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园媛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性
  • 3篇血压
  • 3篇血压控制
  • 3篇预后
  • 3篇缺血
  • 3篇缺血性事件
  • 3篇卒中
  • 3篇患者预后
  • 2篇血管
  • 2篇神经功能
  • 2篇神经功能缺损
  • 2篇缺损
  • 2篇缺血性卒中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梗死
  • 1篇动脉狭窄
  • 1篇血管疾病
  • 1篇血管药物
  • 1篇抑郁

机构

  • 6篇第三军医大学...

作者

  • 6篇黄园媛
  • 5篇陈康宁
  • 3篇陈胜利
  • 3篇黄河清
  • 1篇杨丽平
  • 1篇史树贵
  • 1篇胡俊
  • 1篇李静
  • 1篇段玮
  • 1篇李光建
  • 1篇周振华

传媒

  • 2篇天坛国际脑血...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第十四届全军...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08
  • 1篇2006
  • 2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8年
杨丽平李静黄园媛陈康宁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疾病步态不稳
不同时期血压控制对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陈康宁黄河清史树贵周振华胡俊李光建黄园媛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血压神经功能缺损
不同时期血压控制对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观察卒中急性期不同时间降压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96例,在发病后4、7、10 d进行降压治疗,随访1、3个月,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起病后4 d进行降血压治疗,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在3个月明显重于7 d及10 d组,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7 d及10 d组的神经功能缺损及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降压治疗最好在起病7 d后进行。
陈康宁黄河清陈胜利黄园媛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血压神经功能缺损缺血性事件
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反复TIA发作及其治疗(1例报道)
文章研究了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的反复TIA发作及其治疗方案,强调了TIA反复发作的原因,论述了TIA应视为神经内科的急重症,并指出子防止卒中发生的关键.
陈康宁陈胜利黄园媛段玮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扩血管药物
文献传递
不同时期血压控制对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我们结合脑梗死以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特点,设计不同时期对患者的血压进行干预,观察不同时期进行血压干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急性卒中何时开始血压控制提供依据.
陈康宁黄河清陈胜利黄园媛
关键词:脑卒中血压控制缺血性事件
文献传递
早期应用西酞普兰对急性皮质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西肽普兰对急性皮质脑梗死患者早期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皮质脑梗死患者27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血小板、降脂、保护神经和康复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氢溴酸西肽普兰片。结果观察组卒中后抑郁患病率为18.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2.7%(P<0.05)。治疗后,观察组HDRS评分和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0、90 d后FMA手运动功能评分较基线分别增高4.1±1.0分和6.5±2.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0.7分和2.5±1.5分(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0 d后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西肽普兰治疗急性皮质脑梗死患者能显著降低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肖静黄园媛江思德邹耀兵鄢宗仁唐明山
关键词:抑郁西肽普兰
共1页<1>
聚类工具0