主的沉积所覆盖,从此结束了其长达约630my的碳酸盐岩台地生长演化历史。研究表明,黔西南地区Ladinian-Carnian期海侵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同步,是一次全球性的海平面变化。
李荣西肖家飞魏家庸D.J.Lehrmann
关键词:台地演化海侵陆相碎屑岩深水相
海进体系域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响应——以黔西南地区三叠系为例被引量:13
2007年
层序地层研究表明,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西南地区在中三叠世末期(相当于Ladinian-Carnian期)出现了一次与全球同步的大规模海侵,形成了一个向上变深的碳酸盐岩台地淹没沉积层序。垄头组顶部和竹竿坡组分别是海进体系域(TST)的下、上部分。碳、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垄头组顶部自下而上δ(18O)持续增大,而δ(13C)先逐渐增大,后在顶部界面附近快速下降,反映了垄头组顶部在暴露环境下氧化作用的结果。竹竿坡组δ(13C)自下而上逐渐增大,δ(18O)总体呈现逐渐减小趋势,反映了海平面变化特征。研究认为,海进体系域的δ(13C)和δ(18O)演化不但反映了海平面和沉积环境变化,同时对密集段(CS)、层序界面和古暴露面等也有很好的识别作用,在层序地层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荣西魏家庸肖家飞王兴理Lehrmann D J
关键词:碳同位素氧同位素层序地层三叠系
黔西南地区早—中三叠世沉积岩相与LadinianCarnian期大海侵被引量:8
2003年
 扬子地块主体在中三叠世晚期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退(即著名的拉丁期大海退),但是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黔西南地区在同期却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海侵,与之对应的沉积岩相也由以杨柳井组为代表的浅水碳酸盐岩沉积变为以竹竿坡组为代表的一套富含大量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的深水瘤状暗色灰泥岩和代表最大海泛面的瓦窑组黑色页岩和深海灰岩沉积。之后,扬子台地被一套深水陆源硅质碎屑浊积岩和一套巨厚的陆相含煤碎屑沉积岩覆盖,从此结束了其自晚元古代以来长达630Ma的碳酸盐岩台地生长演化历史。对比分析表明,黔西南地区这次大规模海侵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同步,相当于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的一级旋回UpperAbsaroka旋回(megacycle)的第三个二级超级旋回中的第一个三级旋回,具有全球对比性。
李荣西魏家庸肖家飞王兴理D.J.Lehrmann
关键词:海侵海平面变化三叠纪扬子地块
用^(87)Sr/^(86)Sr研究海平面变化与全球对比问题被引量:22
2000年
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在 Sr同位素研究应用方面的新成果 ,着重讨论了如何应用海相沉积岩 (物 ) 87Sr/ 86Sr比值来研究海平面变化和全球对比问题。综合分析表明 ,海水 Sr同位素组成受 Sr的来源控制 ,海水87Sr/ 86Sr比值随时间变化与海平面变化有内在的联系 ,高频旋回 (时限约 2 .0Ma)的87Sr/ 86Sr变化与三级海平面变化相对应。研究认为牙形石是分析 Sr同位素组成最理想的样品 ,用之建立的 87Sr/ 86Sr变化曲线最具全球对比意义。与国外相比 ,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成果较少 ,但从地质条件分析 ,我国独有的一些地质记录 ,在古海平面变化和全球对比研究中占据着不可缺少或不可代替的地位 ,其中扬子地块西南缘二叠—三叠纪界限附近的 87Sr/ 86Sr变化曲线 ,可以弥补国外一些学者建立的自显生宙以来全球海水87Sr/ 86Sr变化曲线在该时段存在的“断层”现象。
李荣西魏家庸杨卫东郭庆军
关键词:锶同位素海平面变化牙形石海相沉积物
扬子地台与华南南盘江盆地大贵州滩三叠系沉积演化史(英文)被引量:14
2009年
扬子地台是一个横跨华南地块的以浅海沉积为主的大型碳酸盐岩台地,南盘江盆地是发育在扬子地台碳酸盐岩台地背景之上的一个沉积盆地,从晚元古代到晚三叠世长期海相沉积演化历史中,扬子地台—南盘江盆地体系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扬子地台从晚元古代到早三叠世末期一直保持为一个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在中三叠世末期扬子地块整体抬升,海平面下降,形成了遍及扬子主体的拉丁期大海退,从而使扬子地块大部分地区抬升为陆。南盘江盆地位于华南地块南缘,从晚元古代到晚三叠世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晚三叠世发育了一套硅质碎屑的浊流沉积,区域沉积也由此转化为河流相沉积。二叠纪和三叠纪碳酸盐岩地层记录了碳酸盐岩台地长期演化历史及其特征多样的沉积建造和沉积环境,而硅质碎屑流和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反映了盆地在三叠纪期间经历的聚合构造和前陆盆地发展过程。在三叠纪时期扬子地台沿西南—北东方向从云南围绕南盘江盆地向贵州延伸,在南盘江盆地中发育了几个孤立的碳酸盐岩台地,包括位于贵州南部和广西境内的大贵州滩和崇左—平果台地。南盘江盆地在晚二叠世发生过一次区域性的海侵事件,早三叠世时期扬子地台和几个孤立台地为由鲕粒边滩组成的低角度斜坡,中三叠世(安尼期)变为由Tubiphytes边礁组成的陡倾斜坡。盆地范围内斜坡变陡激发了Tubiphytes礁和其它的生物体发育,而且它们组成了稳定碳酸盐岩台地的边缘。位于扬子地台西部地区的关林和贞丰一带与最北部的孤立台地(大贵州滩)在安尼期发育了陡倾的边礁。在拉丁期,扬子地台在关林一带进积并与盆地碎屑沉积互层穿插沉积,而位于贞丰的台地边缘出现了由断层控制的地貌特征。与此同时,扬子地台东部(贵阳)由侵蚀滑塌边缘变�
Daniel J LehrmannMarcello MinzoniPaul Enos喻美艺魏家庸李荣西
关键词:二叠系
大贵州滩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锶同位素组成特征被引量:11
2009年
位于贵州南部的“大贵州滩”上,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地层为一套连续的发育完整的碳酸盐岩。二叠系顶部主要为厚层生物屑泥粒灰岩,而三叠系底部则主要为钙质微生物骨架灰岩及厚层粒泥灰岩。穿过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的取样累计厚度81m,二叠系和三叠系大致各占一半的厚度,共取样品91件,n(^87Sr)/n(^86Sr)值变化在0.707269-0.707409之间,平均为0.707327,低于现代海水的锶同位素比值的平均值(0.7090737)。锶同位素比值变化曲线表明从晚二叠世末期到早三叠世初期,同位素比值虽小幅度的起伏波动频繁,但总体上没有明显变化,三叠系底部的平均值(0.707330)略高于二叠系顶部的平均值(0.707323)。大贵州滩晚二叠世末至早三叠世初锶同位素组成的总体演化趋势与扬子台地及世界其它地方同时期的锶同位素组成的演化趋势(呈急剧的上升)不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在全球事件控制的大背景下,由于大贵州滩特殊的环境条件,陆源物质对其影响小,导致了壳源锶对锶同位素组成的制约作用减弱,因而锶同位素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
肖加飞李荣西王兴理魏家庸
关键词:锶同位素碳酸盐岩
三叠纪右江盆地构造-沉积演化被引量:1
2006年
采用沉降分析的"反剥法",建立了三叠纪右江盆地的构造沉降曲线.该曲线具有4个较清楚的代表沉降加速的坡折,这说明在三叠纪华南板块南缘上曾发生过4次明显的构造负荷的叠加过程,这些坡折之间的构造沉降曲线较平缓,说明主要是热沉降造成.通过对盆地沉降史的定量分析和沉积特征研究,认为华南板块南缘在晚二叠世末期开始由离散边缘转为汇聚边缘,右江盆地也随之从裂谷盆地转为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阶段(晚二叠世长兴末期-中三叠世安尼初期,即251~239 Ma)为初始沉降和非补偿充填阶段;中期阶段(中三叠世安尼早期-晚三叠世卡尼早期,即239~225.5 Ma)主要以浊流沉积充填为特征,并伴有盆缘隆起的形成,且从早到晚盆地沉降中心自南向北推进,而盆缘隆起则由北往南位移;晚期阶段(晚三叠世卡尼晚期-瑞替期,即225.5~210 Ma)盆地由深变浅,并最终被陆相磨拉石沉积覆盖.
肖加飞胡瑞忠宋谢炎王兴理魏家庸
关键词:右江盆地构造沉降前陆盆地三叠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